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4|回复: 6

[专题讨论] “芙蓉姐姐”现象:差序时代的个体狂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0 12: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仲 达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7-6 11:09:06      


       2005年初,一个叫“芙蓉姐姐”的网民以令人叫绝的照片、以及“狂舞清华”的视频片段被清华、北大以及国内无数个BBS转载,“芙蓉姐姐”瞬间成为今年中国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偶像人物。
  ??
  “芙蓉姐姐”1977年生于陕西,是个曾游荡在北大、清华高校附近,号称以考研为业的边缘人。她坚持不懈地在BBS上张贴个人照片,并配以自信真诚、极富个人色彩的自我介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娱乐平民化的典型。
  ??
  芙蓉姐姐真名叫史恒侠,今年28岁,陕西省武功县史家村人,1996年考入陕西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就读。陕西工学院位于汉中,在原北京大学陕西分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高校合并的时候与汉中5高校合为现在的陕西理工学院。史恒侠为了考研,浪迹北大和清华求学。从“芙蓉姐姐”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受过打击——没有通过考试,出过车祸等等,她一直不甘于平凡,但是往往生活又不尽如人意,于是她选择了暴露自己来获取大众的眼球,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但芙蓉这种做法无伤大雅,大家可以对她宽容一些。“超级女声”的现实集体版,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的网络个人版,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秀的权力,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超级女声”提供一个舞台,于是芙蓉姐姐跳出风情,跳出风骚,跳出风采,跳出自信。
  ??
  从她的文字可以感觉得到,她很内向,同时渴望受到尊重。她曾经在读完大一后休学一年重新参加高考“圆自己的北大梦”,然而没有考上。这期间,她还出了一次车祸。当她重新回到学校后,整个人都变得“古怪了”。是的,她不是什么“清水芙蓉”,而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地道的弱势者。不少人骂她是又烂又丑的老女人,精神分裂、不知羞耻是作践自己。但是请问:自信,有个性,独立,按照自己的梦想生活,却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失败,“芙蓉姐姐”错了吗?还是原本这个世界就是荒谬?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全体的沉默与循规蹈矩才是一种悲哀,让芙蓉姐姐这样的人更多一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就会更丰富多彩一些。没有像芙蓉姐姐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可能是一潭死水。连王小波这样的自由知识分子都感叹“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芙蓉姐姐”这样并不惊艳的女人,多年以来生活在不被正看的压抑的环境里的小人物,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生活成了那幅灰暗、荒芜、"无趣"的精神底片,过往的所努力的一切不过是在无趣的生活中煎熬,这个世界上的太多的人更热衷于生活在一个“无智无性无趣”的世界中生活,社会源源不断的生产着“无智无性无趣”的人,层出不穷的圈子在出现,窒息生命的僵硬教条在桎梏着人性,周围充斥着虚伪的说教和自以为是的“假正经”,而“芙蓉姐姐”的真诚、温和与善良,面对嘲弄和讽刺,她只是淡然处之,是的,她没有漂亮的容貌,眩目的文凭,高雅的品位,她只是平常的农家女,但是她为我们无趣的生活带来了欢乐。那些围观的看客们的嘲笑总令人感觉悲哀,我们从对她的高距离俯视里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干吗用粗鄙语言嘲笑她呢?难道我们不能深刻反省自己的一切?我们凭什么打破她的白日臆梦?如果一个社会堵死了所有通向成功和幸福的美梦,只允许大家按照一种单调的方式活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芙蓉姐姐”是一个小人物,她有点类似小人物演的周星驰,面对社会的竞争带来的失落,总是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来安慰自己。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所有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而这些年代、职业不同的小人物最后都成功了,而他们的成功全都靠着自己的努力。周星驰影片有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他的小人物是不被社会认同的,甚至遭受社会的百般凌辱,既边缘又弱势。这个小人物也往往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怪癖、毛病,不是痴傻就是耍小聪明。看着“芙蓉姐姐”这样的小人物四处碰壁,大笑不止的同时也不由得泛起阵阵的辛酸,生活的艰辛和黯淡就这样写在她并不漂亮的脸上和那些略显夸张的肢体动作里,怎样也挥之不去。 毕竟她对这个社会还有着一些浪漫的幻想,总希望凭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没有象那个自杀的北大中文系女生,我们应该为她送上祝福,世界上多了一个所谓的精神自恋者,总比多一个自杀者强,站在珍惜生命的角度,我为“芙蓉姐姐”加油。
  ??
  “芙蓉姐姐”是以一种剑走偏锋的姿态,借助网络的广泛传播而于一夜之间蹿红成为名人的。她出名就出在她异于传统偶像的反常态表演,譬如她的超级自恋、她的令人捧腹的S形玉照,制造出了类似周星驰“无厘头”的效果,不同在于,周星驰是在有意识地表演“无厘头”,而“芙蓉姐姐”的“无厘头”却是在无意识中制造出来的,而这种“无厘头”恰恰是时下大部分生活单调、精神紧张的都市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放松剂,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照片,是想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她的文字和照片看来她很自我,但也说明她是个很有头脑的人,现在的社会裸照和性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了,而芙蓉姐姐’的出现正好顺应了大众的期待——另类。
  ??
   流氓燕和芙蓉姐姐等的出现是一个警醒,说明社会对个体个性压抑已久,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显山露水的潜在愿望,希望受到众人的关注,但现实中只有很少的一个群体才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像芙蓉姐姐这样的人才会剑走偏锋,用反常规的表现形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她们的行为只是显现了这个社会的症状而已。
  ??
  “使用自己的身体,是每个人的权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借助自己的身体来彰显个性,这也是权利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芙蓉姐姐等人的做法确实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她们非得用身体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吗?”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教授肖滨认为,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身体这一载体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种选择的局限性本身就说明了她们思想上的局限。
  ??
  有学者认为,她们在使用自己身体表现个性时,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风俗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芙蓉姐姐”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新闻传播学教授刘家林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芙蓉姐姐”们无意中倡导的低俗文化,将会跟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恶性的互动”。“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他们产生很不好的影响。香港《成报》文章称,有人把“芙蓉姐姐”看作是社会鄙俗文化的一个符号。  ??

