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64|回复: 12

声调的困惑之2、3、13 汉语声调与英语语调的可比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3 19: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根据现行的汉语声调理论,汉语的声调与英语的语调是不能比较的,因为根据汉语声调学说,汉语的声调与英语的语调是不同的两类概念,因而它们是不可以比较的。如胡吉成教授就说“没有可比性!”,孙兰荃讲师也说“以汉语声调与英语语调来做比较是不妥当的:汉语声调针对词,英语语调对句子而言;汉语声调主要用来区别词义,而英语语调中的声音高低变化表义机制尚不象汉语声调严整”。

  根据现行的汉语声调理论,不单单汉语的声调与英语的语调不可比,汉语各方言间的声调同样是互不相关的。而且即使是在同一种方言(包括普通话)内部的各个调型以及它们的变调之间同样是不可比的。如沈炯教授就痛斥提问的学生说“不存在‘上声变阴平’之说”。

  更有甚者,根据现行的汉语声调理论,甚至同一个字(同一个声调)在不同的词组结构中的读音也是不可比较的,如沈炯教授就说,“......文字的读音与词的语音不是同一概念能够概括的现实。按照词汇扩散的说法,一定正则的推广会受到时间的考验,也就使例外有了生存的机会。它们都是历史的事实”。可以想象,根据这样的“汉语声调”定义,已经是完全割裂了声调作为音高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汉语声调”已经成为十分特殊的怪物,难怪老外会搞不清楚,在这样的声调理论的指导之下,中国自己的国民也无法确定一个字的准确读音。国民读音混乱如:“九比九”有人读“jiu214   bi214  jiu214”,有人读“jiu35  bi35  jiu214”,有人读“jiu22 bi22 jiu22”......不一而足!而我们的声调理论更没有一个框架标准对此作出统一的解释。



但是,我想问一组例子(仅严格要求到声语调):
普通话:看戏(kanxi)
粤    语:自私(jixi)
英    语:let me see
我请问:普通话的“戏”、粤语的“私”和英语的“see”之间有没有可比性?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普通话的“戏”、粤语的“私”和英语的“see”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要求证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探明这个联系的基础是什么却又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探求声调和语调的客观本质。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9: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调的困惑之3——声调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在我学生的时代,看见很多同学用汉字来标注英语的读音,如“enable(二奶包的)”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我总是以一种嘲笑的目光去看待这种“学习捷径”。后来看到很多种方言中有相同的音,如上面的普通话的“戏”、粤语的“私”和闽南语的“咨”等等,然而看到方言调名调值表中所标示的声调调值却不一样,虽然觉得很好奇,但我也觉得它们是属于不同的语种,也就默然接受它们的“不可比较论”的观点。但是,当我看到在北大中文论坛中的“‘李子和‘梨子决然不同”的争议后,才感觉到汉语的声调理论本身可能有问题。

  为了回答沈炯教授的问题,为了证明普通话中变读了的第3声(上声)“李”和原来的第二声(阴平)“梨”具有不可分割的同一概念内涵。我试图去寻找声语调之间的内在本质,这就是音高的四个不同层面的属性:
1)生理层面;
2)物理层面;
3)心理层面;
4)社会层面(参见本人的《语音学的学术模式》)。
  结果发现,变读了的第3声(上声)“李”和原来的第二声(阴平)“梨”之间存在三个层面的不可分割的共同特征,即:
1,变读了的‘李’和原来的‘梨’,从两个音的发音生理上看,两个音的发声生理机制完全相同;
2,变读了的‘李’和原来的‘梨’,从两个音的物理属性上看,不论使用如何精密的仪器测量,两个音的物理特征永远也无法区别;
3,变读了的‘李’和原来的‘梨’,从两个音的听觉心理上看,人们不论如何都会觉得两个音毫无差别。
4,社会层面的表现十分复杂(接着会有论述),但是构成语音的客观特性的是生理层面、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特性而不是社会层面的特性。
  就是说,变读了的第3声(上声)“李”和原来的第二声(阴平)“梨”的客观特性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普通话的上声变读成阴平”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这个例证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觉得,不单是普通话内部的声调与变调之间,而且汉语的不同方言之间的声调之间,乃至汉语声调与西方语言的语调之间都存在着可以比较的内在联系。


"上声"变"阳平"例析:“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尝试一下对沈教授的音高图做个实验分析)

