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49|回复: 7

为余秋雨抱不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8 21: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book.peopledaily.com.cn/g ... 2300001/hwz5713.htm



近来,文坛揭批余秋雨,就象当年批斗地主、地主婆一样,声浪一高过一浪。我为秋雨先生抱不平。

有人给秋雨先生定了十大罪状,但遍观揭批秋雨先生的文章,人们对他的诽谤不外乎两大类:其一是对他在文革中的闪失进行道德清算,攻击他于节有亏而又不知忏悔;其二是找出他著作中的白玉微瑕进行才学否定,耻笑他积学未厚偏又装腔作势。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啦,你们这样对一个文化名人恶毒攻击,大肆挞伐,并非因为他其罪当诛,而是因为你们都是小心眼,患有红眼病、疟待狂。

余秋雨文革时年轻气盛,难免想入非非,给人家作过帮闲什么的,也在情理之中。你能说替地主收租的小腿也存在剥削的罪行吗?况且,他的问题文革结束后,想必他为争取组织的信任而“讲”得清清楚楚了。人家美国人多宽容,克林顿犯了那样的花艳事,一样让他当总统。秋雨先生当年只不过象抵不住诱惑而偶然失身的少女,有必要逼她一辈子在贞节牌坊前忏悔不休吗?与那些勉强将语句说通就著书立说并签名售书的名人相比,余秋雨的那些废墟文学尽管有些做作,但也算有些磅礴之气,能让青少年热血沸腾几分钟吧。你们揪住别人的小小毛病做大大文章,真是小肚肌肠!

你们不就是见秋雨先生这些年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妒火中烧吗?他秋雨走红也是颇费代价的呀,人家弄出几本书也很要花些时间吧,轰炸式的炒作也要绞尽脑汁吧。人生一世,名利二字。现在人们为渔利不都是不择手段吗?余秋雨能成功地推销自己令自己的文字洛阳纸贵,叫地下的鲁迅、钱钟书自叹不如,那是他聪明才智的表现嘛。再说,他余秋雨的散文起码不象李洪志的《转法轮》为害人间,不象卫慧的《上海宝贝》毒害青少年吧。他余秋雨又没什么地方得罪你们,为什么你们见他在朱熹讲学的地方指点江山,笑谈千古就不顺眼呢?圣贤的文章也是用汉字写的,只不过功夫深了点,秋雨的文章也是用汉字写的,只不过硬伤多了点,圣贤的文章流传千古,秋雨的文章也风靡一时,小孩玩家家时爸爸妈妈都可以当,秋雨为什么就不能与圣贤平起平坐?他秋雨天不假时,官运未通,收获些些名利,又算得什么,犯得着你们瞪大带血的牛眼吗?

秋雨充当反盗版的急先锋,四处叫嚷而声嘶力竭,本是功德无量的事,你们却对他挖苦嘲弄。性感明星是名人,文化明星也是名人。性感明星为唤起大众的关注而不断利用传媒制造绯闻,难道他余秋雨为扩大发行量就不能到处叫喊“捉贼”吗?秦桧是状元,严嵩是才子,他们的诗文之所以不传,就因为他们声名狼藉。他余秋雨一旦公开忏悔,谁还会买他的书,岂不断了他的财路?如果他傻傻地在你们竖的镜子前现形,还有谁请他上电视、作报告?他还能如性感明星般作秀吗?你们揭他的老底,无异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剥了他的衣服。幸好他脸皮还算厚,不然早就被你们逼得跳楼了。你们这样按住他的头要他认罪,这不是搞阶级斗争,破坏安定团结吗?你们这些可恶的法海,一定要将美丽动人的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让她吃斋念佛才心满意足,未免太残酷了吧!

其实,秋雨挺冤的。社会现实不就是君子受欺,小人腾达,引导人们做投机钻营的买卖吗?这年头不是谁会炒谁就出名,谁出名谁就将名卖钱吗?你们这帮岸貌道然的家伙,难道就没有为捞个一官半职使过手段吗?难道你们的人格就完美无缺吗?再说,他的文章的软病硬伤之类其实也源于浮躁这一社会通病。现在谁还十年磨一剑动真格做学问。琼瑶的小说,汪国真的诗,再加上余秋雨的散文,不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学象征吗?所谓道德文章是旧时夫子立世为文的标准,能以此苛求有现代观念的秋雨先生,要他在进行文化拷问的同时进行灵魂拷问吗?