  对于现在红透网络的“芙蓉姐姐”,杨澜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在社会非常多元,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必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界定人家是自暴或者是自恋。“我觉得中国一直存在的一个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我们人很多,机会很少。现在网络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每个人能够有机会把自己‘秀’出来,可能她秀的方式不中你的意或者是不中我的意,但她有这种勇气,能够有这个机会‘秀’出来,这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和各种各样的性格,如果我们在网络或传媒上看到千篇一律的性格,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我觉得她们也很有娱乐的精神,知道大家生活很有压力,所以自己也自娱、娱人。所以我对她们并没有特别的偏见。我觉得就是现代网络的一种现象吧。”王小山认为芙蓉姐姐身上有些好潜质,正是这些潜质帮助她走红的。好潜质是指善于表现自己,角度独特,而且通过展示自己而成名这方面,女性总比男性要占优势。
  ??
  一位清华的学生说:“大学把好几万无聊的人关在一起。为了排解枯燥生活中巨大的压力,大伙需要像芙蓉姐姐这样的人来调剂和放松。”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这是网上流传最广的芙蓉姐姐的经典语录。芙蓉姐姐原本不过是借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自我催眠,做一个美好的梦而已。然而网络不再虚拟,看客就在身边,真实与梦境早已融为一体。观众前仰后合,而芙蓉却不愿醒来。卡比里亚的观众只是剧场里的一群,而芙蓉的观众却被网络、被媒体无限放大。  ??
  ??
  也许是网络拯救了文化,眼下最有文化的事情,就是在网络上,毫无功利色彩地谈论木子美、LMY、芙蓉姐姐,以及其他的所谓超女。超女们自动、自发又自费地向网络的受众,提供了她们的隐私,包括私人记录、私人照片和私人的自我感觉;受众吃饱喝足之后,也自动,自发,自费地进行评论,或盛赞,或诋毁,或挖苦,或漫骂;虽然前者因为后者的热情而出了大名,多少有点实际利益,但是后者却没有得到任何真正的实惠;这种吃饱了撑着才做的事情,当然是一种文化。  ??

  芙蓉姐姐主演的名为《芙蓉姐姐》的电影短片(视频),时长仅5分钟,完全是为她量身定做的。投资方介绍,该片是一部“博客电影”,主要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播放,选中芙蓉姐姐做主角是看中了她在网络上的超高人气。
  ??
    时评家李方认为芙蓉姐姐是当代中国反智主义先驱。所谓反智主义,来源于社会普罗大众对于精英控制话语权的反抗,大众不希望被精英垄断一切话语权,试图摆脱控制,建立一套自娱自乐的游戏规则。现在的问题是,大众希望由自己来设定某种标准和规则。当然,标准和规则的设立绝非一日之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反着来:精英要美,我偏要丑;精英要崇高,我偏要低俗;精英要正确,我偏要错误……回想一下,很多大众文化活动不都是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出道的吗,比如相声。这种“审丑文化”作为文化模式的一种,会生存下来,并且继续发展下去,但不会成为发展的主流。它只会与其他的文化模式并存,成为一种状态。
  ??
  北大学生评说芙蓉姐姐,说她只是在自娱自乐;芙蓉姐姐在网络走红,不是以作品而出名,是以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只有网络才会成全她;《北京青年报》评论员蔡方华认为,从社会角度看,“芙蓉姐姐”及其言行并没有多少正面价值,是鄙俗文化的一个符号雅文化甚至流行文化与当代精神的疏离,形成了一个空洞,也正是由于这一空洞的显然存在,才给“芙蓉姐姐”这样的亚文化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多的人认为芙蓉姐姐给大众带来了快乐,大家以一种娱乐的眼光看待此事,有的fans甚至还清醒地呼吁:千万不要让芙蓉姐姐醒来,保留一个人最高贵的做梦的权利。  ??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芙蓉姐姐满足了大众双重欲望,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没有英雄的时代,观众和明星的界限日渐模糊,芙蓉姐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敢于秀出自己,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成为媒体关注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芙蓉姐姐”现象是平民的胜利,也显示了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另外,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芙蓉姐姐”之所以受到众多学子的追捧,并不是当代年轻人理想和道德价值观迷失的症候,她只是以较为夸张的、戏剧性的、不十分得体、但又无伤大雅的肢体语言及文字反映了我们平常态的人生和人性的弱点。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观看和扮演的欲望,一方面,我们希望以居高临下的视点观看别人在公众场合的不当举止;另一方面,我们在潜意识里又有渴望在公众场所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而“芙蓉姐姐”以她夸张的文字和照片满足了我们的双重欲望。同时,她的行为举止又在大众能接受的道德尺度内,因此较以前木子美等有着更为正常和合理的追求,并不挑战社会的道德界限,所以有较为广阔的群众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1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银河:芙蓉姐姐打了言论自由的擦边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18:25 新京报


李银河 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匡文波 网络传播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访谈动机