(此图为沈炯教授原图)


(此图为标上五度示意线后的修改图)



语句: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

  上面所有这9个音的声调调型显然可以用数学模式来实现机器捕获,方法是后一个F0(n+1)减去前一个F0(n)得到一个差值D(n),差值D(n)为正值则说明是上升,差值D(n)为负值则说明是下降。再将所有的差值D(n)统计得出整个音高曲线的总的升降方向,如果该D(n)曲线为明显的前后正负两个方向,则说明这是个折调。再将整条曲线五度分段,按五度分段的法则20+为高音,4-为低音,12为中音分界,16为次高音分界,8为次低音分界。从沈老给出的图解可以看出,“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这句话的音高关系数学模式换算结果为:

李34小55宝32九35点434写32讲34演45稿21

[听觉感知分析]
  1,“李”34可以理解为35的后半省略,在发音完成一半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第二个音“小”,因为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型的声调;
  2,“小”55可以理解为35的前半省略,在发音刚开始就进行到高音部分,因为前一个字“李”34已经产生了从中音3开始的听觉形象,尾部的稍微下降仍然是高音5,这个稍微下降可以理解为向第三个音“宝”32这个低音做准备;
  3,“宝”32可以理解为31的后半省略,在发音完成一半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第二个音,因为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低音区下降型的声调;
  4,“九”35这是一个标准的35完整发音;
  5,“点”434可以理解为一个前缀+后半省略的35,4-可以理解为前音“九”35的音尾产生的连带,-34可以理解为35的后半省略,在发音完成一半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第二个音“小”,因为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型的声调。这个“点”434音的主体音段为34段,这是产生听觉形象的关键部分,图中显而易见地,整个“点”434音的音高都落在中音12的上部,所以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调型而不可能是低音。
  6,“写”32理同“宝”32;
  7,“讲”34理同“李”34;
  8,“演”45可以理解为35的前半省略,因为前一个字“讲”34已经产生了从中音3开始的听觉形象;
  9,“稿”21可以理解为31的前半省略,因为整个句子以及前一个音“演”45已经产生了这个音是从中高音开始音程进程,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低音区下降型的声调。
  所以,整个句子的声调听觉感知结果为:李35小35宝31九35点35写31讲35演35稿31,即“高高低 高高低 高高低”结构。
  另,上的第2“小”55实际上为非标准音,这个音听觉上形成高平调的感觉是完全可能的,之所以说它是35是因为人们根据上下文的联想而得。这个音也说明了语音人为北方方言区的人(可能是四川人)。
  另,上的低音“宝”32、“写”32和“稿”21的整的表现为低音短缺,这也说明了这个语音人为北方方言区的人,他的母语方言为高音语言。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14 01: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9: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调的困惑之13—— 英语的语调调型