秋雨真的很聪明,你们若给他关心鼓励,说不定他会帮咱中国人抱回诺贝尔奖什么的。你们不帮助他为国争光,反而将他当着过街的老鼠,真是岂有此理!

我为中国文化悲哀!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生处

中华读书网



;|;|;|
发表于 2003-10-8 22: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秋雨

余秋雨先生作为一名作家,首先对于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我们是应当承认的,其次对于文字中的失误应当从三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对语言文字的创新,或被人视为错误,其次有一些错误,如史实在历史上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三有一些或许却有误处,那么自然应当承认。但是首先最重要的是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应当怎样看?一块美玉,有一点瑕疵但并不因引就否认其价值,散文最重要的当是其对思想、文化、美的表现与反映,这才是最关键的。一个再美丽的女人,如果把她的面容放在显微镜下看,那么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美感。至于说到文革旧事,关于文革我想这应当是我们整个民族都需要深刻反省的事。谈论一个人的作品,没有必要论及与作品不相干的内容上,特别是涉及到人身的攻击,这更不是文艺批评的内容了。
发表于 2003-10-13 23: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余大师的《废墟》

关于余秋雨大师,我只看过他的一些作品,其它了解甚少,所以我只能对他的一些文章发表我的看法。今天先谈《废墟》
        《废墟》一文,作者的观点是:既然作为过去历史的文化,不要人为地对它进行修理保护,既然成了废墟,就有它灭亡的道理,否则又是一种破坏,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一眼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细啄磨,则感到并不如此。
        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的文化,谁敢言就是正确无误的?包括那些:“发展是硬道理”、“鼓励消费”、“全球一体化”等等。
        说不定那一天,我们发现现代文化把人类引向了不幸,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文化来拯救,说不定这种救世的文化就是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但由于没有保存下来而使人类丧失获救机会。
        因此文化(包括文物)是需要尽力保存,甚至复原修辑,为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都留下文化标本。
        比如,我们应该建“文革”纪念馆,保留文革时期的东西,甚至复原其中的一些物件,为的是让后世人能从“文革”遗迹(包括复原件、修复件)中,思考新中国的“封建迷信”何以造成灾难。使他们避免重蹈覆辙。功德无量!
        《废墟》还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分析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让不适者死亡,不必进行拯救。在余大师看来,拯救大熊猫是错误的愚蠢的行动,是违背进化论的。
        我却不敢苟同余大师这种观点。达尔文有没有讲明:当人类使用高科技大批大面积地摧毁大自然时,他的进化论仍能适用?
        今天,我们自然界的大量物种,在人类的破坏(美其名:发展)下,已在不断消亡,这一切不属自然淘汰,实属人为。
        要知道每一种生物都是大自然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当某一环节断裂将影响整条食物链乃至整个生态系统。
        每一种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基因库的消失。
        或许有一天我们就需要某种生物的基因去医治某样致命瘟疫,假如得到回答说,这种生物已被19世纪未--21世纪初的人类灭绝了,那将是何等的遗恨!   
        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一切生物。
        《废墟》实属眼光短浅、幼稚之作。希望余大师多些阅读有关大自然的文章。

[ 本贴由 秀外慧中 于 2003-10-14  04:0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0-14 2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

对于君之观点1:因此文化(包括文物)是需要尽力保存,甚至复原修辑,为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都留下文化标本。
  文化的留存的确需要人们去注意,特别是那些面临灭绝的文化,但是关于保护我想还是取其精化,去其糟粕。优秀的部分辩证的吸收和运用,无用的有害的部分则要从我们的文化中去除。至于所谓保留如果仅仅是保留一个史料我以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是保留在人们的思想中,那么这一切必须会影响到我们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对于这些有害的东西我们正是要弃之而不及呢?
  观点2: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一切生物。
  从环保的角度,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从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的角度,从为了更好的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角度讲,保护濒危生物这是义不容辞。
  3。关于余秋雨先生之观点:既然作为过去历史的文化,不要人为地对它进行修理保护,既然成了废墟,就有它灭亡的道理,否则又是一种破坏,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新文化替代旧文化并非是将旧文化灭绝,而是在更新的时代和历史情形下对旧文化的改造和更新,使其获得新生,所谓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新文化必然包含着旧文化的精华和可取之处,这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也的确如此。理解事物不可断章取义,也不可僵化的理解吧!
发表于 2003-10-18 1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精华糟粕”论