  从北大、清华的BBS,到天涯博客网站,再到传统媒体的蜂拥跟进,芙蓉姐姐,这么一个名字,这么一个人,仿佛突然之间,就火了,而且火得一塌糊涂,没完没了。

  她的火让很多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样一个人也能火?有人说她心理变态,是个自恋狂;有人说她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地自我炒作。而奇妙之处恰恰在于,很多时候个体之间在价值判断上的分歧竟如此深刻:有人非常崇拜她,认为她勇敢、自信,她代表了一种生存方式,她让很多普普通通的人找了到了自信———凭什么长得好看才能成为明星?于是竟然形成了一个所谓的“芙蓉教派”。

  为此,我们采访了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以及网络传媒专家匡文波博士,希望两位专家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剖析这种现象,探究其社会学意义:芙蓉姐姐为什么能够一夜走红,我们的社会酝酿了怎样的一个土壤?个体在判断上的差异为何如此迥异,仿佛根本不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

  -链接

  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以前同学评价我的原话),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我也曾有过傲人的辉煌,但这些似乎只与我的外表有关,我不甘心命运对我无情的嘲弄,一直渴望用自己的内秀来展现自己的内在美。

  ———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留下的这段文字,颇为“经典”。

  某记者:当初为什么把照片贴到网上?出于什么样的想法一直贴下去的?

  芙蓉姐姐:第一张照片是2003年年底发在北大“未名”的BBS上的,当时有很多人说我丑,我心里很难过。我是个执著的人,别人说我不好我就要证明给他们看。后来就在水木的贴图版一直贴下去。每个人都有贴图的权利,我的照片里又没有色情、污秽、反革命的东西,为什么我不能在上面展示自己的美丽呢?

  ———这段对话,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芙蓉姐姐。

  她一点都不中庸,所以特别能吸引人

  新京报: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天,芙蓉姐姐应邀参观某精神病医院。面对十几个精神病人,芙蓉姐姐说:我给大家跳个舞吧!病人们纷纷鼓掌,只有一个例外。芙蓉姐姐走到他跟前,关心地问:你怎么了?陪芙蓉姐姐来的医生连忙解释说:他的病好了,马上就要办理出院手续了”。最近网络上有关芙蓉姐姐的帖子非常多,似乎一夜之间这个名字就家喻户晓了。两位教授是什么时候知道芙蓉姐姐的?

  李银河:我是前几天有记者来采访时,才听说的。

  也没有太吃惊吧,因为之前就有木子美什么的。

  匡文波:我知道芙蓉姐姐是在五一前后,在《联合早报》上看到的。登在一个文萃里,就是摘要性的报纸,看到后我就用google搜索,看到了一些照片。当时感觉有点吃惊,因为从长相、业绩上看,她好像不应该这么出名。我还在想,她出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新京报:现在想明白了吗?

  匡文波:大概有两个原因吧,一个是网络:没有网络之前,一个人想把自己的思想扩展,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想把木子美的照片印出来,在报纸或电视上登,是不可能的。而网络是像滚雪球一样滚大的,它有个特点,就是拷贝非常快,成本是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本书要印,我还要去买盘,去刻盘;复印的话,需要复印机,几毛钱一页的去印。但网络上复制东西,速度既快成本又低。

  当然,网络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和空间,能不能成名,还得看你选择的方式。

  比如,一个人在马路上走,要想让别人注意到你,你可以很漂亮,或者很有气质,但也可以正好反过来,很怪异———别人用两只脚走路,你用脑袋走路,或者躺着走、滚着走,这样也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芙蓉姐姐也许具备了第二种特征。

  新京报:据说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芙蓉教派”。

  李银河:所谓“芙蓉教”,让我看,可能就是一种个人主义教,它倡导的也许就是个性的张扬。芙蓉姐姐这个形象确实比较反叛,我们中国传统上比较内敛,而她比较张扬,似乎是与传统对着干的。类似的,李敖也是故意的,我们讲中庸呀,他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传统上的民族性格是什么样的,我就专门跟你反着来。其实很多人也是不想中庸的,所以突然出了个芙蓉姐姐,一点也不中庸,就特别能够吸引人。她对自己的评价一点也不恰如其分,挺夸张的呀,这就把人们平时比较压抑的东西,一下子表现出来了,所以就火了。

  匡文波:我觉得“芙蓉教”这个提法是很有问题的。

  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赞成她呢,我看未必,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的问题,可能真的喜欢她的,全国也就几百个人。

  不是有统计吗,问“你欣赏芙蓉姐姐吗”,有近80%的网友选择“搞笑吧,不要侮辱我”。

  她能火,在于她不自知的搞笑

  新京报:有评论认为,芙蓉姐姐是中国当代“反智主义”的先驱。所谓反智主义,来源于社会普通大众对于精英控制话语权的反抗,大众不希望被精英垄断一切话语权,试图摆脱控制,建立一套自娱自乐的游戏规则———凭什么非要你们告诉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流行的什么是有趣的?这回该我们自己做回主了!

  李银河:我认为这话有道理,也不完全就是精英垄断吧,可能是主流话语比较枯燥呀,乏味呀,用英文说叫boring,缺乏吸引力。人们觉得有些东西已经特别特别过时了,就需要新的话语权。比如芙蓉姐姐说自己的身体让男人看了流鼻血呀,当然是一种新的话语了。你要是跟上世纪50年代的人谈流鼻血的话,他们可能就是认为是鼻子流血了。所以这和话语的变迁都是有关系的。

  当然,芙蓉姐姐反叛的只是传统上的中庸、内敛,但她反叛传统的价值观了吗?