.       不论英语还是其它任何一种西方语言,它们的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调(tone)的问题。调(或者称音节调tone)是音节的一种属性,本质就是音高的进程,音高是语音的四大要素,是音节必然的组成。严格来讲,英语的调(tone)不等于汉语的声调,它不具备唯一辨别音节的功能,但它与汉语的声调的不同仅仅是在功能上,而它们的客观特性则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它们是可以比较的。
         由于英语的音节调(tone)和汉语的音节调(tone)的客观特性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它同样具备调体和调缀的内部构成。调体反映的是音节调(tone)的群体共性,调缀反映的是音节调(tone)的个体特性,所以,讨论调体的类型能基本揭示英语的音节调(tone)的分类和本质。本节的内容就是介绍英语音节调(tone)的分类(这部分内容属于介绍性内容,目的是为了从英语调(tone)的角度去认识汉语的声调,如有必要,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详细分析要在另一个正式的专题中进行讨论)。
         英语音节调(tone)存在重读和轻读两种情况,实际上,轻读由于语态(特指高低音语态,参见本人的《声语调高低两分现象》)的不同而分成高音语态轻读和低音语态轻读两种情形。英语音节调(tone)主要由重读和低音语态轻读两种基本调型组成,几乎所有的英语音节都能读成这两种调型,用这两种调型也能读出几乎所有的英语单词。只有一些特殊的单词情形同时存在重读、高音语态轻读和低音语态轻读三种情形。这里依然用五度标调法则来表示,重读(最高音)为5,高音语态轻读(中音)为3。低音语态轻读(最低音)为1。
         1,重        读:high level or fall,暂用“’”表示,调值55_X;
         2,高音语态轻读:mid level,暂用“-”表示,调值33_X;
         3,高音语态轻读:low level,暂用“,”表示,调值11_X;
         英语中三种调型同时存在的情形,如:-po-pu’la,tion;-im’po,ssi,ble等,但实际上这些单词又可以读成仅有两种调型的情形,如:,po,pu’la’tion;,im’po,ssi,ble。可见,英语的调式系统以重读(最高音55_X)和低音语态轻读(最低音11_X)为基本调型。这两种调型可以称之为语法调型,而其它的调型可以称之为语态调型,高音语态轻读(中音33_X)实际上是一种语态,它是一种主要在特殊的语态环境中才出现的调型和一些难读的低音闭音节情形。
         由于调型表达的是一种群体的属性,所以,这里的调型调值55_X表示的是55、55_1和51等多种音高类型的情形,调型调值33_X表示的是33、43、53、43_3和53_3等多种音高类型的情形,调型调值11_X表示的是11、21、31、21_1和31_31等多种音高类型的情形,后两者包含了下降调型。
         英语的语态调型还有表示疑问状态之下的调型——上升调型,同样存在高音语态上升调型和低音语态上升调型。
         4,高音语态上升调型:high raise,调值35_X;
         5,低音语态上升调型:low raise,调值 13_X;
         实际上,英语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特殊的低音情形,它的音高比33更低而比11高的情形,主要是一些短促的低音情形,如:Export,the one等,不过这种调型在英语的调式系统中意义不大。
         6,短促低音调型:low and short,调值22。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15 16:54 编辑 ]
发表于 2006-7-13 19: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见“声调的困惑之1“呢?
发表于 2006-7-13 22: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敌-笛”都是阳平调啊!

这里哪里有什么变读呢?它们都是第二声呀。
 楼主| 发表于 2006-7-14 0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吉成 于 2006-7-13 22:59 发表
“敌-笛”都是阳平调啊!
这里哪里有什么变读呢?它们都是第二声呀。


资料选用仓促有误,“敌-笛”应为“李-梨”之误,多谢更正。
发表于 2006-7-14 22: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语调的意义

作者:杜丽霞(西安交通大学)
来源:http://www.wwenglish.com/en/elements/3/2886.htm


        语调(intonation),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声调(pitch)高低抑扬轻重的配制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用单一的声调说出的,以英语为例,英语有五种基本语调:升调(↗)、的降调(↙)、的升降调(∧)、的降升调(∨)以及平调(→)。一句话除了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还有语调意义(intonation meaning)。所谓词汇意义就是话中所用词的意义,而语调意义就是说话人用语调所表示的态度或口气。一句话的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才算是完全的意义。同样的句子,语调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有时甚至会相差千里。请看下例:

1)A:Jean,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

B:Sorry?(↗)

Jean用升调说“Sorry”,其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Could you say that again,please?”

我们再看下句:

2)A:Jean,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

B:Sorry.(↙)

在对话2)中,Jean用降调说“Sorry”,显然其意思是拒绝帮助或无能为力。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enneth L.Pike认为:

?一个音节的绝对调高是不重要的,而一个音节与另外一个的相对高度才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有四级能区别意义的调高:

1)特高调(extra high),即比正常的声调高两级,常在感情特别激动或惊讶时使用。

2)高调(high),即比正常的声调高一级,一般用于语句中关键性的重读词。

3)中调(mid),即说话人声音的正常高度。

4)低调(low),即比正常的声调低一级,

一般是降调的最低点。

?应该按照说话人的态度来分语调模式,而不能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没有所谓“疑问句的语调”或“陈述句的语调”。因为疑问句和陈述句都可以用各种语调模式来说。

因此,对于我们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通过了解某种调型所表示的某种态度或口气也就颇为重要。事实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考试中,我们的学生常会因为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而无法确定说话人的态度、的感情、的口吻和意图等。然而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从两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I.一句话中绝对调高及音调的相对高度所包含的意义

众所周知,人们在兴奋、的惊讶或感情激动时说话的语调就高,而在相反的情况下,语调则低。因此,在同一个场合中,如果一个人的语调明显高于另一个,或明显低于另一个,以此就可以推断出该说话人的意思及态度。

