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8|回复: 0

世纪大讲堂:佛教与现代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4 16: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楼宇烈
来源:世纪大讲堂


        7月1日国学系列之<佛教与现代社会>节目文稿 楼宇烈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在今年的4月13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的杭州举行。它的召开让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佛诞日,也投向了佛教这门古老的宗教。这次论坛提出了一个主题,是八个字,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那么和谐世界与佛教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而从心开始这四个字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就很高兴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


欢迎您,楼先生,您好,请坐。

楼先生,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是,记不记得最早第一次接触佛学是在什么时候?

楼:大学念书的时候,因为学中国哲学,它肯定要接触到佛教。所以从大学念书的时候接触到佛教的一些情况,但更多的应该说在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需要,就跟佛教接触机会很多了。

主持人:那从刚才这段短片当中我们也了解到,您在大学里面,应该是在50年代,那个时候了解到的佛教是什么样子?

  楼:那个时候的佛教当然是一种应该受到批判的文化了,认为它是一种迷信,一种像一般的宗教一样,它是毒害人们的心灵的,是心灵的鸦片吧,是那样的情况,而且是唯心主义的,这样一些看法。

   主持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佛教会被妖魔化呢?

   楼:那我想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我们对这个宗教,包括佛教在内,这个了解得太少了,因为长期以来,这个我们在各层次的教育中间,都缺乏宗教方面的教育,包括佛教在内,所以人们对宗教,佛教的了解非常之浅薄,所以也就是人云亦云吧。

   主持人:那这么多年来,佛教对于您来说,它是您的信仰,还是说佛学是您的研究对象?

   楼:我想我还是从研究对象来对佛教进行研究的。因为我这个,当然也可以说信仰,因为这个信仰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我们狭隘上面的一个对某一个东西的盲目的崇拜,信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也可以说是自己一种理想,自己的一种志向。所以我想信仰本身是在一个比宗教要来得更宽泛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觉得对于佛教的许多的理念,也可以说我是信仰的。但是我是不是个佛教徒呢?我想我大概不是一个佛教徒。

   主持人:那佛这个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楼:我想佛就很简单,它就是一个觉悟,佛本身就是一个觉悟的意思。

   主持人:好,谢谢楼先生和我们来分享您对佛教的一些感悟。那接下来的这个演讲当中呢,我想楼宇烈先生会进一步地给我们来阐述佛教它是一门什么样的宗教,它对于我们人类心灵的净化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有请楼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演讲。

   楼:今天我想讲的题目就是《佛教与现代社会》。因为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我想能够把佛教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教义,以及我们怎么样来认识佛教,佛教在现代社会又有它什么样的意义,做一个很概略的介绍吧。所以首先我想讲的一个问题就是,佛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佛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种宗教。那么同时,佛教它又是对现代的社会、人生,是大有补益的一种宗教。这个问题,我想今天实际上要,今天我要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楼:那么另一方面呢,佛教它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宗教,中国近代有一位高僧,叫做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他曾经这样说,佛教的问题是人文问题,就是以人为本了,这样一个宗教。那么这个是一个,应该说一个很深刻的一个见解。那么一般地,我们也可以讲,,这个人文问题它是所有的宗教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宗教,它都是借助于神的精神和理论来关注人文问题的,借助于神的力量吧,或者神的精神和理论来关注人文问题。那么唯有佛教从释迦牟尼创教的时候开始,就充满了重视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来进行自我解脱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那么同时,佛教它又是一种关注现实生活的宗教,从大乘佛法来讲,大乘佛法的核心乃是发达人生,就是使人生得到一个更好的提高。所以我们说佛教它又是一种主张自力解脱的宗教,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解脱的宗教。那么这个就是说佛教它是一种,也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我们大概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般若波罗密多”,佛教里面常常讲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是什么意思呢?这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以智慧到彼岸,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智慧度,或者智度,用智慧,自己的智慧来解救自己,所以佛教它是一种主张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获得解脱的这样一种宗教。那么佛教呢,它又是一种提倡自度度他的宗教,不仅仅自己要解脱,还要让众生都得到解脱,这样一种宗教,所以我们又可以说,佛教是一个慈悲的宗教。