  好像也并不是。全面的反传统英雄,她还不是,只是稍稍的比传统民族性格越出来一点,稍微出了点轨吧。

  匡文波:反叛思想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不是某一个阶段特有的现象。反智主义是一个思潮,据我所知,没有哪个社会,这会成为主流。精英垄断是有其合理性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大学里当老师,在人大或北大,年轻人当老师,首先必须是个博士,也许一个下里巴人讲一次课,会比某些大学老师讲得还好,还受学生欢迎,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全盘否定博士才能做大学老师的标准。否则就会像“文革”一样,工农兵学员才能上大学,这样就乱套了。精英垄断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要引导整个社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社会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即使这个目标是错误的,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前进方向。

  新京报:但芙蓉姐姐似乎也的确迎合了一些公众的心态,比如让普通人更自信?

  李银河:我一直认为,芙蓉姐姐打了一个言论自由的擦边球。为什么呢,因为她谈到,我既不是色情也不是反革命,为什么不能贴照片?实际上她打了色情和政治的擦边球,她既不是黑的,也不是黄的,你让不让她说?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大多数人,既不是黑的,也不是黄的,这才是整个社会的状态。芙蓉姐姐能够火,就是不自知的搞笑。就是她自己弄出笑话来,自己又特别认真,这是她火起来的关键。

  匡文波:谈到自信,我觉得她不是自信。什么是自信?

  就是你必须要有这个能力,比如打体育比赛,要有能力有潜质,才能自信。假如咱俩去参加奥运会比赛,跟刘翔比赛跨栏,我们说一定能赢,这不叫自信。芙蓉姐姐就是,叫致命也好,井底的青蛙也好,这个根本不叫自信。

  一个人,你可以是外在美,也可以是内在美,如果外在美很难达到,可以做整容手术呀。要做到内在美,你可以贤惠呀,做贤妻良母,那也是一种美;或者你是知识女性,能力很强,那也是一种美。你要让人说你美,可以有其他的方式,不是说别人说丑,自己就非要说自己美。

  新京报:关于芙蓉姐姐,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芙蓉姐姐心理变态,自恋狂;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个人炒作;有人觉得她勇敢,表达了自信。怎么看待这种分歧?

  匡文波:事实上,芙蓉姐姐现象不是网络特有的,整个中国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任何事情出来了以后,大家的意见都很难统一。在我看来,从整个世界来看,中国都是一个价值最多元化的社会。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我在美国待了一年多,在日本待了半年,我的感受就是美国人的宗教意识很强,有99%的美国人是相信上帝存在的,他们有一种相对统一的价值观。

  而中国不同,在我们的爷爷奶奶一代,可能比较相信佛教,而我们这一代,相信的人就比较少。儒教经过“文革”以后,也被淡化了,读过儒书的人很少,有断层的可能性。

  信奉伊斯兰教的也不多。总的来看,芙蓉姐姐现象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的折射。

  公众需要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狂欢

  新京报:现在好像有一种现象:女性反传统的似乎越来越多,比如木子美、流氓燕、竹影青瞳,而且大都是从性的角度突破的。芙蓉姐姐尽管没有直接暴露性,但过分夸张和突出自己的身材美,讲述自己如何遭男同学追求,等等。这是巧合呢,还是有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

  李银河:我觉得很多人在性上反叛,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性上还是比较压抑的。而女性比较多,可能说明对女性的压抑更厉害。

  社会实际上是有双重标准的,好像男性可以喜欢性,女性不可以;好女人是不喜欢性的,只有坏女人才喜欢性。所以一些反叛的女性可能故意表现出来喜欢性,实际上可能就是压抑越深,反叛越厉害吧。

  匡文波:我个人倒是认为,中国现在是性比较开放的国家。我们好像以为美国的性观念很开放,其实不是的,他们有宗教信仰,有宗教观念制约。纽约人的性观念远远比中国人保守,他们结婚是要进教堂的,要向上帝宣誓自己会永远爱对方,如果背叛了,那就是首先对上帝的背叛。他们结婚前可能有一些性行为,但婚后是非常传统的。我在美国时碰到一些美国朋友,他们在中国当过几年外教,所以对中国情况比较了解,他们谈到包二奶在美国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新京报:还有一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不限于女性,比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异常火爆。有评论大呼“中国人变了”、“秀时代开始了”。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李银河:可能是人们需要快乐吧。菊花姐姐什么的,据说唱歌唱得评委都趴桌子底下了。我觉得这种狂欢,社会是需要的。芙蓉姐姐也是一种网络狂欢,大家需要高兴,不需要成天板着脸,不要什么东西都那么专业,唱歌都跟宋祖英似的。你虽然唱得不好,跳得不好,但特别可乐。大家就需要这种快乐。其实,我们的民族性格过于内敛了,从汉族来看,跟少数民族比起来,舞蹈比少数民族要少得多,几千年来被管得特别循规蹈矩,个个都是儒生那个样子。现在可变了。

  匡文波:这个反映了整个人类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平民化,也叫公民社会。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国的历史,普天之下都是臣民,有个皇帝,而普通人要通过科举,努力进入统治阶级。而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在于,反精英化趋向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历史不应当是精英的历史,而应当是平民的历史。因此,每个人都有表现欲,网络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包括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有类似的心态在里面。

  芙蓉姐姐还能火三分钟

  新京报: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怎么评价芙蓉姐姐的出现?

  匡文波: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反对芙蓉姐姐的做法的。她不会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接受,也不会被大多数网民所接受。因为一个人活在社会上,总应该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学者留下一部著作,或者教了学生,有价值;农民工盖了一栋楼,也有价值。报纸也是,提供了信息,有价值。而芙蓉姐姐也许有一点娱乐价值吧,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她有什么价值。我甚至怀疑她有没有娱乐价值,可能只有笑料罢了。包括木子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她了。来得快,去得也快。

  新京报:芙蓉姐姐还能红多久?

