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925|回复: 19

《宝玉挨打》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 08: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宝玉和林黛玉

粤教版《宝玉挨打》备课资料

来源:http://www.stlyzx.com/ReadNews.asp?NewsID=18432006年6月1日          

本讲要点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上半部的一大高潮。挨打的起因,其一是贾政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宝玉和艺人蒋玉菡交往,贾政认为这是 “流荡”行为;其三金钏跳井,贾环进谗,使贾政大为恼火。诸方原因齐集一起,归根结底,贾政毒打宝玉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我们通过“宝玉挨打”一事,可以看到封建卫道者怎样残害封建叛逆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
   
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父子之间,嫡庶之间,母子之间,充斥着思想和权益的关系。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但众人态度不一,要仔细体察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宝玉挨打,矛盾纷繁复杂,情节起伏跌宕,层层递进,是全书的第一高潮。我们要很好地欣赏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

【重点讲解】

一、宝玉挨打的起因

起因之一:一个夏日的午间,湘云与小丫鬟翠缕前往怡红院找袭人。在宁静的大观园里,主仆二人轻松愉快地谈论着“阴阳”二气,又捡了个文彩辉煌的金麒麟。在怡红院湘云又与袭人叙起了家常。本来这是一个十分悠然的午间,不料,贾雨村的造访破坏了这一美好氛围,引发了宝玉的一番人生观价值观的议论。在这里,宝玉和黛玉共同的志趣,宝钗、袭人、湘云完全认同现实符合主流观念的思想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宝玉一句“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引得黛玉百感交集,感慨万端。

你不能不佩服曹雪芹化腐朽为神奇的大家手笔:一桩极为普通的会客事件,居然立刻使得小说人物的思想得到充分展现,使小说主题得以扩展深化。

两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立刻显现出来了。

而这不正是贾政始终为之痛心疾首的吗?

果然,正是这种“不通庶务、怕读文章”,厌恶“仕途经济”的心态,使得宝玉在见了贾雨村之后“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令贾政大为不满。这是宝玉挨打的最初起因

起因之二:30回中,宝玉与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觉,王夫人大怒,不顾金钏儿哭求立刻把她撵了出去,金钏儿含羞忍辱投井自尽。金钏之死,是宝玉挨打的重要原因。由于金钏之死,宝玉五内摧伤,唉声叹气,“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整个贾府中,除了金钏儿家人以外,对金钏之死抱以极大悲痛的也就只有宝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就使得贾政“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起因之三:琪官事件。这是宝玉挨打的决定性因素。宝玉与琪官蒋玉菡在酒席上一见如故并互赠了汗巾,而且两人过从甚密似乎也从不避人,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所说的“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似乎也不是信口开河。因此,当琪官在王府里“突然蒸发”不见踪迹,怎能不令人怀疑宝玉与此大有干系?当贾政得知此事,深知得罪王爷的严重后果,其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所以,宝玉无论如何难逃此劫了。

起因之四:贾环进谗。真是祸不单行,正当宝玉岌岌可危之际,贾环为免去父亲的责打,抓住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辩解为进谗,乘机给宝玉“下了蛆”。这一招击中了要害,使得贾政立刻失去了理智。这一回合中,贾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嫡庶之争的冲突又一次展开。所以,这次宝玉挨打又是贾府内部不同利益集团间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事出于偶然,但情属于必然。

二、贾政为何如此狠毒?

“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这生动地露出他狰狞的本来面目——毒打!

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在这里,先看这一段描写:

宝玉……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赶着上来,恳求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

再看当王夫人出来劝阻时,贾政更是说得明白:“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打的根本动机就在这里,就在于贾政的封建头脑中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父弑君”。

三、王夫人为何痛哭宝玉?

王夫人哭贾宝玉嘴里却在喊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的爱贾宝玉,只不过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像她这样一位正统夫人所应有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所以,王夫人哭道:“……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很明显,贾环和赵姨娘把贾宝玉看做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拔掉,正是为了这个利益上的争夺。

四、贾政为什么也痛惜贾珠?

一提起贾珠,连正在盛怒中的贾政“那泪更似走珠一般滚了下来”。这个贾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为什么一再这样地被王夫人和贾政提起并怀念不已呢?在《红楼梦》第二回里,书中人物冷子兴曾经给我们作过介绍,原来这是一个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在科举场中已经显露头角的青年公子,一个按照封建礼教所培养出来的人物。

贾政为这个死了多年的贾珠伤心掉泪,恨不能起死回生,而对于眼前的贾宝玉却恨不得活活地打死;从这样的鲜明对照里,更可以看到:贾政和贾宝玉之间所以发生剧烈的冲突,正是由于封建主义和反封建主义这两种思想不可调和的结果。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曹雪芹一笔一笔地写来,既显得那样的丝丝入扣,又显得那样的含蓄丰蕴。

五、贾母为什么一出场就平息了这场冲突?

贾母——这个封建家族的太上权威,在这里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这个把贾宝玉娇惯得深怕“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睛”的“老祖宗”,确实是贾宝玉唯一可以利用来反抗封建管制的有效力量。贾宝玉也确实在她的维护下,使他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然而,贾母的爱贾宝玉也终究只是“溺爱”而已。

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那个封建主义的“孝道”,在这一场剧烈冲突中,确实发挥了不小的魔力。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陪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父弑君”,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政的行为是显得那样的前后矛盾而又滑稽可笑。

九、宝玉的形象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3回)中有一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其中描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课文《诉肺腑》(节选自第31、33回)中,湘云笑劝宝玉也该“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极为反感,视为“混帐话”。这样一个“愚顽”的宝玉,偏又“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宝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西江月》中的“潦倒”是“越礼慢世”;俞平伯先生认为“不顾世人诽谤”是“特立独行,悠然于世俗之外”。这些都表现了宝玉对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的叛逆。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十、贾政其人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是封建道统礼法社会中的正派人物。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金榜光耀门楣。第9回里,宝玉要上学,贾政对宝玉的仆人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见思想何其迂腐偏狭,恪守道统。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他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

贾政与宝玉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上的格格不入,从宝玉周岁试志时起,到这一回发展到了高峰。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十一、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捎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他大骂迷恋于仕宦的人是“禄蠹”,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十二、高潮的组织层层递进

云是雨的兆,从乌云一片到墨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同理,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叠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来索人,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下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

十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说的是小说所叙之事,读者往往事先不能想像;情理之中,说的是小说所叙之事,又恰恰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人物性格。

先看贾环状告宝玉一节。若庸笔来写,定是一开始便主动告状,和盘托出。而曹雪芹却先写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得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母亲说”“我母亲告诉说”。这一种口声,一则令读者遥想赵姨娘为金钏儿一事幸灾乐祸、四处传播之情状;一则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告密者的心理状态。叙述贾环这一段文字确实有令读者难以想像的“意料之外”,却又如此深得情理。此处,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卑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

十四、一石数鸟,相互辉映

一石数鸟,相互辉映,是指在叙述一件事、一个人时,可以夹着许多事、许多人,而这些事、这些人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他们)互相联系、共同辉映出丰富的小说艺术境界。

