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8|回复: 0

陈晓卿:神未必这样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23: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未必这样想

来源:陈晓卿博客  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2006年9月9日


  
《那场风花雪月的往事》是我们栏目两年前策划的一个系列,今年才开机,《见证》栏目一共就那几位编导,很多策划案就这么长期地搁置,好在是纪录片,而且是说历史的,时效性要求不是很强。

  这个系列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或者俗点叫艳史,而且是名人的:鲁迅、沈从文、巴金、张爱玲、肖、丁玲、郁达夫、徐悲鸿、徐志摩、戴爱莲、高君宇……不管做什么的,他们都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子……在中国的那个时代,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

  跟朋友说起这个事儿的时候,在座有一位一拍大腿,说:“好,总题目就叫《名人的下半身》吧!”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五四”前后的这一批文化人和现在不一样,大部分是有脑子的。他们的父辈受到的束缚太多,到他们这儿,很多东西刚刚被唤醒,比如恋爱、私奔、离婚,这些过去只在戏书上存在的东西被他们付诸实践了。只是,有时候矫枉过正,有些用力过猛。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看得到一个民族情感生活的觉醒。

  无庸讳言,情感生活是私密的,在这个大标题下做文章难免有取悦观众之嫌,这从我们机房的技术员那里就可以得到映证。比如,巴金、萧珊那集做得非常好,技术员却提不起精神;而做到徐志摩、陆小曼的时候,他便两眼放光;而到了郁达夫、王映霞,他简直就要抓狂了。后来,有导演抱着带子去,小伙子便迫不及待地问,“今天这集有第三者没有?”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只喜欢看这些?难怪广电总局会急。

  尽管我们的栏目没有明确的收视率要求,但电视节目毕竟是做给观众看的,我们心中对观众也还有些许期待,希望他们喜欢纪录片的同时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前些天,和另外一个栏目同仁请一位咨询公司的“智囊”吃饭,这位老兄曾经让很多收视率持续走低的栏目做到了不仅举,而且坚,而且久,所以,他在电视咨询行业里有“伟哥”的称号。他对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的分析非常专业而且精准,但由于专业性过强,在说的中途,我有点走神:观众在调查公司只是一个符号,现在每周清晰的收视率数字让我们觉得观众离我们是那么远,于是我们只得在节目中掺杂一些并不十分必要的噱头、包袱,观众真的需要这些吗?观众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回到《风花雪月》,在鲁迅和许广平的那一集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许第二次向鲁迅表白,又遭到鲁迅的拒绝。于是许广平举出鲁迅上课时曾经讲过的--英国诗人勃朗宁写的--一个故事:女学生爱上了老师,但老师觉得“上帝认为我们不相称”而拒绝了她,但老了以后,他们却很后悔,觉得神未必会这样想,他们还是可以相爱的。从此,鲁迅接受了许广平的感情。

  平时,我们一方面说观众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的神;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停地妖魔化他们,不惮以最庸俗、最下流的心境去揣测这个人群,在节目里人为地加进我们以为他们会感兴趣的所谓“注意力片断”,但这真是观众需要的吗?

  神未必这样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5:38 , Processed in 0.0607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