   楼:佛教里讲的慈悲,它是从两个方面,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把众生从苦难中间救拔出来。所以慈悲这种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给众生以快乐,而让众生从苦难中间救助出来。所以这个都体现了佛教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是一个重视现实生活的这样一种宗教。那么最后我们又可以讲,佛教是一种治心的宗教。在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做以儒治国,用儒家的理念来治国,以道治身,以道家的理念来养生,以佛治心。所以也可以说佛教它是一种治心的宗教。那么佛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特性呢?我想这个是跟它的基本的主要的教义和它的理论是关联在一起的。那么因此我想下面来讲一讲佛教它的主要的教义和理论。

所以佛教里面常常讲,不是冤家不聚头呀

在佛教看来,你很多乐其实也是苦,乐极生悲的事情多得是
就是像梦幻泡影一样,水中月,像做梦中间,一觉醒来什么也没有了

佛教的主要教义,如果我们拿最简略的话来讲,我想就是两个字,一个苦,一个空,两个字。苦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生命观,空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佛教中称为有情众生了,有情众生,就是具有生命的这样一种事物了。那么这种有情众生生命体,他是生来就是在烦恼中间,在痛苦中间。佛教常常讲的,生命体的苦有八种。前面四种很简单,就是生老病死,这种苦,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其实像这种痛苦,其实不仅仅是生命体了,可以说所有的现象,包括没有生命的,它同样要经历这个,因为一切的东西有生就有命,所以对于无生命体来讲,佛教就称为这个过程叫做“生住异灭”,它有它的产生,然后它有稳定的这样一个时期,然后又有变化的时期,最后也要消亡的。

   楼:那么除了这四个之外,还有四个苦,一个叫做爱别离苦,刚刚我们讲的死别是苦,生离,特别是相爱的人,这个离呢,那肯定的这恐怕眼泪都要流成河的。爱别离苦。那么第二个,就是怨憎会苦,冤家碰头,那也很难过,怨憎会,碰头了,会面了,讨厌的人最好不要见面,可是偏偏要见面,所以佛教里面常常讲,不是冤家不聚头,特别是夫妇,父母,子女,常常都是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了。怨憎会,苦啊。第三个,求不得苦,想要得到的得不到,那烦恼,种种的问题,烦恼,都来了。最后一个就是五蕴炽盛(苦),因为佛教认为一个生命体,它都是由五种东西结合而成的,集聚而成的五个方面,包括物质方面的,包括精神方面的,那么这个五个方面,不论从肉体方面的追求还是精神方面的追求,它是不断地在扩张,那么这种扩张如果求不得,或者过分,它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所以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它的根本的问题,就是他永远生活在这样一种烦恼中间,也就是苦。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般人有的时候感觉到我还很乐,在佛教看来,你很多乐其实也是苦,乐极生悲的事情多得是。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么佛教认为就是由于你有很多的颠倒妄想,也就对现象世界的认识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那么现象世界它的本质是什么呢?现象世界的本质就是空。佛教所讲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一想,哎哟,空,四大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佛教讲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佛教讲的空的含义是什么呢?是讲一切的现象它都没有一个恒常性,为什么说一切现象世界它没有恒常性,没有这个独立的主体性呢?那么佛经里面常常拿这个比喻来讲了,就是像梦幻泡影一样,水中月,像做梦中间,一觉醒来什么也没有了,又像雾跟电,早晨的雾一会儿太阳一出来它就散了,电一闪而过了,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切现象界它没有这样一种恒常性,永恒的,永恒的。