宝玉挨打这一大事件发生,往前看,可以联想到贾政与宝玉、贾环与宝玉素日来的矛盾冲突以及宝玉挨打前的诸多“乖张”行为,还有贾母对宝玉的诸多宠爱、王夫人对宝玉的诸多无奈、黛玉与宝玉的诸多“心证意证”,仿佛是涓涓细流,猛然汇聚在一起来了一次大碰撞;往后看,直接与宝玉赠帕、黛玉题诗、袭人劝说王夫人、宝钗错劝哥哥、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等事件相勾连,又呼应着整部作品的悲剧结局,仿佛余波涟漪,久久不平。曹雪芹借助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震撼力,使书中众多人物性格得以多层面的展示。而这些人物的神情态度、思想性格又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艺术境界。这是从这一章节的整体上说。从细节上说,也有交相辉映之妙。

课文开头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走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并且面对贾政的呵责,“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这些叙述,固然是挨打情节的需要,但也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良知上的震撼。这就让人联想到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首先是王夫人。第32回写金钏儿死后,宝钗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再看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且感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不禁让人想起宝钗的判词,“金钗雪里埋”,宝钗的灵魂深处确实有着天寒地冻的雪地。还有本文中的聋老婆子,她那句笑着说的“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的话,令人不禁觉得比《祝福》中的短工还要麻木,可见封建社会对奴隶生命的冷漠态度是怎样侵蚀着同样是奴隶们的心。这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竟仿佛道出了中国历史漫漫的黑暗。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聋老婆子的麻木和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

一石数鸟,互相辉映,是《红楼梦》常见的叙事手法。不能从一事中看出他事,一人中看出他人,不能从一人一事中看出无限深意,就不能深刻理解《红楼梦》的杰出艺术表现力。

【学法指导】

一、“宝玉挨打”,人称是全书第一个高潮,是《红楼梦》中的一出重头戏。我们要想读懂它,首先就应了解作者的身世思想,小说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然后再来读个别的章节,才能从全局出发,居高临下理解它丰富的内涵。

二、 “宝玉挨打”一事,原因很多,情节错综复杂,把许多重要人物汇聚一堂,思想感情进行了一次大交流。我们不能囫囵吞枣,我们要细细体味。例如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来探视的就是宝姑娘。她手里托着一丸药,叮嘱袭人如何用药,然后对宝玉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她不多言不多语,重分寸,讲礼仪,头一句话就是希望宝玉就范;第二句话,自我控制,内敛而不外露。《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就急急把“心里也——”补出为“心里也疼”。这一补,全不是宝钗的性格。我们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潜台词。

三、除了分析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还要结合小说的结构,缕清作者的思路,作者在叙事的艺术中,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层层深入。

【相关扩展】

一、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汉族,后为正白旗“包衣”(满语奴隶),入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曾祖母做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伴读”,两个女儿都是王妃。康熙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曹家是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曹家遭受牵连,家产抄没,曹頫\\\被革职下狱,“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1763年)除夕或次年除夕病逝。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四、《红楼梦》其书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


贾宝玉与林黛玉读西厢记


宝玉挨打

来源:[url]http://www.oldkids.com.cn/yinfa/wenxue/go.asp?id=6608[/url]

  
        “宝玉挨打”(第33回)、“抄捡大观园”(第74回)是《红楼梦》全书中两个最大的事件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是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派贾政同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矛盾冲突的一次激化,也是这一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古今中外一个严厉的父亲因生气打了儿子,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的。但贾政打宝玉的方式、方法、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大不一样,它所包含的矛盾冲突是丰富、复杂的,我们着重从艺术表现上加以分析。

一、高度的艺术概括。

  从贾政打宝玉的原因来看它的概括力。

  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从远因来看,可以说矛盾由来以久,“自从那宝玉的女性化的性格微露其端时(百日抓),那政老爷便不喜欢”,“便不甚爱惜。后父子生疏隔膜,轻易不见一面,偶一见,总是疾言厉色,动辄‘断喝一声’”。近因有如下几点:

  (1)因为宝玉不愿和当官作宦的人交往。

        厌恶仕途经济,引起封建卫道者贾政的不满。宝玉把谈“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帐话”。最早引起可从第32回找到。亲戚贾雨村来,贾政叫宝玉出来见见,宝玉不愿意;又如史湘云劝他:“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回答说:“姑娘请到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接着说: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把宝姑娘搁在那里。”宝玉又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以上这些话,我们都能看到宝玉是最厌恶“仕途经济”的。他一听贾雨村来心里就厌烦。所以叫他半天才磨磨蹭蹭地赶到,无精打采,他老子看了非常生气。让他去和作官的人见见,将来好发展,可他不愿意,不干;谈吐也没大家风度,萎萎蕤蕤,贾政当然看不惯了。(这是矛盾之根本所在)

  (2)丫头金钏自杀(30回)。

        一天中午宝玉到他母亲屋里,他妈正在睡觉,丫头金钏正在捶腿,宝玉以为他妈睡着了,就和金钏开玩笑说:“我讨了你到我屋里去。” 金钏说:“你忙什么,金簪掉在井里有你的。”被王夫人听见了,起来打了金钏一耳光,并定要金钏离去,苦苦哀求还是不行。“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引坏了。”金钏含羞忍辱出去了。到33回时,宝玉见贾雨村回来,听说金钏含羞赌气自尽了,他心中“五内催伤”,非常难过,徘徊恼恨,迷迷糊糊往前走同他爸爸撞了个满怀,他爹本来就不高兴,气还不算大,这一撞气就上来了。(雨村临门、金钏投井是导因)

  (3)忠顺亲王府这时派人来找宝玉。

         宝玉与亲王府的优伶琪官(蒋玉菡)有来往。王府的玩物与宝玉交了朋友,这对宝玉来说是绝对的机密,可琪官逃跑了,事情就败露了,找到宝玉家来要人。这不但有辱贵族风化,而且触犯权贵忠顺亲王,有碍前程。贾政认为这是浪荡行为,听了“又惊又怕”,脸色都不一样了。因贾府同忠顺亲王府没有来往。来者是长府官(王府内的事务官员),贾政接待他非常认真,低三下四,可长府却三次冷笑,盛气凌人。这一方面反映了宝玉的思想,他不愿意和那些为官作宦的、身份很高的人交往,愿意接触那些社会底层的、下贱的,被贵族玩弄的人作知心朋友,这是叛逆思想。宝玉是冒风险交朋友的。事情败露,加剧了封建正统派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贾府这个贵族集团同它以外的如忠顺亲王府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如果不是亲王府来人,这一件事不会败露,宝玉也不会挨打。因贾政惹不起这亲王府,这回可真气坏了,贾政说:“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如今祸及于我”。送客人时贾政气的目瞪口呆,喝令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回来要算帐。忠顺王府索人是诱因)

  (4)送走亲王府人,回来要审问宝玉,又碰上贾环。

         宝玉是家庭继承人,财权又掌握在王夫人手里,贾环当然不干了,所以嫡庶这一矛盾一直就有。如第25回贾环下学在王夫人屋里抄《金刚咒》,宝玉在床上躺着,拉彩霞的手要和她玩,贾环全部听见了,他看相离甚远,故意装作失手把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弄得满脸满头都是油,想烫瞎他的眼睛。

  王夫人把赵姨娘找来骂到:“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后来,贾环和他妈合起来请马道婆剪了两个小人(凤姐、宝玉),她在家里作法,使姐弟二人逢五鬼而发疯。这笔交易很明显,赵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说得很清楚就是恨宝玉,这是贾府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贾政碰上贾环问他为什么跑?原来没写金钏死的情况,现在借贾环之口说出金钏死的惨象。“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然后贾环趁机进谗言,“听我母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便赌气投井死了。”贾政气的面如金纸,火一下上来了,一叠连声叫“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子捆上,把门都关上。”(这时一顿鲜血淋漓的毒打就开始了。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直接发因)