  李银河:我觉得也就是3分钟吧,不是说网络上每个人都是3分钟的名人吗,不过我说的3分钟也就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里面的三。她大概也就是一个很短的东西吧。

  新京报:对芙蓉姐姐有什么建议吗?

  李银河:我对她没什么建议。祝愿她考上北大、清华吧,不是说都考了好几回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大可:丑角、哄客与文化转型

来源: 东方早报
http://biz.163.com 
2005-06-27 09:53:46    


  程菊花和“芙蓉姐姐”,是“走调歌星”孔庆祥的中国翻版。它最初来自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但在中国走俏,却始于木子美的博客日记和竹影青瞳的裸照。而后,文化丑角大批涌现,流氓燕、上流美、中产兰、芙蓉姐姐、程菊花以及“超级女生”们接踵而至。从文化偶像到文化呕像,2005年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不可思议的价值转型。

  侏儒式的巨人、面容丑陋的美人、举止粗鄙的淑女、身段走形的模特、技艺拙劣的舞蹈家、恐怖走调的歌手、文字恶俗的作家,这些丑角是价值倒置的英雄,向精英主义制订的公共审美尺度,发出咄咄逼人的挑战。尤其是那些歌者和舞者,冒着遭到耻笑的危险,以惊人的率真,展开电视-互联网抒情,引发了公众的无限惊叹。

  对那些个案的病历式解读是耐人寻味的。几乎所有的“呕像”都自恋到了病态的程度,其中多数人患有忧郁症、轻度精神分裂和创伤记忆综合症等等。互联网成为她们的精神诊疗中心。她们在那里引吭抒情,借助自我赞美来实施自我催眠,构筑关于自我完美的个人神话。她们所醉心的三种样式———舞蹈、歌唱和文学,都是梦的载体。她们像希腊神话里热爱自己的水中倒影的那尔客索斯,沉浸于对自我幻象的狂热迷恋之中。

  “芙蓉姐姐”拥有各种网名,从“清水芙蓉”、“黑桃皇后”、“水媚妖姬”到“火冰可儿”,这些火热的名词就是她的脂粉和项链。“芙蓉姐姐”说,“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这种梦呓式的言说,成了2005年最具魅力的台词。

  看过程菊花舞蹈视频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罕见的自我献身的丑角,应大众媒体的娱乐需求奋然出场,以呆傻可爱的形象,从她的古怪“道具”———一种蛹状的呼啦圈里脱茧而出,完成了她对于娱乐群众的献身,成为引逗大众爆笑的杰出明星。程菊花的这种“蝶化”,似乎是所有丑角明星诞生的戏谑性象征。

  欧洲中世纪的女巫,曾经为娱乐群众的广场狂欢,提供了大量令人惊骇的题材。她们是有神秘污点的女人,性感、风骚、充满邪恶的魅力,由此沦为教士与群众进行宗教性施虐的对象,令后者在酷刑的暴力中获得性的愉悦。女巫是群众的猎物,而群众则是女巫的猎手,他们观看火刑时发出的笑声,久久回荡于中古的漫长黑夜。

  我们所面对的这些互联网丑角,不过是一些姿色平淡的女人,却比中世纪更加嚣张地冒犯主流价值,并且据此成为互联网群众的搞笑猎物。她们被送上媒体的行刑台接受审判,而在这种情形里,她们只能有两种下场:不是在媒体广场的唾沫中灭亡,就是在唾沫中获得“永生”,成为光芒四射的文化呕像。

  主流媒体严肃的规训化声音,显然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娱乐需求。公众渴望民间丑角的诞生,并且对每一个自我献身的呕像作出热烈反响。“芙蓉姐姐”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结盟浪潮。有报道称,她的拥趸们自称“小蓬蓬”,模拟金庸武侠小说,组成虚拟的“芙蓉教”,推举“芙蓉姐姐”为芙蓉教主。这是“哄客社会”诞生的重要迹象。

  “哄客”就是针对文化丑角的新式消费群体,它类似以往的歌迷会,却分为三种截然不同的群体:要么赞美和结盟(这是“赞客”),要么嘲笑和毒骂(这是“骂客”),要么只是发出乐不可支的笑声(这是“笑客”)。尽管角色不同,但其功能却完全一致———享受丑角和呕像带来的狂欢,并且通过收视率和点击率进行投票,完成对商业炒作的市场支撑。哄客们是电视和互联网的消费主体,他们的趣味构成“丑角经济学”的支柱,并充当了娱乐型社会的精神路标。

  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场耐人寻味的交易:小人物利用互联网或大众传媒暴得大名,媒体(电视台与网站)则利用“丑角效应”牟取暴利和扩大影响,娱乐群众则在闹剧式的狂欢里获得短暂的快乐。这是三方皆赢的最佳格局。娱乐资本主义时代的容貌,大体就是如此。

  在这场大规模的丑角演出中,出现了两个失败者,那就是国家主义和精英主义。丑角、媒体和大众的共谋,严重威胁着它们的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畸形扩张的背后,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开始退缩。它们之间长期维系的三角形均势业已遭到破坏。我们已经看到,程菊花丑陋舞姿解构了舞蹈美学。那些置身现场的舞蹈家评委,对此露出了精英主义的惊异表情。丑角运动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它隐含着这样一种内在的危险:在修理媒体的宣传和规训本性的同时,颠覆古典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使处境艰难的中国文化雪上加霜。

