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7|回复: 0

三峡茶谚及其特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2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龚永新,蔡世文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 要:茶谚是伴随着茶产业发展而派生出的一类典型的茶文化现象。三峡茶谚语积淀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内涵,其内容包括茶与环境、茶与技术以及茶与生活等,其特征表现为具有综合性、群众性、传承性和教育性,三峡茶谚的整理分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

关键词:三峡; 茶叶谚语; 现象;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 127. 63 SX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219(2005)06-0018-04

三峡作为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深厚的茶叶生产技术基础,同时积淀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内涵。茶叶谚语,便是伴随着茶产业发展而派生出的一类典型的茶文化现象。言简意赅的茶谚,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通俗易懂的茶谚,表达了人们对茶生活的一种长期感受与评判;寓意深刻的茶谚,是人们各种理解、观点通过语言反映的特殊形式。可见,对这类茶谚中茶文化知识及其规律的探讨,不仅是人们掌握茶谚语科学内涵所必需的,而且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峡茶谚文化现象

三峡茶谚历史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多彩,其形式三言两语,其表述生动活泼,其文字朴实无华,其意境宽大深远,具有可研读性。为此,我们将流传于三峡地区的茶叶谚语进行初步收集,并稍加归类分析,以供人们欣赏,从三峡茶谚角度来体会三峡文化的博大精深。

1.茶与环境

茶树物质代谢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诸如各个器官形态的建成及体内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等均与茶树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作为茶叶加工原料的茶树芽叶,在其生长期间,嫩芽不断被采取,新芽叶又不断地生长,所以对环境的变化显得尤为敏感,这些通过茶谚有其深刻的体现。

(1)茶与光照:阳光是茶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量源泉。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系统发育使其形成了喜漫射光的特性,在漫射光丰富的地区茶树营养生长旺盛,茶树芽梢持嫩性强。“茶树最糊涂,宜露又宜雾”;“要想茶叶发得好,三晴四雨最为高”;“若要叶质嫩,不离雾与云”等茶谚说的就是在雨量丰沛、云雾较多的地方,即漫射光充足的地方茶树芽梢表现生长快、嫩度好的现象。相反,云雾少、直射光多,则对茶树繁殖生长的促进大于营养生长,所以就有了“茶树开花天气晴,来年茶子好收成”的说法。

(2)茶与气候:气候是茶树生长发育以及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气候条件中主要是指雨水、温度,雨水又与空气中的湿度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的“春雨多,茶换蔸”;“夏雨少,发不了”,前者是从茶树生长发育的角度,指出春季雨水多有利于茶树抽发新梢,俗称“换蔸”。后者从茶叶采摘的角度,夏季雨水少了,茶树新梢的发育就不良。以雨水、温度为主的气候因子对茶的影响还表现在品质的问题上,这不仅可以从各季茶叶品质特征“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谷雨前茶,沁人齿牙”上加以区别,而且按照“春茶前要晴,夜夜老”;“小满过后茶是草,拿回只有当肥料”;“夏前宝,夏后草”等说法,茶叶采收的强烈季节性,也主要是来自雨水、温度的原因。

(3)茶与土壤:土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质,是提供茶树水、肥、气、热的场所。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土壤条件的特殊要求,而不同土壤条件又对茶树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土,一方种”,这是针对这一类情况而言的,即生长于三峡西陵峡两岸的宜昌大叶种和生长于恩施高山、半高山地带的恩施苔子茶均系茶树良种,但宜昌大叶茶是大叶型,恩施苔子茶则是中叶型的。除此之外,三峡茶谚中,讲得比较多的还有“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油砂土茶香,死黄土茶苦”,其中强调的是土层深厚的程度和土壤肥力状况对茶树生长发育以及茶叶品质的深刻影响。

(4)茶与海拔:我国主要高山名茶大约分布在海拔400~1000m高度,高海拔茶园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和多雾的气候特征,加上高海拔地区植被条件、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以及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往往能促使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对此,三峡茶谚也多有证实,如“高山茶叶,低山茶子”;“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高山云雾出名茶”等。而且需要得到重视的是,这些谚语对于指导发展茶园和开发名优茶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2.茶与技术

传统的茶叶生产,主要涉及到茶树的育种、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以及茶叶的加工等方面的内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茶叶谚语正是这些生产经验的浓缩。

(1)茶与品种:对于植物来讲,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品系或植物群体,它是人的创造与天赐的结合。“一方种,一方茶”,意思是说形成在一个区域的茶种,不仅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上有别于其它茶种,而且适制性也有所不同。如安徽祈门种制作祁红形质俱佳,铁观音制作乌龙茶香高味浓,三峡地区土生土长的宜昌种也属于红、绿兼制和茶树良种。由于良种对提高产量与品质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所以近些年,三峡茶区又出现了一些对生产有很强针对性的谚语,如“增产提质,良种先行”。