      “宝玉挨打” 写了这样几件事,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矛盾,把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家奴的矛盾也写进来了。一个儿子挨打联系了这么多事,并用其它矛盾来加剧主要矛盾,以此来使主要矛盾激化,到狠命毒打,这是多么高的概括力。

   我们从前因后果来看,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宝玉不按他父亲的安排、教训好好读书,走作官,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样一来使贾政感到很失望,或者说很绝望。对这样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不肖逆子,他感到非常不满意愤愤然产生一种痛恨感。在宝玉被打中,不是有人来劝阻吗?贾政暴露了思想,“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那就是说,从现在我已经看出来了,这孩子很可怕,再这样下去非弑君杀父不可,既不忠又不孝,接着说:“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肖”“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这话是很有份量的。后来老祖宗来了,对贾母的宝贝再不敢打了。贾母生气的说:“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贾政忙跪下含泪说:“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这句话很重要。贾政打宝玉不只是为了他现在,更主要的是为了将来。因贾政从他现在的表现已看到了他的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一个不忠不孝的子孙。

  这样,贾政和宝玉的矛盾就不仅是父子之间的冲突了,而是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前途和命运,是后继有人无人的问题。贾政的话非常明确是为了“光宗耀祖”。他已感到后来之患,感到宝玉将给他带来灾难。宝玉的思想已构成了对这一家庭的威胁,这一点是贾政最害怕的,也是使他最愤怒的。由此可见,这不仅揭示出了父子矛盾的本质、社会意义;同时也显示出了王夫人、贾母同贾政之间的矛盾及社会意义。

  “宝玉挨打” 把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事件与整个家族、家庭的兴衰有机地联系起来,确实有极高的概括性。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材料来组织、安排的,也就是怎样艺术构思的呢?

  采取了间接略写和直接正写的办法,对与宝玉挨打关系不太紧的,没有用大篇幅去写,如宝玉见贾雨村,只通过贾政的话作了交待,说他“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葳葳蕤蕤”;宝玉对金钏的同情也写的很简单,通过作者的直接叙述语言“五内催伤”,“恨不得身亡命殒”。象这些如果正面去描写,雨村和贾政怎么样说话,宝玉怎么样表现,这势必会冲淡主要矛盾,所以采取了简洁略写的办法。

  这里直接、正面、详细描写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和琪官交朋友,还有贾环进谗言。因为这是揭露矛盾的最关键因素,是挨打的关键性问题。这两件事使贾政非常生气。贾环进谗言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但和交接琪官相比,还要次要一点。作者虽是正面描写,但也是点染,组织的很巧妙。还有不早不迟金钏投井的事这时也来了,早不写晚不写就是在宝玉见贾雨村时。忠王府找戏子琪官,也偏在这个时候来了,他父亲送走客人,也不早不晚贾环来,而且正是贾环路过看到金钏死的惨象。这些“巧”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无巧不成书” ,这正是作者艺术构思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集中,这么多矛盾要巧于安排。作者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都要体现巧,但也要有高低之分,要巧的自然,巧的合情合理,巧的符合生活逻辑。因为艺术概括包含了艺术构思,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讲了。

二、 精心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小说描写的中心。我们说作者对生活认识再深刻,情节安排再精采,最后人物形象出不来,那它就失败了。《红楼梦》写人物有个特点,不仅象其它小说那样性格很鲜明,人物很活,有生命;它还体现了在人物描写上“深”、“蕴”。深――不肤浅;蕴――含蓄、不露。所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很鲜明、很突出,但不浅、不露,耐人寻味。

  如宝玉对金钏死的感情,书中用了几个很有份量的词来描写,“五内催伤”、“身亡命殒”,光这些还不够,还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映衬、对比来描写,通过人物关系来表现,这就显得内容丰富。

  王夫人和薛宝钗对金钏死有几句话,王夫人说:“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说:“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他们这段对话,首先说太“奇”了,什么太奇了?这是统治者对奴隶的冷酷态度。“奇”——就是不该死而死,死的莫名其妙。是真的没有“奇”吗?王夫人不是打了金钏一记耳光吗?然后不是定要赶出去吗!宝钗明明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居然开脱,这是多么冷酷无情!

  金钏死的惨象没有机会写,放在这里通过贾环的眼、口来补写,穿插的非常好。贾环作为半个主子,他看到金钏死,他的感情是什么样呢?一是怕,二是一下子找到了报复陷害宝玉的机会。金钏死不过给他一个争权夺利的机会。对奴隶死他们就是这样的态度。

  贾政的态度是什么?他听到消息后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虽和王夫人说法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我家从无这样的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这是为自己洗刷,推卸责任,事情太多,管不过来,所以底下就乱起来。“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他想到的不是死了人,而是今后家庭的声誉。

  还写一个聋老太太,宝玉快挨打时,他见一个老太太同她说:“要紧,要紧(要打他了的意思)”,老太太听不清,就听成了“跳井,跳井”,便笑道:“跳井让她跳去,二爷怕什么!”“有什么不了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这个插曲写的非常好。宝玉虽然没说清,意思是让她进去报告,报告没成,也是个伏笔,为后来老祖宗出来收场作了埋伏。更重要的从思想意义来说,贾府里一个奴隶对另一个被迫害而死的奴隶也是这么冷漠,这说明贾府发生这样的事已是多次了,老婆子已看惯了,司空见惯。贾政说“我家从无有这样事”,如果第一次发生,老婆子决不会有这种感情。

  所有这些人物的态度、反映、感情,都落到了贾宝玉一人身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宝玉的“五内催伤”、“身亡命殒”, 确实是丧魂落魄,别的事都忘掉了。在这样环境,这样家庭下,能对奴隶有这么深厚的感情,是非常难得的。金钏之死,这反映了统治阶级和奴隶的矛盾。可贾府的主子、亲戚们,包括一部分奴隶,都是那么冷漠、冷酷,唯独宝玉对她充满同情。从这里也能看出宝玉的叛逆思想,看出他那朦胧的相对平等观念。就这点讲,这些人物写的很深、很丰富、很有内容。

  我们从“宝玉挨打”, 还能看出他那叛逆性格的特点,既是坚决的,又是很软弱的。这是符合贵族特点的。他虽是娇生惯养,但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他忍痛不过,乱嚷乱叫,但没一句认错、告饶,表示要悔改,再疼也不说“改”,表现他很坚决。打完后,老太太出来抬回去了事。第34回写黛玉去看他(哭肿了眼睛),这时宝玉在他最信任、最爱的人面前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指金钏、琪官等,对这些人很同情,被打死了也不悔改。

  另一方面,他还有软弱性。他对严父很怕,怕的要命。他对封建正统派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自始至终不敢公开反对。他父亲说了一声“站住!”他不觉倒吸了一口凉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后来奇怪事发生了,贾政叫他:“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他就乖乖地不敢动。实际是可以跑的,可他不敢,只在大厅上干传。这些都是写他惊惶、恐惧、焦急、不安。这里既写出了他坚决的一面,又写出了他软弱的一面,写得很准确。同时我们也看出了宝玉性格上的复杂性。

