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69|回复: 11

[原创]“三十六字母”清浊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 1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义然(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检察院)   
来源:作者帖稿


      由唐末僧人守温首创、宋代学者补充而形成的"三十六字母",选定三十六个反切上字代表中古时期汉字音节的声母,被称为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按照《康熙字典》所展示的等韵图的标目,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见(全清)、溪(次清)、郡(全浊)、疑(次浊);
      端(全清)、透(次清)、定(全浊)、泥(次浊);
      知(全清)、彻(次清)、澄(全浊)、娘(次浊);
      帮(全清)、滂(次清)、並(全浊)、明(次浊);
      非(全清)、敷(次清)、奉(全浊)、微(次浊);
      精(全清)、清(次清)、从(全浊)、心(次浊)、邪(全浊);
      照(全清)、穿(次清)、状(全浊)、审(次浊)、禅(全浊);
      影(全清)、晓(次清)、匣(全浊)、喻(次浊);
      来(全清)、日(次浊)。  (原文清浊符号与《康熙字典》同)
      其中" "代表全清," "代表次清," "代表全浊," "代表次浊。(原符号不显示)
    《辞海》和其他一些资料中关于"三十六字母"清浊的划分,与以上标注只是符号不同,内容完全一致。这种划分方法已有一千多年,学界没有异议。但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严重错误,且这些错误对人们正确认识汉语语音产生了一些障碍。故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论述。

一、汉字音节中的声母客观上没有清浊之分

     众所周知,所有表音文字都以字母(表音符号)直接组成文字,字母分元音和辅音,辅音又分清辅音和浊辅音。区分辅音清浊的基本标志,就是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凡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都是浊辅音;凡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都是清辅音。对所有表音文字来说,这种对辅音清浊的划分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因为表音文字以元音的个数划分音节,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但却可以有多个辅音。这样,在单词中,有的辅音就没有与元音相拼合的机会,只能独立发音。如英语中的class,其音标为[klɑ:s],这里的辅音[k]和,都没有与元音拼合的机会,必须独立发音。在这种情况下,[k]和的读音,只有气流呼出,声带并不振动,其清音特性非常明显,与浊音有根本的区别。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母只是注音工具,不能直接构成文字。在汉字音节中,每个音节只有一个韵母,也只有一个声母,发音时二者必须互相拼合,声母没有独立发音的机会。因为韵母发音时声带必须振动,所以即使人为地对声母划分了清浊,在实际应用中,清音声带不振动的特性也会完全被掩盖,清音与浊音的区别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正因为如此,尽管声母清浊的划分在我国已存在了约一千年,但它一直只是一种人为形式,与汉语语音实践并不吻合。所以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不再强调声母清浊的区别。据此,笔者认为,在汉字音节中,客观上并不存在声母清与浊的区别,"三十六字母"的清浊划分,只是照搬梵语音理,却忽视了汉字音节与表音文字音节的根本区别,脱离了汉语语音的实际,不具有音韵学上的区别意义。