(2)茶与栽培:茶园“三分种,七分管”,是说栽植茶树的功夫只要三分,而七分的精力要用在管理茶园上,种也好、管也好都属于茶树栽培的内容。对于栽培茶树而言,我们接触到的茶谚有“三年不挖,茶树喊妈”(不及时中耕,就会降低产量);“茶山不要粪,一年三次锄”;“若要茶,十月挖”(中耕)等,在这里,人们强调了耕作对于茶树生长发育的作用,耕作不仅要作为常年管理措施,而且也要根据季节合理安排。“茶树本是神仙草,只要肥多采不了”;“一担春茶百担肥”等则是强调施肥对茶叶生产的作用,在提法上虽有些偏颇,但从总体上看,传统生产条件下有机肥施得多的茶园,茶树生产速度快、发芽多,因此产量高是基本事实。

(3)茶与采摘:茶叶采摘是茶树栽培的收获过程,合理采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采摘,可以提供人们喜欢的茶叶原料,又可以促进茶叶的稳产。在三峡,人们常说“茶树越采越发”;“会采年年采,不会一年光”;“茶芽茶芽,早采早发,迟采迟发,滥采不发”;“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明(清明)前茶,两片芽”;“明前采芽为上春,明后采芽为二春”;“适时采叶,香味馥烈”,就是从充分发挥采摘的作用,对采摘茶叶的时期、标准、方法的总结。茶叶的采收过程是一个费工多、季节性强而与其它农活矛盾特别突出的劳作,“采得茶来秧又黄,插得秧来茶又老”,所以粮茶兼营的地方,生产实践上要注意合理调度。

(4)茶与加工:传统的茶叶生产讲加工,主要是指鲜叶的加工,也叫初制加工。初制加工是说针对不同形质状态的芽叶,用不同的技术处理,制成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后“发酵”、微“发酵”品质各异的茶叶。[2]在鲜叶加工上,鲜叶的鲜活程度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加工成绿茶,因此茶区一般都是“当天采茶,当天做茶”。同样是制作绿茶,烘青和炒青技术掌握不同,谚语中就有“烘青看毫,炒青看苗”。过去的三峡地区,炒制绿茶的工具简陋、技术也较落后,能不能做出一锅好茶,关键是掌握“火候”问题,于是,人们在评价绿茶加工技术时,习惯于说“烧火的师傅,炒茶的将”,旨在强调把握“火候”的重要性。

3.茶与生活

茶叶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即为人们生活所用。但是人们在茶生活中,又会形成共同的感受和特殊的感受。相对而言,消费者群体总会大于生产者群体,因此有关茶与人们生活的茶谚内容就显得更为丰富。

(1)茶之地位:在三峡地区,流传最广泛的茶叶谚语要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那些吃惯“茶膏子”的茶叶消费者,他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他们是“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对于一般家庭与百姓而言,“早茶晚酒饭后烟”;“酒后一杯茶,饭后一支烟”;“茶头酒尾饭中间”等谚语表达的也许是一种生活程序,抑或是一种习惯。“一天三餐油茶汤,一餐不吃心里慌”则主要是指边沿山区,特别是三峡土家、苗少数民族地区,因为那里主要消费的是老百姓自制的“油茶汤”。“酒吃头杯,茶吃二盏”则是从品茶角度来体验茶的消费的,强调茶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与习惯性要求。

(2)茶之保健:随着茶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饮茶保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我们不能就此设想茶与保健的关系现在才为人们注意,恰恰相反,对于茶的保健功能,人们早有说法,茶谚就能证明这一点。如“茶水喝足,百病可除”;“吃萝卜,喝热茶,医生急得满街爬”;“吃生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钯”;“粗茶淡饭能养人”;“饭后一杯茶,医生饿得爬”;“饭后一杯茶,赛过神仙爷”;“好茶一杯,精神百倍”;“宁吃粗茶饭,不尝无价药”等,这些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的表述,说起来虽有些玄乎,但作为生活感受,不可不信,更主要的是现代科学已从多方面支持了这些说法。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这些丰富的内含物就像一付配伍庞杂的处方,综合地发挥着作用。“人老夜尿多,睡前茶少喝”,说的也是茶的利尿作用,不是药物咖啡碱的那种副作用。因为,早在1908年, C·W·Saleeby在纽约出版的《健康,体力及快乐》就作过权威报道:“饮茶能使头脑清醒,而咖啡则否。茶中咖啡碱纯兴奋剂,别无作用。”[3]

(3)茶之礼仪:我国在汉、三国、两晋时期,不少地区已形成饮茶礼俗,三峡是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从茶走进千家万户,以致于成为百姓的基本生活资料,茶始终是美好的待客物品,茶谚中说的“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好茶敬上宾,次茶等常客”;“客来茶当酒,意好水也甜”,就是通过客来敬茶这样一种形式,保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和睦相处、礼尚往来的朴素传统。三峡人具有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一般农家都有“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的习惯,甚至有的地方把敬茶放茶量上升到一个人的为人的高度来认识,如“茶涩人不啬、人啬茶不涩”。除此之外,家有红白事也离不开茶,少不了茶谚,如祝寿有“喝寿茶”;结婚有“交杯茶”、“传茶”;“七月半接老人要祭茶”;“三杯酒、三杯茶,初一十五敬菩萨”。