  然而,正是资讯时代的电视和互联网,向小人物提供了无限多的机遇,使城市草根有自我书写的契机。我已经说过,从“芙蓉姐姐”和程菊花的故事里,人们可以探测到《阿甘正传》的诸多元素:她们看起来都有点呆傻,但并不伤害他人;她们都喜欢自言自语,热衷于炫耀自己的身体;她们的舞蹈(歌唱)跟阿甘的奔跑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却饱含着被人关注的渴望。无论如何,从电视和互联网上涌现的形象,都是人性的真切自然的展示。只要它是一种多元化的声音,并且没有直接毁损经典美学,我们就应当予以笑纳。

  2005年的“文化丑角”浪潮,还留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机遇,那就是藉此探测中国社会宽容度的边界,看看人们对一个小人物的夸张的自我叙事,究竟能够容忍到何种程度。在充满各种分歧和对抗的社会,宽容就是最伟大的美德。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12: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大可:贱文化就是自虐文化 有人喜欢就有人秀

来源:新周刊
2005-07-05 07:43:00  


      什么是贱文化的本质?它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自虐传统”,还是人性固有“原始欲望的表露”?是文化“禁锢性压抑”下的自我释放,还是“各种恶俗猎奇心理”的满足?

  现在“芙蓉姐姐”能够引来众多跟帖,与其说是愤怒声讨不如说是公众对这类犯贱之人趋之若鹜,是一种原始欲望的表露。

朱大可:现在的“犯贱”,完全是自轻自贱,是一种主动态。“我是贱人我怕谁”,这里隐含着一种深刻的自虐。贱文化在本质上就是自虐文化。这种自虐传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大遗产,这是它能够在整个华文地区泛滥的根本原因。

  许子东:观众喜欢看这类节目,或者说这些艺人、普通人能够红起来,主要是满足了“看客”们的各种恶俗的猎奇心理。看客们在满足了自己偷窥欲望的同时又满足了自身的优越感。既喜欢看,看完又要骂,骂完再自我感觉良好一番。

  梁文道:现代人的生活一直处于很紧张、很压抑的状态下,因此向往做一回真正的自我——即与众不同、违反常规的人。因为闷,所以喜欢看到下流、贱的东西,从而得到释放。但是这种贱只会存在于媒体上,日常生活反而会因此变得更谨慎。

  张颐武:“贱”现象的泛滥,只能说明公众的承受能力和宽容度正日益提高,最早的时候,谈邓丽君都会被视为动物凶猛,而现在“芙蓉姐姐”能够引来众多跟帖,与其说是愤怒声讨不如说是公众对这类犯贱之人趋之若鹜,是一种原始欲望的表露。

贱文化在本质上就是自虐文化

  上海大学教授朱大可

  “贱文化”中的“贱”跟我们传统意识中的“贱”,还是有很大差异。“贱”这个词,原先专门用以描述社会地位低下和政治权力丧失的社群,即所谓的“贱民”,以后才派生为道德用语,用以形容品德低下的状态。这些语义是被动地遭受政治虐待或道德歧视的结果。而现在的“犯贱”,完全是自轻自贱,是一种主动态。“我是贱人我怕谁”,这里隐含着一种深刻的自虐。贱文化在本质上就是自虐文化。这种自虐传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大遗产,这是它能够在整个华文地区泛滥的根本原因。

  自虐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反面遗产。为什么过去没有现在表现得那么显著,那是因为过去它总是包裹着优雅的外衣。比如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牧马人》,都描述了男主人公从政治受虐转向自虐的过程,但它的荒谬性被张贤亮优美的抒情和叙事所掩盖。但是现在你会发现,自虐已经变得更加赤裸、直白和粗暴,不需要任何道德修饰。自虐文化的本性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自虐文化的叙述方式而已。它当然需要我们加以反思。但既然是一种遗产,你就不必感到惊讶。自虐文化的形成,源于数千年之久的专制制度。长期的思想钳制形成了对人性的虐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持久性施虐”。受虐者在长期遭受虐之后,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它会把被动的受虐转变成主动的自虐,从而在其间获得巨大的快感。这种自虐的快感,使反抗变得毫无必要。

  在过去,自虐虽然也会带来快感,但它像做爱一样,是一种私密性很强的东西,人们对它会有强烈的羞耻感。它需要掩饰和躲藏。即使在西方,这也只是一种俱乐部文化和家庭文化,必须在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展开。但现在的犯贱,却是堂而皇之,肆无忌惮,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只是一种话语自虐,而不是直接的肉体自虐,所以更容易超越羞耻感。

  同时我认为“贱文化”也是1980年代“潇洒主义”在“零年代”里的延续。它的第一步是反崇高(像南京的“他们”诗派),第二步是嘲笑一切(这是王朔的作为),第三步就走到自嘲和自我犯贱上来了。如果说在前两个阶段里,还闪烁着某种流氓英雄的抵抗色彩,那么到了“贱文化”,就只剩下江湖无赖的卑贱气味,它表明犬儒主义越过“潇洒美学”,已经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征服。但它连犬儒都不如。因为犬儒是蔑视权贵的,但“贱客”却是一切权力的奴隶。

  对于现在流行的“超级女声”和“芙蓉姐姐”现象,我认为不能同“贱文化”混为一谈,因为他们没有自虐。她们只是过高估价自我而已,这通常是对自卑的过度反拨,但终究还是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只是互联网和电视放大了它的效应,从而引发了人们的不快和反感而已。

  某时尚杂志曾经以“人贱人爱”为话题,宣称贱是一种“闪亮的人格”,企图把这种“贱文化”改造成一种普遍的时尚理念。它的努力显然没有白费,犯贱者正在茁壮成长。这种“贱人”人们过去叫做“贱客”,它最初来自香港搞笑影星周星驰的无厘头影片。在那些影片中,面对强大的对手,主人公通常会突如其来地跪地求饶,在逆来顺受的屈辱和自虐中展开玩世不恭和自我解嘲的游戏。这是后集权主义时代典型的精神特征。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境遇里,面对无助、委屈、尴尬和精神遭受蹂躏的时刻,“自轻自贱”就成了“做人”的基本策略。