  贾政通过打宝玉,作者写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面看,贾政是非常凶狠、残暴、有声威。如果作者只写出他很严厉、威风,我们不能说这个人物没有性格。若仅仅是这样,这只是表面的,还没有更深、更含蓄。曹雪芹通过这件事,由表及里地、很深地剖析了贾政的灵魂,不仅写出他凶狠,也写出隐藏在凶狠背后的虚弱;不仅写出了声威,还从声威中挖出了他的悲哀、绝望。写出了这个处于封建末世,想拼命维护这个家族,但又无法维持这样一个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绝望和虚弱。他虽然把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两腿血肉模糊,但在这场矛盾冲突里,他不是一个强者,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不但没有表现出很强大,反而表现的很虚弱。对贾政绝望、虚弱的灵魂,作者主要从两方面人物关系来进行剖析的。

  一方面通过和宝玉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和贾母的关系。

  贾政打宝玉过程中,作者曾三次写到贾政流泪,写的很深刻。因爸爸火了、生气,打儿子打得厉害,很伤心流了眼泪,这并不奇怪。但贾政的眼泪很值得研究。

       第一次流眼泪,是写他气的面如金纸,下决心要毒打但还没有动手打时,小说写:“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目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来’”。想打还没打,这时流眼泪显然不是因哀痛而流泪,他的内心活动在话里已透出:“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和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可见他打宝玉不是为自己,是为家族;他气得流眼泪,是绝望的眼泪,唯一希望的宝玉,现在是这个样子,他怎能不伤心呢?“烦恼鬓毛”要剃去,这确实是绝望的话,所以这是虚弱绝望的眼泪。

  第二次流眼泪,是打了宝玉,王夫人出来抱住板子不让打,劝他不要打了,越劝越厉害,叫人拿绳子来把宝玉勒死。王夫人大吵大闹说,不如我们一同死了, “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贾政听了王夫人说打死宝玉绝了我的话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没力气瘫了)泪如雨下。什么意思?毒打尚嫌不够,拿绳子勒,以绝将来之患,他这不是因为打宝玉打得太惨了,只是听王夫人说,“绝我”的“绝”字,宝玉死了就没继承人了,这一点触动了他的伤心事。宝玉是他唯一的希望,他自己也感到没了和王夫人有了共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是绝望的泪。

  第三次流眼泪,王夫人哭贾珠(宝玉哥哥已死、李纨丈夫)哭的很伤心,“珠儿要不死,你愿怎么打就怎么打,现在就这么一个打死了怎么着?”“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流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因为王夫人提到了贾珠,贾政就想到了贾珠儿(珠和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珠念书科举考试,14岁就进了学校,苦读书,贾政是有希望的,可惜早夭),所以泪如滚瓜一般流了出来。这些都触动了贾政的心事,贾府没有希望了。贾政为贾珠伤心落泪,恨不能起死回生。而对眼前的宝玉要活活打死。这对照里,可看出父子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正是封建与反封建这两种思想不可调和的结果。以上都是描写贾政的虚弱和绝望,写的很深刻。

  另一方面是他和贾母的关系,进一步表现贾政的虚弱。王夫人出来解劝,越劝越火上浇油,越劝越要用绳子勒死,真正出来解决问题的是贾母。贾母一出场,贾政就不行了,赶快躬身赔笑,进而跪下;赶快跟了进去,最后退了出来。是什么微妙的东西使贾政在贾母面前这样低声下气,使局势一下子转危为安,来了个180 度大转弯呢?就是一个字——“孝”,封建的孝道。用贾政自己的话说,他打儿子出于孝,这很有讽刺意义。为了孝打了不肖的子孙,但他打宝玉就恰恰触犯了孝,触犯了老祖宗,因贾母最疼的是宝玉。惹母生气,眼中没有母亲,使儿子无立足之地。为了孝道打了儿子,打了儿子又触犯了孝道。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不仅使贾政陷入了非常矛盾、狼狈被动可笑的境地,表现了他的虚弱,而且深刻揭露了封建道统本身的虚伪和矛盾百出的境况。

       再看王夫人,写王夫人爱自己的儿子。“严父慈母” 吗。

  当爸爸的手重打了儿子,她出来解劝,生活中这类事太多了。如果曹雪芹仅仅写出这些那就不值得一提了,而且是写的非常深刻。她出来后抱住板子不让打,抱住宝玉,然后心肝肉儿的大哭大闹。她是心疼宝玉吗?是的。但又不完全心疼宝玉,准确说不只是疼宝玉。在这方面曹雪芹写出了一个妇女,一个封建贵族的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秘密。

  一个贵族妇女在家庭里的作用、任务,就是生儿育女。特别是生一男孩就能传宗接代,这就是她的任务。如果不生男孩,她的命运也就完了。对王夫人来说,将来依靠的就是她的儿子,贾珠在时靠贾珠,珠儿死了靠玉儿。进一步追问她为什么那样疼玉?归根究底是疼自己。她在劝贾政过程中有一段话:“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既要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冤,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她认为如果失掉宝玉就失掉了依靠,所以她才一边哭宝玉,一边哭贾珠。“若是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所以她才一声肉,一声儿的哭道:“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若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他疼宝玉,哭宝玉,实际是维护一个贵族妇女在家族中的地位。命运——儿子就是她的命运,就是她的依托,失去儿子就失去了一切。

  这样的描写显示了非常浓厚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一个很值得同情的封建贵族妇女的地位、命运,所以她在劝贾政时哭宝玉,哭贾珠,她哭出了一个封建贵族之家的正统夫人的理想,哭出了贵族妇女的命运、地位,哭的很深刻,很有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



                                                                                贾宝玉和薛宝钗


《宝玉挨打》课堂实录

执教:安徽省宣城中学特级教师   邓   彤

一、教学设想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一出重头戏。

“严父教子”,这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屡见不鲜的情景,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宝玉挨打”一节在情节结构的布局上,人物形像的塑造、思想感情的表达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

这样一篇课文,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我以为,本课教学应该分为两个维度:一、文本维度: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要特征;二、学生纬度: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品味、营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求面面俱到,惟愿有所感悟。
总的目标不外是:使学生实实在在进行一次文学鉴赏活动。
具体过程有三:梳理情节、对比鉴赏、漫谈感受。

二、教学实录

梳理情节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宝玉挨打》。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请问什么叫章回小说?

生:(纷纷搬出词典查找)章回小说就是把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

师:善于借助工具书,很好。请大家务必注意,阅读章回小说有一个关键,那就是一定要认真研读每一章回的回目,这些回目往往是本章的要点所在。那么,《宝玉挨打》这一节在《红楼梦》原文中的回目是什么呢?有谁阅读原著时注意到这一点?有谁能够在黑板上为大家写出来?
(不少学生顿时沉默。看来,有些学生大概未看原著,有些同学看原著时可能对回目未加注意。忽然,有一位学生举手——)
生(1):老师,我记不全,可以只写一部分吗?
师;可以。
(学生上讲台板书:手足动唇舌,不肖种种……)
师: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没有记完整,但是基本上抓住了关键词。其实,老师在布置大家阅读原著之前,之所以没有事先提醒大家注意回目,其实就是想看看大家有没有阅读标题的意识。同时,也是想给大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现在大家记住了吗?今后读书,一定要关注文章的——
生:(齐答)标——题!