(4)茶之明理:在农村,多数男人有一句口头禅:“不尝烟茶酒,枉在世上走”,这里对烟茶酒的嗜好,不仅成了男子汉的象征,也成了男子汉的一种生活标志。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同时又是最平凡的生活,所以对于那些知足常乐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幸福观,“粗茶淡饭就是福”代表了这一部分人的生活态度。茶是感情的传递者,对于有共同志趣的人来说,茶往往有利于感情的递进。如“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清茶一杯,亲密无间”。茶也形容人的感情专一,所以有的地方说“吃两家茶,睡两家床”,“一女不吃两家茶。”茶也常常用于反映世态炎凉现象,如“人走茶凉”,对于看破红尘的人来说,“淡茶一杯,无是无非”更是他们为之追求的。好茶、好事都是人们所关注并热衷的,所以多数人认为“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有时茶也有用来评价人的某些能力的,如评价人的表达能力不怎么样,就说他(她)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

茶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有茶喝和有饭吃一样,都是人们的辛勤所得。所以在三峡农村,人们喜欢以茶说事,委婉地教育他(她)所关心的人,特别是老一辈对后辈的期望更是如此。他们不赞成后辈“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希望通过劳动致富,以致于有个“千棕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环境,有一个“铁饭碗”,因为他们知道“管得一(次)茶一(次)酒,管不得天长日久”。所以他们经常唠叨的是“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勤快人讲实干,懒惰人讲茶饭”;“过日子怕三壶:酒壶、茶壶、烟壶”;男也懒,女也懒,三餐茶饭叫艰难;“男要勤,女要勤,三时茶饭不求人”,“粗茶淡饭长长有,耕田种地日日忙(要劳动)”;他们特别强调“粗茶淡饭,细水长流”;“粮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茶酒饭肴匀着吃”。甚至出门做客也要想得到“茶要人烧,水要人挑(知道别人的甘难辛苦)”。他们最不高兴看到的是“吃了一杯茶,误了一池麻”,以及那些“白日绕街吃茶,夜里点灯织麻”,“白日挨门子吃茶,夜晚点灯儿絮麻”不太务正业的人。

二、三峡茶谚文化特征

阿克顿(1834~1902)曾经说过:“如果一句话能像民间谚语那样世代流传,那也一定是因为它包含着某种智慧。”[4]由此看来,三峡茶谚现象既是一种典型的茶文化现象,又是三峡地区百姓集体生活智慧的象征。

1.综合性

三峡地处我国茶树原产地带,它同时又是人们茶生活的发源地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发生的重要区域。由于茶谚文化的形成与人的经历、认识能力相适应,与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相关联,因而必然带来三峡茶谚的色彩纷呈、丰富多样局面,以此综合表现着茶与人的联系。三峡茶谚的丰富性得益于三峡承接南北连贯东西渗透东西南北风的地理优势,其内容可直接推及到茶树生态学、气候学、土壤学,茶树育种学、栽培学、制造学,茶叶生活科学、医学、保健学以及社会学、哲学等有关知识,说明它也是一个牵涉内容广泛、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2.群众性

三峡茶谚弥散于广大山民、村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质上讲,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从事的劳动创造和语言创造,具有广泛而扎实的群众生活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其次,从语言特色来看,三峡茶谚较多地体现了三峡人文、民俗特点,这种特点根植于三峡人朴野敦厚,有的三峡有境外亦有,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有的为三峡独有,如“人啬茶不涩,茶涩人不啬”;“三杯酒、三杯茶,初一十五敬菩萨”等。

3.传承性

三峡茶谚大多以反映传统社会人与茶生活的联系,它来自于生活实践,是生活实践经验的浓缩;茶谚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些是三峡茶谚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应该说传承性还有三峡茶谚的实用性方面的原因,三峡茶谚以适应民间的需求为目标,从古至今都处在不断丰富,不断创作之中,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繁荣和提高。三峡茶谚的丰富现状,是三峡人代代传承的结果,同样通过这种传承的作用,使三峡茶谚得以长期保存与发展。

4.教育性

三峡茶谚的教育性是十分明显的,尽管有的是直接针对茶的生活、茶的生产,启发和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如何处置;有的是间接用到茶,把一些生活,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期望总结在简洁明了的言语里面,但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三峡茶谚还表现在其内涵科学性的一面,事实证明,无论是发生在近代,还是发生于远古而被后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茶谚,它们中多数都是可以得到现代科学研究支持的。如“高山云雾出好茶”、“会采年年采,不会采一年光”、“吃生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钯”等,不仅有科学依据,而且也是为社会广泛接受的。

总之,三峡茶谚亦是属于那种大量存在的、人民大众的民俗文化,它在这一地区乃至跨地区人们的长期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广泛的作用。三峡茶谚常常以地域特产特征为依据,依附于三峡乡土,真实地反映着地方的风情。因此它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世界的。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树栽培与茶叶制造[M].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 1993.121.

[2]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36.

[3]冯克利.阿克顿:一个史学家的信仰与智慧[J].天涯, 2001, (1).

作者简介: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湖北宜昌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茶学、茶文化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5:48 , Processed in 0.1359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