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晞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1-03-21 14:12
近日修订再版的《文化语言学》提出,10余年来,普通话正大量渗透进各地方言中,从而使方言变得越来越好懂了。
这本论著由华中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主编。
书中举例,1936年我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在湖北钟祥调查,当时的“拍、贼、抖、伸 、批、骑、架、掐、瞎、削、掉、淹、输、肉”等字,都是钟祥的地方读音。80年代末,语言学专家再次到当地调查发现,上述字的发音,已接近于普通话的发音。还有许多字的读音,已从方言变为普通话了。
客家话是我国非常保守的一种方言,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传统,使客家话千百年始终保持着一致性。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客家人出外闯世界,逐渐将普通话发音带进家乡,掺杂在日常用语中,久而久之就取代了部分字在客家话中的发音。
书中分析,方言的语音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变得越来越好懂,这已成为一种趋势。20多年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口大流动,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际交流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再加上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也使其加速向各地方言渗入。
普通话的由来
■汉族共同语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雏形,这就是《论语》中提到的“雅言”,它是当时中原地区通行的标准语。
■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伦到日本考查,看到日本大力推行国语,深受感动,回国后主张推行以“京语”为标准的国语。
■1911年,当时的政府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成立国语调查委员会,审定国语标准,编国语课本、词典。
■民国成立后,决定先从统一汉字读音作起,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胡适等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但因旧中国的衰落,工作没能完成。
■新中国于1955年召开了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会议,最后确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原刊长江日报 )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5-10-19 22:45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