(教师接着补全回目: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

师:请注意这“笞挞”两个字的读音;另外,“不肖”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读chītà,是“责打”的意思;“不肖”是“不争气、没出息”的意思。

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这两句内容吗?
生:这里“手足”指的是贾环,是说贾环对宝玉怀恨在心,找到机会就害宝玉;而宝玉自己也有许多“不肖”之事,所以最终被父亲贾政痛打了一顿。
师:说具体些。

生:“手足眈眈小动唇舌”指的是贾环利用了金钏投井一事乘机陷害宝玉。我想,贾环一定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当贾政痛斥自己时,他一方面想为自己开脱,另一方面也想借机害一害宝玉。所以,就乘机诬陷宝玉调戏金钏致使金钏自尽。“不肖种种”的情形就更多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宝玉与忠顺亲王府家戏班的琪官蒋玉涵交往,致使亲王派人前来索人,令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呆;但深层的原因却是父子之间始终存在的人生观的矛盾——父亲希望儿子经常与贾雨村接触长长才干,但儿子却对贾雨村之流厌恶万分,这次与贾雨村的会面,宝玉“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早已令贾政大为恼火;还有宝玉由来已久的厌恶读书、专喜在“内帏厮混”的毛病……这些都让贾政痛心疾首!总之,宝玉的“不肖”大致有以下几条:结交、勾引”王爷喜爱的戏子,调戏母亲的丫鬟最后导致出了人命,不爱读书、不愿与官场之人交往,成天与女孩子混在一起……

师:概括得真好。几乎没有什么遗漏了。不过,请大家想想,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贾环的进谗还是宝玉的“不肖”呢?
生(3):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宝玉自己的“不肖”。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上面所讲的几件事随便哪一件在贾政眼里都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没有贾环的陷害,等到忠顺王府来人索要琪官时贾政照样会痛打宝玉。况且,贾环所说的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贾宝玉对金钏之死多少要负点责任的。其实,我觉得贾政对宝玉的不满由来已久,他想教训教训宝玉的念头早已有了,所以,这次几件事情聚在一起当然令贾政气急败坏怒火中烧了。而且,我觉得……如果我和宝玉一样成天不读书还早恋,我爸爸一定也会打我的!
(全班大笑。教师亦不禁莞尔。)

师:所以,你认为宝玉所作所为确实不好,该好好教育教育一下是吗?
生:对。
师:其实,不光你这么看,小说中的人也大多这么看。再请同学结合课文举例解释。

生(4):宝玉挨打后,宝钗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这几句话说明宝钗认为宝玉是该打的。

生(5):黛玉也这样认为的,(读)“半日, 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生(6):还有几处。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

师:这一环节我们暂时告一断落,哪位同学总结一下刚才我们主要研究了些什么?

生(7):我们研究了宝玉挨打的原因和众人对宝玉挨打的看法。

对比鉴赏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写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何写”的问题。大家已经认真阅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这是越剧《红楼梦》里有关“宝玉挨打”的片段。
(教师播放录象。)
师:越剧《红楼梦·笞宝玉》中的情节安排、人物表现与原作中的有什么不同?
生(1):《笞宝玉》中,宝玉挨打的原因只剩下一条,那就是琪官事件
生(2):删去了王夫人哭宝玉再哭贾珠的内容。
生(3):聋老婆子的一段插曲没有了。
生(4):还删去了李纨听到王夫人哭贾珠后失声痛哭的情节。
师:   不错,这都是删去的。知道改编者为什么要这么删吗?
(学生思考,一时无人发言。教师点拨。)
师:   请大家注意小说与剧本的区别。
生(5):是不是因为越剧演出一般只有个把小时的时间,不允许涉及大量复杂的情节?
师:   很好,这是从时间角度考虑的。
生(6):还有,小说比较自由,可以一会写到屋内一会写到屋外,一会写到昨天一会写到今天。剧本演出就只有从一个地点来写,不那么自由了。
师:(赞许地)大家知道吗?两位同学已经涉及到戏剧理论的根本问题的。根据戏剧理论中有一个“三一律”:在一天时间在同一地点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笞宝玉》中许多情节都删去了,虽然丰富性减弱了,但主线也因此凸显了。也算是各有利弊吧!刚才大家重点讨论的是改编者的删削。请问,《笞宝玉》中有没有增加什么内容呢?
生(7):增加了贾政的一段唱词。
(有学生发笑,发言学生似乎有些窘迫)
师:(充分肯定)大家以为这段唱词无关将要吗?其实,这也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词,与越剧《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哭灵”(“林妹妹我来迟了”)一样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教师展示以下文字——大家读读看,体会这段唱词道白有什么作用:
(唱)你,你,你,你不能光灿灿胸悬金印,你不能威赫赫爵禄高登,却和那丫鬟戏子结朋友,作出了玷辱门楣丑事情,不如今日绝狗命,免将来辱没祖宗,败坏家业弑父弑君。

(白)给我狠狠地打!老天,天啊,想我贾府诗礼缵缨之族,富贵功名之家,竟出了这个不忠不孝的孽子。
生(8):我觉得这是贾政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这段唱词,就难以体现他对儿子的极度失望、极度愤怒的心理。
生(9):不仅仅是失望、愤怒,我觉得还有伤心,还有自责——好象是在愧对列祖列宗。
生(10):这段唱词还暗含了宝玉的行为和父亲对他的期望背道而驰。
师:所以,接着贾政痛打宝玉也就有根有据了。现在,请这个问题的发现者总结这段唱词的作用。(教师示意生7)
生(7):这段唱词,交代了人物心理、暗含了人物思想的冲突,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学鼓掌)
师:还有与原著不同之处吗?
生(11):在原著中,贾母是先痛骂一顿贾政,然后再查看宝玉的伤势;《笞宝玉》中却是先看宝玉的伤势然后再斥责贾政不该如此痛打宝玉。
师: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
生(11):我说不准。不过我觉得不改也行。好象两种都不错。
生(12):我觉得还是修改的好。
师:(饶有兴味地)说说理由?
生(12):我觉得贾母既然那么疼爱宝玉,当看到宝玉被毒打的时候,按人之常情,她一定首先想了解宝玉伤势如何而不会想着先去骂贾政。而且当她看到孙子被打得那么严重然后再痛骂贾政才合情合理!
(多数学生点头同意)
师:分析得多好啊!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这样:抓住细微之处仔细品味,联系生活经验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情感。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漫谈感受

师: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阅读时感受最深的一点,然后由大家确定最有价值、最有兴趣者加以讨论。

生(1):我感触最深的是“李纨的眼泪”。
李纨青年丧夫,抚养遗孤——绝对是“一肚子苦水”的苦涩的。不过,她从来不把自己的伤痛表露在外面罢了。她能忍,她能熬,她能守!——
但是,这绝不代表“她不痛”!

果然——就在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的一声哭喊——揭开了李纨的“心闸”!
王夫人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李纨禁不住也放声哭了.
这是我们唯一一次的看到“李纨的眼泪”——你看李纨“禁不住”、“放声的哭了”
——这两个词,用得多么的好!“禁不住”——说明这个表面平静的寡妇,“忍耐了好久,压抑了好久”了!“放声哭了”——说明这个表面平和的寡妇,“多么委屈,多么痛苦”了!!
我觉得——“最大的委屈”——是一种“说不出口的委屈”!
我觉得——“最深的痛苦”——是一种“不能言苦的痛苦”!