请问上篇文的作者:衡量一种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就一定是正确无误吗?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而且同一时代也有各种不同的标准。今天我们认为糟粕的,说不定明天就是精华。就如“文革”时期我们曾狠批“孔孟之道”,而今天我们却重新肯定了它的价值。说不定今天认为“精华”的,明天却认为它是“糟粕”。
        所以,对于文化,我认为首先要完整地保留,至于如何评判,乃是人们的标准问题。
        所以对于文化遗产,我反对上文所言:什么去其“糟粕”,保留“精华”。这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属文化评判范畴。先有完整的保留,才可能有各种的评判。
发表于 2003-10-18 17: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文化

关于对历史文化的保存方面我在文中已经说过,作为一种历史保留下来,那是无庸置言的,但然要保留,好的要保留,不好的更要保留。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好的东西,精化的部分自然要保留还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更要保留,但那是为了让我们记住历史的教训,彼免重蹈覆辙。比如焚书,比如文革等。
   至于文革本身就有许多非理性的成分在内,即使是当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他的错误,以世界的眼光来此事,当时世界其它国家人民对于中国文革的是非想必看得更清楚吧。孔孟之道,本质是中国文化的精化,但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许多的落后、陈腐的东西加入其间,加上泥古,不知变通,导致了文化生命力的停滞与僵化,这最终导致了在新文化运动中它首先成为人们打击的对象。
   孔孟之道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有许多内容,而这其间更是有精化,有糟粕,这是很清楚的事,中国文化的观念就是要苟日新,日日新,这才是要义,要穷则变,变则通,精化在于根本、精要,对于其它外在的或附属的东西落伍了就要淘汰。
   关于是精华还是糟粕这个基本的标准还是很清楚的,只要人们不迷信,不盲从,不被愚民,自然是能够分得清楚的。至于难于分辩的或许也有,但毕竟是少数,何况关于文化刚才已经说过保留是要保留,并未言及对任何部分进行消灭,关键是要采取适当的态度,保留在历史中,而不是不加分辩的是保留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与行事方式中。

[ 本贴由 思想者 于 2003-10-18  20:3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0-18 20: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很热闹啊^^

    我先不掺和到细节,只举一个事例吧:当自己遇到一个讨厌或害怕的事物的时候,我们该是回避呢?还是将其保留?抑或是坐下来好好想想,权衡一下二者的利弊?显然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毫不考虑地作出第一项选择,的确有些时候自然的选择才是我们最“好”的一种选择。

    关于破坏,我想那也是相对的,自然界中破坏与建设本来就是有一定规律的,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道理,所以便有师法自然之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的确无法避免会造成破坏,我们写字用的铅笔和纸张就是来源于那林木的破坏,但当这种破坏与另一方面的建设达到大致上的平衡时,我们便可泰然处之。否则就需要呼吁减少破坏增进建设,至少在当下,我们确实还处于后一种境况中。
发表于 2003-10-19 1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我就是因为看了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的《自序》,才决定买下这本《千年一叹》,看完后竟发现里面的内容与《自序》不符,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很想找余秋雨索赔,顺请哪位律师看后有同感的帮帮这个忙。

    《千年一叹》中的《自序》中写道:“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这些叙述多吸引啊,“探究文明的兴衰”是多么令人感兴趣的事啊!然而《千年一叹》全书所反映出来的只不过是一本粗线条的游记,跟本就没有达到《自序》所言的那样,只不过是打着“探索文明”的幌子作“公费旅游”。
    里面虽有两三篇带有思索性的论述,但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例如,论述战争对文明、对生命的摧残;文明衰落于保守,使新的文明更替了它,等等。假如除去华美的修辞、字词,剩下的道理连一个普通高中生都觉得肤浅,全然没有学者的见识。余秋雨就是把这些浅显的道理包装上华美的修辞语句,来敷衍读者,全然没有学者应有的责任与良知。与《文化苦旅》中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和学术精神大相径庭。
    余秋雨的开山之作《文化苦旅》,我承认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融各种学科于一体,里面有很多资料甚珍贵和详尽,推理出的一些观点相当有启迪性和教育性,那是经过博览群书、多方考证、严谨的思考推敲而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从而初步形成了余秋雨学者散文的品牌,由此,余秋雨红了。
    很遗憾,红了的余秋雨,却再没有学者的那种学术精神,“快餐”、媚俗、炒作竟然发生在余的身上!《千年一叹》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无疑是在砸自己的品牌。这就注定余秋雨在文坛上离衰落不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5:22 , Processed in 0.0688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