既然有人喜欢,那必定就会有人出来秀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许子东

  对于近一段时间台湾一些综艺节目,还有网络上诸如芙蓉姐姐那些“个体自我表现”所带出的文化潮流,我的观点是既然有人喜欢看,那必定就会有人出来秀(what you want, what you get),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道德败坏或是一种堕落的表现,而是一种通俗文化,当然,是属于格调比较低级的通俗文化。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中国古代,审美规范就分为四类:优美、崇高、滑稽和丑怪,所以说丑化自己可以算作是一种审美规范。至于近代,鲁迅的小说也有针对这一现象的揭示,他的小说通常都会有一个人间接或直接被示众,满足了周围人的“看客”的心理。在《药》中,被砍头的夏瑜是英雄化的示众者,《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丑化的示众者。

  荒谬现象的背后总是有正当的理由。如今这种“贱文化”的出现,我认为主要原因基于三方面:表演者自身、观众的动机以及传统价值观受到的挑战。

  在前现代时期,讲究什么是好;现代讲究什么是真;而到了后现代,则讲究什么能卖。在表演者来说,我唱歌没人听,讲话没人愿意关注,擤鼻涕倒是有人来鼓掌,那当然是怎么出位怎么来。

  表演者也分两类,一类是电视上的艺人,比如台湾的那些综艺节目,他们受日本的影响比较深,日本有很多搞怪的节目,比如有人花钱看人上厕所,有人花钱让人把自己绑起来。另一类是网络作秀者,他们都是普通人,在网上用各种方式秀一把来博出位的动机很大,同时这些人也大都很自恋,自己看自己不够,还要拿出来在网上现。

  观众喜欢看这类节目或者说这些艺人、普通人能够红起来,主要满足了“看客”们的各种恶俗的猎奇心理。纯偶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后现代主义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被颠覆。网络把原本不上台面的东西都来了个现场直播,新的文化工业使得美跟丑的东西没有了界限。看客们在满足了自己偷窥欲望的同时又满足了了自身的优越感。既喜欢看,看完又要骂,骂完再自我感觉良好一番。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儒家文化是要把精英思想教育给下一代,如今这一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民主制度的挑战。民主制度就是由普通人来决定一切,再高雅也不能决定低俗的人的趣味。你喜欢贝多芬我喜欢赵薇,就算你觉得庸俗但你也管不了我。同时中国的传统观念把真善美定位得比较高,对色情工业禁止得特别厉害,同时一系列的艺术审查分级制也迟迟不见有动静,因此导致了涉及到性方面话题的有意作秀让一干民众趋之若鹜。

  总而言之,我认为通俗文化的体制化和产业化会成为一个趋势,因为它符合更多人的一般需求。但是真正低俗的东西是成不了气候的,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渐渐淡化。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1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姐姐简介

  真名:史某某

  网名:huobingker(火冰可儿)、水媚妖姬、芙蓉姐姐1977年7月19日生人陕西武功县史家村人三姐弟中排行老二

  身高:166cm

  体重:自称1尺六的腰围,不足90斤;见真人者目测55公斤以上

  爱好:跳舞、唱歌、写作


芙蓉姐姐成名路线图
  
北大未名BBS---- 水木清华BBS ----天涯网站-----博客网站


    阵地:北大未名BBS
       活动时间:2002年底———2004年初
     
典型评论:“众人关注她(芙蓉)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想关注一个人出丑、一个普通人成名的过程。”  


  `芙蓉最早出现在网上还是在2002年底,那时她准备从西安来北京进行考研准备工作。芙蓉当时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帖称:“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

  2003年,北大元培实验班一大四女生(网名Susu鄄fish)曾在“北大未名”BBS上目睹过芙蓉与一网友的大吵经历。Susufish介绍说,芙蓉当时在“未名”鹊桥版发帖征男友,有网友跳出来说她丑,她就和人争辩,参与跟帖争论的人越来越多,当天帖子由于关注度高,上了BBS“十大热门话题榜”。

  Susufish补充说,周围的同学基本都拿她当笑料,觉得她很具娱乐性,到后来,有关芙蓉的帖子(包括媒体报道)都被归集到笑话版中,其他版面一般不接纳有关芙蓉的帖子。

  Susufish还认为,这种关注热度达到一个顶点后,大家就会烦她;然而众人关注她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想关注一个人出丑、一个普通人成名的过程,后来,大家渐渐对有关芙蓉的图片和文字感到腻烦了。

  2004年过年后,芙蓉在北大未名BBS上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有北大学子在BBS上看到她,也是从水木清华BBS上转过来的帖子。

  阵地:水木清华BBS
   活动时间:2004年初———2005年6月20日

  
典型评论:“现实中通过一两次接触发现,芙蓉其实和普通女孩差不多,她不过是把现实中自恋人群的特点集中到一起。”


  曾任水木清华BBS赵薇版“斑竹”的一位清华男生称,芙蓉常在赵薇版出没,而她自称欣赏赵薇的坚强。

  该男生记得,2004年,芙蓉开始在水木清华BBS图片版贴图,同期,芙蓉还在鹊桥版发帖征友。她将挺胸提臀照片发到图片版上,同时还配有个人身世说明,诸如多次考研不放弃、高考前发生车祸、骨折后仍醉心于舞蹈;自小就被同学称为美黛玉、气质非凡、容貌出众等等。