   楼:所以它不是说现象世界没有,我们看到那么多,没有?都有,但我们这些都是永恒的吗?不是。而且每一个事物呢,它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这些因缘聚起来就是这个东西,因缘散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了。所以说佛教认为,一切烦恼来源于什么呢?一切烦恼就来源于你把这些不真实的虚幻的东西当作真实的。虚幻的东西,不仅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看待,而且还要加以区分,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那个是他的,有了这样一种区分以后,分别以后,有了这种分别心,就开始要有执着心了,我的东西要好好地给它守住,你的东西最好有什么机会的时候,也拿到我这来呀,所以有了这种分别心,他会有这种执着心,所以这个佛教讲空就是让你认识到这个现象世界它的真实。而对于现象还是要充分地给予认识的,那么怎么样来解释这样一种道理呢?那么佛教提出了它最根本的理论,就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一切都是因缘而生起的,所以因缘没有也就没有这个东西,因缘聚合在一起就有了这个东西,因缘散了,它就没有这种东西,这个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缘起理论。

   楼:那么从这种缘起理论,佛教就又讲它的因果的道理,就是没有没有原因的现象,一切现象都是有它的原因的,但是这个原因,主要的原因不是在这个现象之外的另外一个东西,而是恰恰是这个现象自身的内在的东西,所以因缘,佛教讲因缘,因拿现在话来讲就是主因,自因,缘就是各方面的一种条件,所以由因缘聚合才有这个现象,因缘散了就没有这个现象,因为一些事物都有它的因,所以它有它的果,这个因是自在的,那么拿一个生命体来讲,他的因在哪里呢?因,佛教分析,就是叫做他的业,因就是业,业,事业的业,那么佛教分析呢,这个业有三大类,由生命体来讲,有三大类,身,口,意,三业。身,那当然就是指我们的一些行为了,行为。口就是指我们的言论。意就是我们的观念,思想了。这个三业,那么会在你日常的行动中间,它就会做出很多很多的事情来。我们平常时候活动都是通过身、口、意来做的。这个做出来以后,你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个所造成的种种的东西就等于业。那么你造的什么样的业呢,它就会结什么样的果。所以有业就有报,业是因,报是果。所以就有了因果报应这样的说法,因果报应的说法。所以佛教是否定任何外在的因,佛教讲了,你现在这样的情况,怎么呢,你是自作自受,这个业是你自己做的,所以这个报呢,也是你自己受的。所以在佛教里面,没有说,跟中国的传统思想不一样,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常常是父母,父母种的因,子女来享受这个果的,所谓《易传》里面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中国的观念里边,父债要子还,但是在佛教里面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他是自作自受的,跟你的父母没有关系,只不过借你的父母的身体来把你原来积累下来的这个业变成现在的这个报,所以他没有什么父债子还这样一种观念,是没有的,所以佛教里面就强调,所以刚才讲为什么呢,自作自受嘛,既然自作自受,那么当然你应该是自性自度,自己来解放自己了。所以中国传统里边,常常碰到这样的。有的人说,哎呀,这个禅师,这位禅师,我烦恼多极了,这个那么多的烦恼缠着我。那个禅师就会问他,谁缚住你了,你自己缚住你自己,没人缚住你,所以这个绳子不要让别人去解,是要你自己解,所以这个佛教里面讲这样的问题。

这个色不是指女色,不是指漂亮小姐,而是指一切的现象

人要真正地成佛,也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你能带走什么?

   好,谢谢您给我们做的回答,谢谢

   楼:那么这种缘起理论,因果报应的理论,怎么来改变它呢?那么这个其实佛教里面可以说,我们可以说分成两个阶段来说。在原始佛教里面,主要用四谛论的,四谛,所谓的苦,集,灭,道,这个四谛的道理来讲。你人生,生命体都是苦嘛,说苦恼来自就是你造的业,所以业是因,你苦是果,这个因就是集,集就是集合你各种各样的业,所以你有这样的苦,那么是由你造的业所造成的。那么怎么来消灭它?用佛教的这些修行的办法,这些对这个佛教的教义的领悟。那个叫做道和灭,苦,集,灭,道,所以灭是原始佛教追求的,道是它的方法,苦是一切现象的根本,那么原因就是它的各种各样的业集,然后我们要消灭它用的办法就是佛教讲的那套道理,那么在当时来讲,佛教主要这个道就是指八真道。那么它基本上是要离苦离欲来达到一个清静道。那么这种“四谛说”实际上要把你各种各样的现象上面的问题都给它排除掉,我们可以说是一个灭色的过程。那么到了大乘佛教,把这个佛教的空的观念进一步往前推进以后,就强调一种色空不二的思想。认为一切现象它是性空幻有,它的本质是空的,但是现象是有的,性空幻有。所以你要得到这个空,不能离开这个现象去获得它,所以不能够把这个现象全部消除了,我才是空,不是,而恰恰是就在这个现象中间来认识它的空性。这就是我们经常念到的《心经》里边的那两句话,以及《红楼梦》里边引的话,叫做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不是指女色,不是指漂亮小姐,而是指一切的现象,我们常常会有误会,其实它是指一切现象。那么也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间,面对纷乱的这样的现象去认识这个空,去把握这个空,也就是不要有一种执着,对于这个现象不要有一种执着,执着了就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烦恼。