这里我们要着重谈谈一句话中语调的相对高度的不同所包含的意义。一句话中的语调波峰一般都是句重音所在。通过一句话中的语调波峰所在,我们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意思。如人们读“I live in the city.”这句话时,由于强调的对象不同,语调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现不妨比较如下:

I(↗)live in the city.(隐含着在场的其他人不住在城里的意思)

I live(↗)in the city.(表示“我”只是“住在”城里,其隐含的意思是“我不在城里工作”或其他意思)

I live in(↗)the city.(表示“我住在城里边”,其隐含的意思是“我不住在城外”)

因此,对下面的对话所提问的问题进行选择时,就不难回答了。

3)M:Linda looked very tired these days.

W:She looked OK to me(↗).

Q: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Linda?(D)

[A]She saw Linda and me.

[B]Linda said she was fine.

[C]She looked up the word for me.

[D]She considered Linda was all right.

这句话里的句重音碰巧落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me”上。因为女士用升调重读“me”,这表示了女士有意与男士的看法形成对比,意思是:在你的眼里,她显得疲惫,可在我看来,她没什么问题。这表示了她那种无所谓的态度。

II.某些句型由于句尾语调的改变而引起意义改变的现象

1.使用疑问词who,which,what, how,when,where,why的特殊疑问句可以用降调也可以用升调,但含义是不同的。如:

4)A:Mr.Smith thinks we ought to get the money in hand first.

B:Who?(↗)

A:Mr.Smith.

B用升调说“Who”,表示听不清对方谈话中的某一部分,要求对方再重复那一部分。

5)A:We'd like to have someone to say a word at the beginning to welcome the group.

B:Who?(↙)

A:We thought that you or Dr.Johnson might do it.

B用降调说“Who”,其意思是问,对方想让谁在开场时致欢迎词。

2.附加疑问句可以读升调也可以读降调,意思是不相同的。降调表示发问者相信陈述句的内容,只等对方证实。升调表示发问者对陈述句内容的真实性没有把握,希望对方作出自己的判断。如:

6)A:You willfinish the work,won't you?(↙)

B:Yes,I will.

A用降调提问,意思是:I know you will finish the work,but I want you to confirm it.

7)A:You willfinish the work,won'tyou?(↗)

B:Yes,I will.(或No,I won't.)

A用升调提问,表示A心中没有把握,因此,得到的回答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因此,如果听到下面的对话并就所提问题进行选择时,哪个选项正确也就不言而喻了。

8)W:Mary says she likes playing tennis.

M:But she doesn't play tennis often,does she?(↙)

Q:Whatdoesthe man imply about Mary?(B)

[A]She plays a lot of other sports.
[B]She doesn't really like tennis.

[C]She only likes watching tennis.

[D]She has a lot of things to do.

3.语调可以反应谈话人的互动性。如:

9)A:Are you Mr.Blake?

B:Yes.(↙)

A:Room twenty-six.

在这个例子中,B用降调说“Yes”,表示B的认可,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回答,这表明如果A没有新的问题要问或新的信息要告知,也许他们的对话就可以结束了。

10)A:Are you Mr.Blake?

B:Yes?(↗)

A:Ah,the secretary would like a word with you.

在这个例子中,B用升调回答“Yes”,表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回答,相当于:“Yes. But why do you ask?”或是“Yes.But who want to know?”之意。这也就是说,B在回答A的问题的同时又向A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并要求A予以回答。

掌握了这一点之后,对于下面的对话所提问的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11)M:How long shall we stay at the Grand Canyon?

W:A day?(↗)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B)

[A]We shall stay at the Grand Canyon for one day.

[B]Shall we stay at the Grand Canyon for one day?

[C]To stay at the Grand Canyon for one day is too short.

[D]To stay at the Grand Canyon for one day is enough.

4.陈述句式一般读降调,用以陈述事实。若读升调,往往表示对所说事情的怀疑。如:

She lent him her car.(↙)(用以陈述事

实)

She lent him her car?(↗)(表示惊奇、的怀疑,含有“Did she really lend her car to him ?”之意。)
再请看下面的试题:

12)M:I started driving at 8:00yesterday and arrived here at 5:30 this morning.

W:You drove all night?(↗)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Night driving can be dangerous.