二、"三十六字母"清浊的划分存在根本错误

     虽然在汉字音节中客观上表现不出声母清浊的区别,但表音文字辅音清浊的划分与汉字音节中的声母还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简单地说,就是辅音的清浊与声母中的送气不送气相对应。
      在国际音标中,清辅音和浊辅音是成对出现的。在所有的教材中,讲解辅音的清浊也都是成对进行的。如英语所使用的52音标中,就有[p-b]、[t-d]、[k-g]、[f-v]、[s-z]成对关系。之所以列示这五对辅音,是因为这五对辅音无论是使用的符号还是每个符号所代表的语音意义,与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关的声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观察这些成对出现的符号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的清辅音都是声母中的送气音,所有的浊辅音都是声母中的不送气音。其实,这种形式上的对应关系是客观必然性的反映。因为所有的不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很弱,如汉语拼音中的b、d、g,如果声带不振动就不能正确地读出,所以它只能作浊音,不能作清音。反言之,所有的清辅音因为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如果没有较强的气流呼出,也不能正确地读出。所以,辅音清浊与声母送气不送气的对应是客观必然的。
      "三十六字母"的清浊划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见、端、知、帮、精、照、影、来"八字的声母g、d、b、zh、z、y、l都是清声母,"澄、奉、从、心、审、禅、匣"七字的声母ch、f、c、s、sh、ch、h都是浊声母。对照辅音清浊与声母送气不送气的对应关系,不难看出,前面的八个声母都属不送气音,都应属浊声母,后面的七个声母都是送气音,都应属清声母,"三十六字母"清浊划分恰恰把它们弄颠倒了。这说明守温在仿照梵语音理创制字母、划分字母清浊的时候,只注意了字母清浊形式上的整齐对称,并没有弄清辅音清浊划分的实质意义,以致违背了辅音清浊划分的基本要求,出现了清浊颠倒的根本错误。

三、"三十六字母"清浊的错误划分误导了世人

     由于客观上汉字音节中的声母只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之分,并无清音与浊音之异,前人脱离实际,人为划分声母的清浊,又颠倒了辅音清浊与声母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应关系,使人们对"三十六字母"的清浊划分感到难以理解。这一根本错误与"三十六字母"的其他缺陷掺在一起,在音韵学界引起了不少混乱。
      首先,它为人们学习反切注音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现代注音方法出现之前,反切注音是汉字注音最主要的方法。学反切就要讲字母,讲字母就要论清浊,而在没有搞清字母自身缺陷和清浊划分颠倒的根本错误之前,谁也跳不出拿错误当标准的怪圈,就好像在哈哈镜里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再博学的教授也不可能把这些问题讲解清楚。所以本来好记易学的反切注音,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变得十分神秘,学者尚且争论不休,乡塾村儒哪敢问津。
      其次,它扭曲了中古语音的本来面目,使人们加深了"古韵失传"的阴影。事实上,语音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渐进过程,中古语音和现代语音没有多大差别。但由于三十六字母本身的缺陷和清浊划分的错误,与现代语音的实际情况对不上茬,人们就认为是中古时期以后,语音发生了重大演变,破坏了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这种"古韵失传"的观点在诸多资料中都能见到。似乎中古以后真的发生过一场"冰河期"式的语音大演变,但却没有人能够证明它的发生。
      其三,它误导人们错误地认识古代语音,使古韵研究走入歧途。笔者看到,一些与语音有关的书籍,把本不存在的古全浊声母作为研究对象,认真寻找古浊声母的演变规律。受三十六字母清浊划分的影响,在这些书籍中,既有不送气的清音,又有不送气的浊音,可没有人能说清楚,不送气,声带又不振动,那个声母怎么读?在这些研究中,一般都把吴方言中把送气音读为不送气音的方言现象称为"古全浊声母的保留",把其他方言区中相应字的读法称为"浊音清化"。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颠倒。实际情况是,从中古到现在,各方言区对这些字的读法,都保留着其自身特征,只不过吴方言中把送气音读为不送气音的范围,与"三十六字母"把一部分送气音错定为浊声母的范围比较吻合罢了。
      总之,笔者认为,判别表音文字辅音清浊的唯一标准是声带振动与不振动,汉字音节中的声母只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分,并没有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差别,所以,不应该划分汉字音节声母的清与浊;"三十六字母"对声母清浊的划分,只是一种人为形式,并不反映古代语音的客观实际;"三十六字母"对声母清浊的划分,存在清浊颠倒的根本错误,不能作为研究汉语语音的根据;所有以这种错误划分为依据的研究,必然会走入脱离客观实际的歧途,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发表于 2006-2-5 0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漏洞太多,恐怕楼主是在自己读音中分不清国际音标中的p和b之类的音吧。
建议楼主多了解一下国际音标,多熟悉一下吴方言,湘方言的浊辅音,多了解一下客、赣等方言中的浊辅音一律送气,而官话与粤语分声调送不送气等等。
另外,楼主的英语应该还不是很好,若照楼主的判断方法,school中的[k]岂不成了浊音?
发表于 2006-2-5 14: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质疑