   楼:所以因此到了大乘佛教,就把出世和入世这个问题,也把它很好地统一起来了,我们一般人要想逃避吧,现象世界的烦恼,因此就想去求一个清静。那么这个在大乘佛教看来,这是一个小乘的思想,厌弃生死去追求那个涅槃,那个情景那么在大乘看来,既不要去厌烦这个现实世界,也不要去这个羡慕或者是陷入这个现实世界,不要去羡慕这个涅槃的境界,也不要去厌弃这个涅槃的世界,就是一切都要是用这样一种不二的思想方法来对待它。所以佛教就认为,大乘佛教就认为,一切世间的善法,一切世间的好的法都是佛法,人要真正地成佛,也不能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所以佛教是用这样一些理念,所以形成了它,我刚才讲到的它这样一些特征。那么它对现代社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是可以说,都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拿一个哲学话来讲叫做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说,本来我们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更大的自由,结果反而被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束缚住了我们自己,这就叫做异化,哲学上面异化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现在社会是否这样。

   楼:所以科技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沦为神的奴隶,对于神盲目信仰,或者我们就沦为物的奴隶,成了追逐物欲的这样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人常常希望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张扬,现在也是很时髦的,大家都觉得我们应该自我为中心,自我张扬。那么在这种自我中心,自我张扬过程中间,实际上造成了大量的人格的分裂,那么这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失落。我记得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当时曾经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讲过,他说我们看历史上哪个思想家他最强调一个什么怎么的一个理念的时候,那肯定这个社会这个问题最严重。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要自我凸现,自我中心,自我张扬,自我体现等等的,所以恰恰说明我们自我的失落。拿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无限地膨胀的结果。贪,主要指生理上面,主要指生理上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无限的欲望的追求,嗔是一种嗔恚,嗔恚就是不平衡,老是嫉妒别人,别人这个比你好了,他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比你强了,你就不高兴。这种嗔,所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病不得了,在竞争社会里边,就是你追我赶的比的过程中间,这种嗔恚心的最厉害,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社会亚健康的状况非常严重,亚健康的最根本的就是心理的失衡,痴就是颠倒,那种颠倒妄想,就是对于现象界的面貌,真实的面貌看不清,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够看清现象的本质,也就是性空幻有。所以针对这样一些病,我想佛教给予我们现在的社会人生是大有补益的。佛教强调认识我的本来面目,不仅要认识,还要觉悟。那么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清净。也就是,或者说空。本来我们如果最通俗的话,按照通俗的话来讲,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拿物质的事情(来讲),我们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你能带走什么?我都是讲身外之物是如此,可是人的精神成果,精神成果是可以带走的,死了以后,我们常常很多精神财富消失了,这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样一些无形的财产我们怎么样来保护的问题,怎么样来继承的问题,继承的问题。所以认识到了本性清静,认识到了一些个现象世界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那么你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去消除你的分别心,放下你的执着心。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们需要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逃避现实,要在现实中间去怎么样完成人格的培养,所以佛教是要大家注重当下,我们要学在当下,行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所以我想最后可以总结起来,大乘佛教是智慧和慈悲这两个根本的精神,那么这两个根本的精神,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一下呢,就叫做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所以佛教是上求菩提,上求觉悟,下化众生,觉悟人生就是上求菩提,奉献人生就是下化众生。那么这两个是又分不开的。由觉悟而积极地奉献,由奉献而不断地提升觉悟。所以我想这个佛教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如果能够把佛教的这样一种慈悲的精神去弘扬,去发扬,人人都这个发挥他的这样一种慈悲的爱心,那么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和谐,也就会和平。我就讲到这。好吧。