[B]You shouldn't have driven during the night.

[C]Why don't you drive all night?

[D]Did you really drive all night?

答案为D。

5.有些一般疑问句的句式读作降调,实际上表示感叹。如:Hasn't she grown!(↙)这句话实则表示:她长得多快!

请看下面的试题:

13)M:Wasn't Sam's speech great!(↙)

W:Are you serious?

Q:What does the man say about Sam's speech?

[A]Sam's speech wasn't great,was it?

[B]Sam's speech was great,wasn't it?

[C]Sam gave a serious speech.

[D]Sam was not serious.

答案为B。

这里顺便说一下,问句不表示疑问的另一种情况:当一方提出一个问题,而另一方用问句作为回答时,这个问句有时是不需要回答的,而实际上相当于陈述句,但别有意味。如:

14)A:Are you going to watch TV again?

B:What else is there to do?(↗)

B反问A一个问题“What else is there to do?”,意思是:(除了看电视)还有什么好干的呢?

因此,对下面的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15)M:Do you think Petty is qualified to do the job?

W:If Petty is not,who is?(↗)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C)

[A]Petty is not qualified for the job.

[B]Nobody is qualified for the job.

[C]Petty is well qualified for the job.

[D]Allexcept Petty are qualified for the job.

有些一般疑问句句式也不需要回答,其功能也相当于陈述句,但肯定结构表否定,否定结构表肯定,而且传递了说话人浓烈的情绪。如:

16)W:Haven't you got anything better to do?(↗)

M:Ok,Mum ,I'll turn off the TV and begin to do my homework.

显然,妈妈的意思是责备儿子不应该看电视,而应该做比看电视更有益的事——也就是说,妈妈认为儿子有更好的事可做。而对话中,儿子当然也明白妈妈的意思,因此说要关掉电视,开始做功课。再如:

17)M:I've observed you for ten minutes.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W:Are you blind?(↗)

Q: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the woman's attitude toward the man?(B)

[A]Polite.

[B]Unfriendly.

[C]Indifferent.

[D]Cautious.

      女士用肯定结构的一般疑问句说“Are you blind?”,意思是说“你不是瞎子,难道看不见吗?”故而可知,女士不太友善。

       总而言之,只要英语学习者内心树立了对语调的重视意识,培养起敏感的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和积累,再加上我们从母语中获得的语调知识,我们肯定能成功应付语调的问题。而在听力考试中,除了我们能听得到的说话人的语音特征,如语速、的绝对调高、的语调范围及语调之外,辅之以词汇意义、的上下文线索、的四个选项所圈定的范围等,选出正确的选项应该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发表于 2006-7-14 23: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语音的一些特点(Multi-Colored Characteristics

来源:http://www.ctpc.com.cn/n435777/n435875/n436266/4919.html

   1、从语源(etymology)上看,汉英相去甚远

        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但是,英汉又同属曲折变化(inflection)较少的分析性语言(analytical language),也都不是典型的综合性语言(synthetic language)。它们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的东西,那么,我们研究的手段主要是比较差异性,因为其共性是不言而喻的。

  2、从语音层面观察,英语属于语调语言,汉语则为声调语言;从语法层面审视,现代英语属于综合性、分析性语言,汉语为典型的分析性语言  

        形态文化、词序和虚词等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以及语音、语调、重音和声调等语音表意手段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运用,是英汉语表达方法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先谈谈汉语言语音的一些特点:
    汉语拼音方案The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声母表The Initials of the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韵母表 The Finals o卜the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隔音符号Syllable Division Sign,e.g. Xi'an
    声调符号Signs for the Four Tones
    语调语言Tonic Language
    字调Lexical Tone(s)
  节奏(Rhythm)是与时间长度和速度有关的一种发音模式。它由胸律动(chest-pulse)或重音律(stress-pulse)的时间段排列形成。前者显示了音节长度上的规律性,具有这种节奏模式的语言以音节为拍节,称为音节拍语言,如汉语、法语等。而以重音复现为规律,以重音为拍节,称重音拍语言,如英语、德语等。语调(Intonation)是指说话人音高变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speech melody patterns)。声音动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或许就是音高起伏变化(pitch fluctuation),音高的起伏表达感情,起感情索引作用,如惊讶、愤怒、犹豫、委婉等。同时,音高的起伏也表达不同的语言模式,担负各种语言功能,如询问、陈述、命令、疑问。由音高的起伏而形成的旋律模式可以与句子结合而成语调,也可与词结构结合成声调。从这点出发,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两大类:语调语言(intonational),如英语;声调语言(tonic),如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自然的、人的言语器官发声中所选择的音素有所不同,在学习对方的语言时就必然有一个语音习得的熟知过程。再则,英语除了常见尾韵,也喜押头韵(alliteration);而汉语少见头韵,倒常见尾韵(ending rhyme)。各自的音韵特色在翻译时也很难转换。
  汉语的语调、字调和节奏也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汉字都有四声调,多数情况下,每一个调号都能表达好几个意思。而英语每一个音节只有三个调号:平调,升调和降调,加上单词和句子重音。因而英语是一个以重音为拍节的语言,有明显的意群和节律。汉语是以音节为拍节,加上四声调,铿锵有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数数数(shfshfishfl)的读法就很特别。