划分“清音”和“浊音”的“基本标准”是“根据声带是否振动”这是现代语音学的观点,古人对清浊的认识也因人、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与现代语音学有时差别很大。研究这个问题,“以今律古”的思路是不对的。
当然,本版欢迎有见地、反潮流的学术论点。也欢迎大家与楼主展开有益的讨论。尤其是汉语韵学方面的硕博们应该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才艺”。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16: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语文学届使用的国际音标

语文学界使用的国际音标,其实不过是高本汉为了研究汉语,用瑞典文字母改造而成的标音工具,他乱用送气符号,附会三十六字母清浊的错误划分。字母的清浊之分,本来就是舶来品,因嫁接不当而畸形。经这个外来和尚一拨弄,用他那套不完善的音标为之拟音,迷惑了不少中国人。
发表于 2006-2-5 17: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不能简单化

民国时期的中研院大师赵元任、李荣、罗常培等人可不是吃素的,如果高本汉作假,能逃过他们的眼睛吗?
发表于 2006-2-5 22: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兰荃 于 2006-2-5 14:29 写道:
划分“清音”和“浊音”的“基本标准”是“根据声带是否振动”这是现代语音学的观点,古人对清浊的认识也因人、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与现代语音学有时差别很大。研究这个问题,“以今律古”的思路是不对的。
当 ...

确实不能以今律古,但是把国际音标中的b,d等叫浊音,却是沿袭了古代的概念。而之所以要这样叫,恐怕是根据吴湘方言中的并,定等声母而来的。
赞同版主的意见,要反驳既定的学术观点,就要拿出比确定既定学术观点的证据更强的证据来,而不是凭楼主的臆断。
全清,次清,浊在古代三分这一事实,我想楼主应该无法翻案,不管其在古代音值为何,但楼主不能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生搬硬套,至少普通话不是三分的,而吴语是。
哪怕这三种声母在古代是浊音不送气,浊音送气和清音送气,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和现在的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楼主不认为语言变化得那么快,怎么去理解p,t,k三个韵尾在普通话里面消失呢?怎么去理解全国几乎没有那种方言能区别的鱼虞两韵的不同呢?

[ 本贴由 虫鱼鸟兽 于 2006-2-5  23:09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09: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清浊的区别标志

任何一种科学分类,不同类之间都必须有明确的标志。请教,辅音清浊的划分,除了声带振动与不振动,还有什么区别标志?古代划分清浊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三十六字母的清浊划分与重纽问题一样,都源于守温对中古语音不完全正确的认识。本人推定,守温应是衡山南台禅院的僧人,因为当地属于双峰音系覆盖区,知、端同声和f、h混读都读h的方言特征同时具备,根本感觉不到f声母的存在,所以首创三十个字母的时候,既错误地处理了“知”,又漏掉了f声母。这是守温片面认识中古音的一个例证。
发表于 2006-2-6 12: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能够肯定古代划分清浊的标准,但不同声母具有不同读音是肯定的。
另外,是守温划分的三十六声母,而不是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有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区别,也有舌头和舌上的区别,就连三十字母都有舌头和舌上的区别,请楼主学好基本知识,不要信口开河地胡诌。
楼主不能区别国际音标b,p,ph拼韵母的种种区别,不代表别人不能区分,更不代表古人不能区分,这只能说明楼主对国际音标的感性认识有待加强。
如果楼主连基本功都不打扎实就胡乱地对事物下结论,那么楼主心目中把科学当成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13: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三十六字母

守温首创三十个字母,“非、敷、奉、微、床、娘”六母是宋代学者添加,难道这有错么?恐怕是先生漏短了吧。
发表于 2007-5-17 17: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0) |0)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3:38 , Processed in 0.1049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