   主持人:非常感谢楼宇烈先生在演讲当中给我们介绍了佛教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教,有着什么样的教义,它所追寻的精神是什么。在这里呢,我也想请您再给我们讲一讲,我们知道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它也有着不同的兴衰起落,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它的兴衰起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楼:我想这个问题很好,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确实有几度的兴衰,起落。那么这种兴衰起落,我想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因为它不一样的,它的兴衰起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前期呢,我想这个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磨合的,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但慢慢慢慢它磨合,它能够适应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而且由于它在本质上面是强调自我的提升,自我的解脱,所以这个跟中国文化中间强调这个人格的完美、伦理的这样一种精神来自我修养,应该说是相当契合的。它形成起来了,而且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那另外它衰(落),这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比如说道教反对佛教,但是归根结底,我想大概是某种政治势力的争夺和某种经济的问题。那么到后期,我们常常讲,宋明以后中国佛教很衰落,其实这个衰落我想要分开来看。因为宋代以后,佛教完全可以说渗透到中国的文化中间去了,当时来讲,可以说佛教的许多根本的经典都是每个知识分子他知识成分里面必须具备的,没有这个东西,他是不能够在社会上面来活动,所以这样的情况下面,很难说佛教是衰落,而是变换了一种途径,渗透到了我们的,这个实际上也渗透到了我们的儒学里边这样一个。但同时另外一方面,它还是有大量的信众在那支撑着这个活动,所以这个兴衰,它这个情况很复杂,很复杂的情况。

   主持人:好,谢谢您给我们做的回答,谢谢。

名字叫做菩提哥哥的手指骨,他说楼教授,我很好奇,这个舍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你信仰它,那就有,如果你不信仰的话,我再给你讲,你也说没有,我也没有办法跟你辩论,

老师怎么看待所谓的心灵环保问题?谢谢。

洛桑提的非常好。确实是

佛就在你心中,佛就是自觉自悟

   主持人: 前面我们也提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去信仰佛教,那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佛教,所以今天我们在网上也征集到了很多的问题。这边有一个网友,名字叫做菩提哥哥的手指骨,他说楼教授,我很好奇,这个舍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觉得非常地神奇,为什么只有得道的高僧才能够形成这个舍利骨,它到底是什么?

楼:这个我想也很麻烦的问题,所以要站在一个信仰者的角度来问呢,来回答呢,还是站在一个非信仰者的立场来回答,或者站在一个所谓的科学的立场来回答呢,这个很难的。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最好是不问,如果你信仰它,那就有,如果你不信仰的话,我再给你讲,你也说没有,我也没有办法跟你辩论,辩论也辩不出一个结果来,因为这种现象其实也不仅仅是得道的高僧,可以说你其他的人也可以。但是因为得道的高僧也好,比如说很有名望的人也好,大家关注度高嘛,关注度高就有了嘛,我普普通通人死了,烧了,谁也不会到里面去给我拣那个舍利子,对不对?所以你关注了它就有了,不关注就没有了,你信就有了,你不信就没有,它是一个,我想是这么一个问题,可能我既不站在信仰的立场来讲,我也不站在所谓的科学的立场来讲。

主持人:好,谢谢。

----------------
楼宇烈简历
楼宇烈 1934年出生在杭州,195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师从著名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等人学习中国哲学,与佛学的缘分也因此而开始。多年对佛学的研究,让他对这门古老的宗教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佛学智慧慈悲的感召下,楼教授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从佛学的真谛中,去感悟人生,思考着如何构建人间佛教来补益社会造福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0:22 , Processed in 0.0791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