  由于图片和个人介绍部分反差强烈,网友对此产生的质疑较多。通常,芙蓉的帖子后面跟帖无数,各有褒贬。

  据悉,由于关注度极高,有关芙蓉的帖子一般都能连续数天登上清华BBS十大热门话题排行榜。

  该“斑竹”男生称,在网上,大家都把芙蓉想成极度自恋、狂傲不易接近的人,然而现实中通过一两次接触发现,芙蓉其实和普通女孩差不多,她不过是把现实中自恋人群的特点集中到一起。

  据一位经常登录水木清华BBS的女生介绍,芙蓉每次发的帖子点击率都很高,大家起先骂她,骂累了就开始一起“捧”她。另外,一位在清华待了8年的博士生坦言,学校有相对单纯的环境和共同的认知,便于关注同一件事;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一些无聊人士的炒作,成就了芙蓉。

  据悉,今年6月17日—6月20日,清华贴图版举行“芙蓉去留”的投票,投票总票数为262票,59票允许继续张贴芙蓉照片,并开展相关讨论;38票允许继续贴新照片而不允许讨论,156票(约占60%)则不想再在版面看见芙蓉照片,希望出现就立刻删除。

  6月20日,贴图版公布官方处理结果,同意芙蓉自己张贴照片,但不允许转贴或讨论,并删除本版现有所有有关芙蓉的照片及讨论。

  清华BBS站此前两天已发出公告称,鉴于芙蓉的争议性及社会上对芙蓉本人的炒作,影响到清华声誉,决定停止讨论和芙蓉相关的话题。

  一位参与投票的清华女生称,芙蓉在校园BBS上发帖,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不跟帖捧她;芙蓉到社会上后,无情的讽刺和谩骂更多,不少人不了解实情,就把她和清华联系在一起。

  据了解,目前,芙蓉在北大BBS、中科院BBS也遭到同样“待遇”。

  一清华毕业生称,其实芙蓉本人并非清华、北大的学生,她只是至少三次参与了北大研究生入学考试,今年报考了清华大学,但落榜。

  ◎阵地:天涯论坛、博客中国
  时间:2005年5月24日———?

  
典型评论:“走红,除了靠本人条件外,还需要平台,而这平台或者靠别人的炒作,或者靠网民自发炒作,两者都不可或缺。”


  芙蓉的图片始于北大、清华校园论坛,随后部分网友将其转贴到其他社会公共网站,这让芙蓉的知名度有了更为广阔的提高空间。今年5月24日,网友dachy将芙蓉照片“引进”到天涯论坛。自此帖后,争议颇多。

  据悉,6月中旬,上海一家媒体约请自由摄影师、天涯图片版版主陈墨为芙蓉拍照。按照约定,陈墨将芙蓉新图片先给那家媒体,翌日将40张图发布于天涯论坛的娱乐八卦版。同时,又有网友找来芙蓉2003年底在清华工业工程学系学生节晚会上伴舞的视频DV放在网上,其跳舞姿势很夸张。

  陈墨称,将芙蓉的图片放到天涯后,立即引来千余回帖,大部分还是说她的不好;他个人觉得芙蓉姿势做作、表现过火的图片很有幽默效果,就像看相声。

  陈墨之前曾在天涯论坛参与捧红了流氓燕等人,他说,走红,除了靠本人条件外,还需要平台,而这平台或者靠别人的炒作,或者靠网民自发炒作,两者都不可或缺。

  陈墨坦言:“芙蓉走到今天,天涯论坛的作用功不可没。现在芙蓉的名气不断增大,有了商业价值,出版社、电影公司开始围着她转。”

  据透露,天涯与芙蓉的相关合作正在洽谈中。

  据了解,继天涯论坛对芙蓉的炒作后,芙蓉和另一网络论坛“博客中国”进行了合作。

  6月28日,芙蓉接受“博客中国”网站专访,并成为该网站“超级女声”版又一位版主,和木子美、流氓燕并列;而此前,芙蓉曾多次向外界表示,正在筹备新闻发布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点。

  7月3日,“博客中国”网站对外宣称,芙蓉参加7月5日“博客网———超级女声,重装上阵”新闻发布会,而这也是由公司出面,为芙蓉统一举行的首场新闻见面会。除主办单位“博客中国”外,协办单位正大国际拍案唱片及e时代周报更是投入了极大的宣传热情。(记者秦文 申剑丽 相丽丽 摄影:记者 李飞  袁烽)

  百度一下“芙蓉姐姐”,相关网页达354000篇。“芙蓉姐姐”从北大、清华BBS“发迹”,经天涯论坛等网站走红,最终被媒体追访成名了。7月5日,她和木子美一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发表于 2005-7-10 16: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就是长得太难看
发表于 2005-7-11 14: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芙蓉姐姐”现象未必不是好事

作者:孙兰荃
    20057-11

      这个现象:
     第一,进一步促进了网上娱乐文化的发展。她长得不大好是事实,但突然出名后被许多人指责,但是越指责越火,网络行业大有赚头,网民们大有看头,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是对娱乐界“名人话语权”的“平民化挑战”。人们指责她,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一个被边缘化了的普通女子,她的出场,是对娱乐界“名人化、俊男化、美女化”的挑战。也显示出“平民话语权”大显身手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第三,她的出现,将是网上持续要出现的类似现象的一个序曲,只要网络存在,FRJJ们还会大行其道。当然,她会很快被人遗忘,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平民化的网络表演,将会持续出现HIGH,君不见,FRJJ还没走,FRGG不是很快就出现了吗?
     IT行业的CEO们,要的是FRJJ的产业化。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5-8-8  04:27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0 12:19 , Processed in 0.1009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