生(2):宝玉的体贴与黛玉的无奈

宝玉挨打后,黛玉悄悄而来探望。宝玉疼痛难忍支持不住,还这样对黛玉说道:
“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为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散布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虽疼痛难熬却还装出不在乎的样子来安慰黛玉,心里只记挂着黛玉单薄的身体怎么禁得住暑热。发自内心的怜惜就这样弥漫在宝黛之间,怎么不令敏感的黛玉感动呢?
黛玉与宝玉思想感情相通,从来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然而此时她看着疼痛煎熬的宝玉,心中只希望从此不再遭受老爷的毒打。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宝玉“改过”!黛玉说这话只是出于无奈!那一份深情在她心里千转百回,都化作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那是一份执爱的心,毫无做作而发自肺腑。

生(3):我想说的是:我理解贾政,理解一个父亲的心!
(学生反响强烈。教师示意学生安静,继续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4):我读了宝玉要聋老婆子搬救兵,聋老婆子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虽然只是她的打岔,但她表达出的态度让我震惊:“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对一个人的自杀竟然可以这么冷漠!
(学生似乎已经暂时无法提出问题。)
师:大家的问题看来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上了。现在我们进入具体阐释阶段。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听一位同学的阐释,大家最想听谁的问题?
(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多数表示希望听听生(3)的阐释。教师示意生(3)发言。)
生(3):(胸有成竹地)粗看《红楼梦》时,贾政给我留下了是暴君的形象:实施家庭暴力、独裁专制、自私狭隘、无才无能……,几乎无一是处

但细读了第三十三回,我倒是颇同情身为人父的贾政的一片苦心,他曾给我的“恶魔化”形象也大大改观了。首先,在这个章回里,贾政的主要身份是一位父亲,不同于在别的章节里的形象——在同僚面前,他是老奸巨滑的政客;在门客面前,他是礼贤下士的“伯乐”;在下人面前,他更是不可一世的“君王”……不管在这其中哪一个场合,不管他多么娴熟老练地表演“变脸”,他的形象都是油滑、藏奸、虚伪的,令人可憎。而这次被逼上墙角的贾政,关起门来痛打儿子,这面具也不用戴了,完全只是个愤怒痛心的父亲。且不管他在其它场合的作为,至少在这一刻,他就让我恨不起来——因为他是一位父亲。

忠顺亲王府的长史官来见贾政,这一段贾政还戴着官场应酬的面具,虽是惊疑但仍能陪着笑脸沉着应对。但待宝玉老实交待,长史官匆匆离去之后,这贾政“气得目瞪口歪”,接着就喝令拿下宝玉,开始实行一个父亲的权力了,恨铁不成钢的痛心浮于纸面。待到贾环火上浇油地进谗后,这贾政先是“气得面如金纸”,然后见到宝玉是“眼都红紫了”,贾政望子成龙却不想儿子竟做下如此“败坏门风”之事,这时候贾政的心情是又羞、又恼、又恨、又痛,他的愤怒到达了理智难以克制的极限,唯一发泄的办法便是将宝玉痛笞一顿。不管贾政打得有多重,下手有多狠,贾政所承受的痛苦决不轻于宝玉,作为一个父亲,在儿子身上打下一鞭就等于在自己心头抽了一鞭,是痛彻心肺的。虽然遭笞的是宝玉,但最痛苦的还是贾政。对于宝玉的无限期望及宝玉的不肖终使他痛下毒手,其实痛的还是他自己;而溺爱宝玉的王夫人和老太君却与贾政针锋相对,难堪的还是他自己。总之是落个里外不是人。

这一节中贾政的辛酸、压抑和痛苦失望都化作了泪水。“贾政听了这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坐了,泪如雨下。”这一句中省略了人物多少复杂的心理,一个“叹”一个“泪”,一个苍老无助的贾政此时是令人同情的。不难想象他是如何跌跌撞撞地无力地倒坐在椅上,以及浊泪无声的纵横在皱纹密布的脸上,这时的贾政既不是政客,也不是主人;没有藏奸,也没有傲气,只是一个失望无助的父亲,一个令人恨不起来的父亲。随着王夫人哭叫着贾珠的名字时,“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这时的贾政更是一个念及亡子,心疼宝玉的父亲,他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能触动他内心最柔软最敏感处的还是珍贵的亲情。从这点来看,贾政还是一个重亲情,负责任的父亲,对于这样一位流泪的父亲,不能不体会他身为人父的一片苦心。

最后老太君出场,贾政是“又急又痛”,被太君痛斥后还得叩头哭着谢罪,身为人子的他全然又是一个标准的孝子。

第三十三回中的贾政,应该是个最本色的贾政,没有面具唯有真性情。在这一回里他是一个严父又是一个孝子,承担痛苦和压力最多的是他,贾政的泪水令人动容,可怜天下父母心。第三十三回里的贾政无论如何也叫我恨不起来——因为他的泪水因为他的苦心。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在看混帐书



宝玉挨打的分析

作者:吴世昌 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4139

     《红楼梦》是一部大家熟悉的小说,但不一定每一个读者都熟悉其中每一个故事。我常把这部书比作一个中国的大园林,譬如颐和园。它整个是一座大花园,但它包含一个个各自成趣的、独立的小花园或院子。风格各不相同。例如颐和园里的仁寿宮不同于谐趣园,但各有妙处,而且一处处互相沟通,却又别有天地。《红楼梦》全书象座大花园,里面每一回或二、三回的故事是一个独立的小花园。这些小花园又有曲径、回廊、小桥、清溪互相通幽,互相映带,由一回发展到另一回,就像从一个院子转到别一个暗中相通的院子。作者对于整个小说的布局也是如此。一个读者随意浏览此书,往往可以得其大意,而忽略了他精雕细琢、颇费匠心的部分。我们现在提出书中一个故事来讨论学习。这个故事读者可能早已看过,也许还不止一次,正如某一名园以前早已游览过,但也不妨对比一下,以前旧游之地,这次重游,有没有发现以前所未注意的地方?有没有“温故而知新”?我想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作者写书中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它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我们选读“宝玉挨打”这一故事,也许读者早已痛恨贾政性子暴躁,心狠手辣;其实贾政的这种行为自有他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他对贾母说:他这样打宝玉是为了“光宗耀祖”换句话说,他是在执行封建教育,他自己也成为这一万恶传统的牺牲者而不自知。原来,为了维护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法。贾政自以为他在执行家法。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即使在内部,也要用国法或家法来压制不顺从的分子。当时的国法还有条文可循,不触犯条文的可免惩罚。家法则随各封建家庭自立自制,并无明文规定,有时可以比国法更不讲理,更不通人情,即更为野蛮。   一个封建家庭的少数“主子”可以压制多数奴仆,即是凭“主子”们随意订立的“家法”的作用。家法听起来好象是一本法律,实际上是一套刑具。所谓“伸家法”就是用刑敲打。《红楼梦》二十三回宝玉挨贾政的毒打,就是封建家族中对其自己成员“伸家法”以压制异端思想的形象说明。

     当然,宝玉挨打的原因并非那样简单,只是贾政为了压制异端思想。而且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这种思想也不容易看出来。至于挨打的结果,也并非表明贾政的胜利,倒是被袭人转化利用为她的胜利(下面要说到),宝玉脑子里的异端思想,贾政也不可能用大板子从他的屁股上打下去。贾政也不是凭抽象的思想问题就动火打儿子。如果只是那样的写法,就不是大文豪笔底下的作品了。曹雪芹写贾政打宝玉,在贾政的立场看来,是有充分理由的,是非打不可的;故事本身使读者觉得:如果他处在贾政的地位,见儿子窝藏供应王府的优伶——与王爷争夺男宠,使他遭到王爷的忿怒,认为他教子无方,在官场贵族中大丟其脸,何况家中又出了人命案子,原因是宝玉要“强奸母婢”,使她含羞自杀,这两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可以使封建家族的为父者怒打儿子,何况宝玉一人犯此两件罪过,同时并发。

