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8|回复: 0

[批评与发展]《批评意识》述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5 11: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郭宏安
  

     乔治·布莱,比利时人,生于1902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尼斯大学任教。乔治·布莱著作等身,论文主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之认同,对法国新批评派影响甚巨,代表作有:《人类时间研究》(四卷,1949~1968)、《圆的变形》(1960)、《普鲁斯特的空间》(1963)、《爆炸的诗》(1980)以及《批评意识》。

   《批评意识》一书出版于1971年,有批评家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杰作。 文学批评的日内瓦学派,在当代批评史著作中,又常常被称作主题批评、现象学批评、意识批评、深层精神分析批评等,似乎前者是以地域称,后者是以内容称,无分轩轻。然而细考其内涵,却能发现这些用语不能完全重合。前者的优点是高屋建瓴,确能“一言以蔽之”,缺点是笼统模糊,易使人产生“步调一致”的错觉;后者的优点在于明确地指明了这一流派的一个特征,缺点是以偏概全,令人起“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叹。其实,日内瓦学派名下的批评家们个个都是独特的,其一致性也许仅在于对文学中意识现象的共同关心。似乎可以这样说,论及方法,日内瓦学派是一种主题批评;论及哲学的渊源,日内瓦学派是一种现象学批评,或更具体些,是一种意识批评;论及现代科学的影响,日内瓦学派则是一种深层精神分析批评。然而,为显示这一复杂流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保留其批评家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称之为日内瓦学派反而更为恰当,虽模糊却不失真。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们并没有统一的纲领和明确的口号,也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甚至没有森严的门户和有名有姓的传人。与大多数以地域命名的批评流派不同,被称为日内瓦派的批评家们不都是瑞士人,也不都和日内瓦有关系,他们只是几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卓越的批评家,彼此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和真诚的倾慕。他们组成了一个批评史上罕见的、各自独立却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批评家群体。这些批评家是:马塞尔·雷蒙(1897~1984)、阿尔贝·贝甘(1901~1957)、乔治·布莱(1902~1990)、让·鲁塞(生于1910年)、让·斯塔罗宾斯基(生于1920年)和让-彼埃尔·里夏尔(生于1922年)。

   马塞尔·雷蒙1933年发表《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是为日内瓦学派之肇始。在这部以探索“诗的现代神话”为宗旨的著作中,诗人的个人生平和社会联系被压缩到最低的限度,统治着当时批评界的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受到全面的清算。批评家努力追寻的是作家深层的内在生命,即作为初始经验的意识根源,并且通过自已的批评语言深入到作家所创造的世界中去,像作家一样“全面地融入事物”。很快,当时执教于巴塞尔大学的阿尔贝·贝甘作出呼应,他的《浪漫派的心灵和梦》(1937)是对法国实证主义批评的全面批判,力倡批评家“与诗人的精神历程相遇合”。雷蒙和贝甘是两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批评大家,经过乔治·布莱的浓厚的现象学色彩的过渡,才使这一崭新的批评方法具有某种哲学的根基。他的《人类时间研究》使法国的文学研究彻底摆脱了“作家和作品”这种单一的传统模式,被看做是法国五六十年代“新批评”的滥觞之一。随后有让-彼埃尔·里夏尔的《文学与感觉》(1954)和《马拉美的想像世界》(1961)、让·斯塔罗宾斯基的《让-雅克·卢梭:透明与障碍》(1957)和《活的眼》(1961)以及让·鲁塞的《形式与意义》(1962)等著作,推波助澜,蔚为大观。虽然有乔治·布莱的浓厚的哲学色彩、让,·鲁塞对形式的强烈兴趣、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明显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气质、让-彼埃尔·里夏尔的鲜明的主题研究法,但一个独特、丰富、生气勃勃的批评流派已宛然在目,并使人不能不称之为日内瓦学派。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们无论在其文学观念和批评家实践中有多么大的不同甚至分歧,却对文学的基本性质有这样一种共识,即文学作品乃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乃是“一种对于意识的批评”。这里的“意识”指的是经过“归入括弧”、“中止判断”等现象学还原之后的意识之固有存在,即纯粹意识。现象学哲学认为,意识不是纯粹的精神自身的活动,而是具有意向性的,即意识总是意识到什么,意识到外在的世界和人。思考这一行为和思考的对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录世界,而且还主动地构成世界。因此,在日内瓦学派的批评中,创造自我、批评自我、意识行为、人与世界或他人的关系等是一些极端重要的概念,人与世界或他人之间的相互“凝视”是一个被反复探索的主题,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包容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们继承并发展了一种浪漫派的文学观,即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某种先在典型的复制或模仿,而是人的创造意识的结晶,是其内在人格的外化。作为创造主体的人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并不等同,也就是说,批评家不能把作为创造者的作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家混为一谈,因为创造自我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的历险,在其自身的运动中完成,故作品同时是一种创造和一种自我披露。这就是说,作品是作者的意识的纯粹体现,而不是作者实际生活经历的再现。所以,批评家要对作家潜藏在作品中的意识行为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作者的生平、作品产生的实际历史环境等等外在情况。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途径加以穷尽的客体,故文学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作家的经验是在创造过程中逐渐实现和丰富的,批评家的经验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7 00:35 , Processed in 0.1045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