  3、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difference between the pictogram and the spelling)

  象形文字的文化含义和字母的文化含义涉及世界语言发展的一些基本知识。现在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文字类型: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David Crystal 1987)从现在的主要特征来说,英语属于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但汉英语言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源不同果。同源是因两者均起源于象形文字。不同果是因为后来的发展是彼此分道扬镳,其契机是汉字的偏旁与部首的广泛运用和英语拼音的出现及字母的完善,其结果是汉语发展成音意文字而英语发展成纯表音文字。汉字由于其发达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独特的汉字文化,汉字的偏旁、部首促进了人的类比思维的发展,其形音、会意特点也形成了华人的音韵和形象思维,使之更加细腻,这些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形象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汉语是智慧的语言。
  汉语的词(words)由汉字(characters)构成;英语的词(words)由字母组成。也许正是图画般的汉字和西方蝌蚪文似的拼音文字的不同特征,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很大不同。在中国古代学者的眼中,汉字不仅有形,而且有字音、字义、字能。从字音来说,。“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s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声、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旬,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论文偶记》)
  此外,汉字完全以韵母(Finals,元音结构)结尾,而英语词多以辅音结尾,这也造成双方的学习者习得困难。由此可见,学外语要地道,就得洋腔洋调,犹如学唱歌要先学谱再学词,而关键又在谱。学英语,先学词后学谱,或根本不学谱,那就成了洋词汉调,恐怕没几人能听懂,这就是两种语言的语音差异所造成的。汉语还具有其特有的形美(如独特的汉字的书法),音美意美(如形声会意,四声调和无主句、无人称句法的运用)。然而,英语与汉语相比,前者为拼音文字,后者是表意文字。英语所具的形美就是26个字母的不同书体,它的音美显然不同于汉语。英语是曲调语言(intonational language),不仅有“调”(如升降调),也有“谱”,如以意群构成的音步(foot),和由单词重音、句子重音、逻辑重音、连读、失去爆破等构成的轻重缓急,所以英语善唱,说话可以“不打标点符号”。汉语的四声调号,一个字一个音节,铿锵有力,形成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美,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清浅”、“黄昏”就是双声叠韵的字词。而英语中的押头韵(alliteration)就得拼音语言之便,如gays,guns and gangs。

  4、(Phoneme and syllable)是句子音律的基础

  所以“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同上)从字义来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王充《论衡?正说》)

  5、字义(Reference)是句义乃至篇章义的基础

  从字能来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夫人之立言,音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清英,字不妄矣。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文心雕龙?章句》)显然,字能是语法的基础。总之,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中,字是根本。它与句子的语音、语义、语法的关系是“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所以,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以汉字的研究为核心,《说文解字》之学始终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认为,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科,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像无所依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字学既不是西方的graphemics(研究一种语言所使用的文字符号的字位学),更不是西方的graphitic(研究一种语言在书写时用来表示言语的视觉符号形状的文字学),而是philology(语文学;重心在“文”)。谁料想到现今又流行linguistics(语言学;重心在“言”)一词了。
发表于 2006-7-15 09: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帖子,能引发这么多的帖子提供资料,可喜!

这就是湘里妹子论坛的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6: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虎子 于 2006-7-13 19:39 发表
怎么不见“声调的困惑之1“呢?


这是较为艰巨的部分,现暂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6 13:55 , Processed in 0.1313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