     曹雪芹写贾政之恶,不在于他怒打儿子,而在于他偏听妄信,对重大事情没有调查清楚,就粗暴发怒,动手用刑。他不但做了自己野蛮性子的俘虏,而且还做了他的劣子贾环的俘虏,他被贾环调唆得昏头昏脑,对他被贾环利用来作为打击宝玉的工具而不自知。如果宝玉真被打死了,则是贾环成功地假贾政之手以杀宝玉。而被作为凶具用的贾政却仍不自知,还以为他替封建社会整顿了歪风邪气,有功于世道人心。

     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若仅就贾政所得的“报告”而论,两事都有该受惩罚的理由。但仔细推究,都不是宝玉之罪。琪官在外面买房子,躲开忠顺王的召唤,宝玉有何罪?宝玉是琪官的好友,知有此事,被忠顺王府长史作为“外调”对象,他本来想替琪官隐瞒,后来被点出证据,只好照实说了,这又有什么大罪?至多受几声呵责,或小打警戒.反正忠顺王府找着了琪官,也不会责怪宝玉隐藏。琪官自己不愿再在忠顺王府被王爷当男妾玩弄,他是演员,要自立门户,单独在社会上谋生,又有何罪?所以,如果没有“强奸母婢不遂,逼得她羞恨自杀”这一条事关人命的重大案件,如果没有这一假造的报告,也不至于两罪俱发,使宝玉受此重打。所以这一顿打,是贾环的大成功、大胜利。这一打对贾环有利,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读者在未读到第三十四回时,决不会想到:这一打对袭人也有利,对宝钗也有利;只有对两人不利:一个是直接受皮肉之苦的宝玉自己,一个是受袭人在王夫人之前的“浸润之谮”的林黛玉。——这一点下面还要分析,现在且按下不表。

    贾政打宝玉,除了偏听妄信之外,还有为自己泄愤的成分。例如他听见王夫人提起“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便冷笑道:

    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

    “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这虽是气话,也显得他已无教子成材之意,徒存为己丢丑之恨。他这几句话,使他这一顿打完全失去了他所谓“光宗耀祖”的教育意义,只有泄忿的作用而已。

     在这之前,作者写贾政只要用刑,并不问罪。他一见宝玉,“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作者写他不问罪行,而只要“着实打死”,这种封建官吏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一旦出来做地方官,对老百姓的虐待不言可知。因他“不问”,使宝玉无从为自己辩白。

     作者对于记在宝玉账上的罪状,究竟是谁犯的,其实写得一清二楚。金钏儿怎么死的?正是那位“阿弥陀佛”、宽厚仁慈的王夫人一个嘴巴打了还不够,立刻要把她撵出去,原因是:金钏儿对宝玉说:“你到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就因为说了这句话,王夫人认为“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即使跪下哭求: “我跟了太太十来年了”,也不中用,还得滚。(三十回)金钏儿觉得从此无脸见人,只好跳井。但这条人命的账,却被贾环写在宝玉的名下,而贾政深信不疑。

为了金钏儿的死,宝玉所付的代价是被打得皮绽肉破,而王夫人所付的代价是三十两银子、两套旧衣服(是宝钗捐出来的)、“几件簪环”,又请几个僧人为她念经超度。这在当时社会风尚看来,似乎已经很优待死者了——因为她不过是一个婢女。有此赏脸,已经使她母亲白老媳妇“磕头谢了出去”。即使那个聋婆子,把“要紧”听做“跳井”,也认为“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死个把个人“有什么不了的事?……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婆子看人命如此不关重要,可见封建教育中毒之深。这个婆子应该是与金钏儿同一个阶级的女奴出身吧!然而她对于自己阶级的一条人命,其代价也只要两套衣服、几两银子而已。作者这样叙述,恐怕比满纸是什么“阶级斗争”、“奴隶造反”等口号更为真实些。至于王夫人为此事有些内疚,也不失为实事求是,题中应有之笔。但作者也并不因此就肯定这个刚愎而愚昧的贵夫人。下面,我们还要论到:她怎样变成了袭人的俘虏,正如她丈夫变成了贾环的俘虏。

     “宝玉挨打”作为一个高度戏剧性的场面,作者是精心布置的。宝玉正因为听说金钏儿自杀,才在路上低头感叹,“五内摧伤”,一到厅上,仍是神魂出舍,一头撞在贾政身上,被他带住。又因为方才见贾雨村时对答不利,已招父怒,此时又垂头丧气,自不免被贾政看出来,他有“思欲愁闷气色”,读者已先替宝玉捏一把汗,知道凶多吉少,已经铺排好了悲剧的气氛。正在这时,突然来了忠顺王府里的长史官要见贾政.要他帮忙,代索琪官(蒋玉菡)回府。及至问到宝玉,他还推说不知,王府的长史只好点出琪官送他红汗巾的事(事见二十八回);宝玉才说出琪官在郊外紫檀堡买了房子的事。长史官何以知有“红汗巾”的事,其中必另有曲折,作者故意不说,要把它留作下文故事的线索。通行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未了,宝玉出家后,袭人嫁与蒋玉菡(琪官)。结婚后,蒋发现袭人有此“红汗巾”,即当年他与宝玉交换的礼物。但三十三回长史官来调查琪官下落时已知有此红汗巾事,他何从知道,确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且按下不表。但这一发展,更富于戏剧性,宝玉之终于要挨打,至此已无可避免,火上加油的是贾环的谎报陷害:

我母亲(赵姨娘)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大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如果只听听这样的报告,当然谁都要生气的。但贾政却不问情由,不分皂白,不辨真伪,一顿乱打。直到王夫人出来抱住板子哭“珠儿”,他才停止。这些戏剧性的发展,都是入情入理。写在纸上,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似乎已经达到高潮。但更高的高潮却要等贾母出来才来到:贾母说:“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还强辨说,他教训儿子,也是为“光宗耀祖”,贾母便问:“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贾政不是正途出身,可见他青年时并未好好读书,所以一辈子不学无术,连大观园中作对子都不如自己儿子,顶嘴也顶不过贾母。贾母问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可谓直刺其心。这里也流露贾母对他的不满:没有正途科举出身,只靠祖宗的余荫做闲散的京官,终于不免坐吃山空!

  

     宝玉挨打以后,大家利用他这次的不幸,纷纷奉承,以求见情。最善于这类人情世故的当然是宝钗,即刻送药来敷伤治疗。袭人则忙于打听挨打原因,自作准备。她们二人都想利用这一顿打来改造宝玉的思想,以符合封建道德传统的标准。宝钗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话也许是真情,但“早听人一句”什么“话”呢?因为说到她不成材的哥哥薛蟠,她到底要为他辩护,不免要批评宝玉: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

老爷才生气……

真正为宝玉挨打而伤心的,恐怕只有林黛玉。她的无声之泣、“满面泪光”,“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不敢让来问病的凤姐看见,怕她取笑,只好从宝玉床背后的后门溜走了。王夫人的心疼也是真的,因为金饥儿毕竟是她逼死的,宝玉却因此而挨大板子。逼死金钏的内疚与痛子受刑同时进发,不如平时刚愎自用,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袭人看准了这一点,乘机进谗。

     袭人向焙茗调查清楚了真实原因。她找了焙茗来细问:“方才好端端的,为什么打起来?”焙茗说是为琪官和金钏儿的事,“那金钏儿的事是三爷(贾环)说的。我也是听见老爷的人说的。”“袭人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可见袭人是确实知道是环儿造谣诬陷,而且她相信此话来自“老爷的人”(贾政的随从),真实可靠。但到后来王夫人叫她去问时,她却为贾环维护,不但赖得一干二净,并且乘机向王夫人进谗,用险恶的暗示攀诬林黛玉等和宝玉有不正常关系。这种暗示,粗心的读者是看不出来的,但一经分析,便可了然。现在先说她维护贾环的事:

    王夫人见房內无人,便问(袭人)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叫人知道是你说的。”

     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王夫人摇头说道:“也为这个,还有别的原故。”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袭人为贾环赖得如此坚决、彻底,真是同恶相济,令人发指。她希望自己能做宝玉的姨太太,像赵姨娘一般,当然同情赵姨娘,要帮助赵姨娘及其儿子—— 其实,“强奸未遂”之说,贾环正是从他母亲那里听来的。在这一点上,她和赵姨娘倒真有阶级感情,因为她们二人的地位根本相同,不过她比赵姨娘更能干,野心也更大、更会利用机会,为自己造成战略优势。这次宝玉挨打,她趁王夫人痛子心切的有利时机,采取对王夫人战略攻心的手段:在再三否认贾环在父前诬陷宝玉之后,紧接着把握住王夫人忧虑宝玉的心理和时机,欲擒故纵地逗着王夫人道:“我今儿在太太跟前大胆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一说了半截忙又咽住。这是吊王夫人的胃口,使她更加迫切要听听袭人要说些什么有关宝玉的话。果然,王夫人催她“只管说”。下面是一篇愚弄王夫人、攻击宝玉、暗害黛玉的杰作。她先提纲挈领地说:

    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接着王夫人反而向袭人解释她为什么没有严管宝玉的缘故,好像袭人倒是她的长辈似的。最后说:“若是打坏了(宝玉),将来我靠谁呢?”

袭人见王夫人已完全变成了她的俘虏,便自吹“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理。”接着她把王夫人又是一擒一纵,才入正题:“今儿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有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

    袭人得了从王夫人那里挤出来的再三的保证之后,图穷而匕首现:

    袭人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说。我只是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住就好了。”

    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

     袭人连忙回道:“太大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个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姐妹,虽说是姐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若叫人说出个“不好”字来,……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未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 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俩的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你今既说了这样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袭人连连答应着去了。

袭人和王夫人这一段对话,是全书的关键。袭人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她所痛恨而无可奈何的林黛玉。但她把林和薛宝钗相提并论:“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姐妹”,“到底是男女之分”,“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这些话,当然使王夫人想到:“宝玉和谁作怪了不成?”其实宝玉到此为止,只有和袭人试过“云雨情”,其余的人倒是干净的。偏偏是她,在王夫人面前装出老成持重的圣女模样,在思想上俘虏了王夫人,使这个愚蠢而刚愎的“夫人”完全变成了她的工具,她自己则成为王夫人派驻怡红院的侦察员,“耳报神”(用她自己的话),以后怡红院中丫头们和宝玉的一言一动,她完全掌握,所以能逐芳官,撵晴雯。凡是袭人看不顺眼的丫头都被“变个法儿”弄走。王夫人不但把宝玉交给了袭人,把整个恰红院都交给她了。因为在王夫人心目申,袭人是个最贤德的丫头,可以主持怡红院的道德风化。虽然她是最早教宝玉行警幻仙子所授之事!

     所以分析宝玉挨打这一回,还须联系到上下回的故事,不能仅仅看做荣国府中各种矛盾的焦点,还须看他们利用这一矛盾来施展纵横捭阖的手段,从中取利。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袭人对于贾环暗中保护,在王夫人面前坚决否认是他向贾政打“小报告”。另一方面,她旁敲侧击地暗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长久存在的感情,可能因年龄长大而超越常轨,她把“宝姑娘”也说在内,作为陪衬,使王夫人不觉得她是在专攻黛玉一人,倒像她论事论人,公平无偏;其实谁都看得出来,矛头只指向黛玉一人。王夫人成了袭人的俘虏,口口声声叫她“我的儿”,“难为你保全了我母子的名声”。袭人之所以有此机会向王夫人献计划策,正是因为有宝玉挨打、王夫人痛子这一良机。袭人直攻其心,便取得了很大成功。所以宝玉挨打这一回所涉及的故事,也不只是琪官隐居、金钏投井这两个故事,而实在上接三十二回宝玉误把袭人当黛玉诉说“心事”,使袭人“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可见袭人要“处治”宝玉,揆度已久,并非因他挨打而天缘凑巧。即使没有这一顿打,她也会相机向王夫人进言的。在后来宝玉的婚事上弃黛玉而取宝钗,以袭人的地位而论,她的意见肯定会影响王夫人,起决定作用的。宝钗早已看到这一点,所以她曲意纡尊,结交袭人——此是后话,只好另作专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与众女眷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

   王岭  http://ruiwen.com/news/13269.htm


【教学目的】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聚】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解说:学生如果在学此文前未接触过《红楼梦》,教师授课前可简要介绍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主题和人物形象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解说:分层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要标准设置合理,学生论说言之有据就可以了。)

 
贾琏
 
2.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问题二: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解说: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文本意识,要学会从书中筛选、感知一些重要信息,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问题三: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四: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解说:学生讨论时要指导他们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前面章节里表现贾政、宝玉思想观点的资料投影,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第81回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

  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解说: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依据情节发展,将多层面的“余波”内容加以概括,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四、课堂小结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五、布置作业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研习课文

  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解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趣,答案绝不可惟一。讨论中,学生有时略显幼稚,只要有文本意识,推想合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

  问题二: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解说:学生讨论,教师不要刻意限制学生太多。)

  三、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解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学生刚开始用幼稚的眼光鉴赏文学作品时,可授之一定的法,活学活用,越趋于自然越好。)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

  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美的语言往往是最朴素的、最个性化的语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写人物语言的大家,他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让我们通过本课共同领略作者精妙的语言艺术。

  二、研习课文

  将电视剧《红楼梦》剧本中有关“宝玉挨打”的片断资料印发给大家,试与原著比较,体味曹雪芹精妙的语言艺术。

  方案三

  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阅读,纵观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窥视贾府矛盾的展开与激化,了解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倾向,预示主要人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方案四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教学。

  1.先通读全文,整体了解课文情节和主要人物。

  2.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有关《红楼梦》特别是“宝玉挨打”的资料。3.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诸如情节、人物、语言等,甚至于更小的题目,让学生写一篇评论或制作相关课件。

  4.课上讨论评论或展示精彩课件。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浅析《宝玉挨打》中贾政的三次流泪


来源:http://www.5156edu.com/page/07-01-16/20336.html

     《宝玉挨打》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和第34回,.在《宝玉挨打》这篇课文中,贾政共有三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打宝玉之前。“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足见其内心之气,已使这位封建正统的正人君子难以自控。

  第二次流泪是在宝玉被打后。因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哭喊着苦劝、阻拦贾政。贾政听了王夫人一番话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想到自己已是天命之年只有一子,不觉悲从中来,阵阵心酸,如此家业交于何人?

  第三次流泪也是在宝玉被打后。王夫人叫着贾珠的名字并引起李纨的哭,“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想到贾珠历来“恭敬孝顺”、贤良,深得正统人士的认可与喜爱,当然是贾府继承人中最合适的人选。反观宝玉的“异端”之行,他“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贾政为什么要打贾宝玉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贾政“打”宝玉之前的一系列神态变化。初见时──“原本无气”,风平浪静;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惶悚,“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波澜微起;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来索人,找的又是戏子,而且王府的人很不客气,加之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又是那么微妙,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渐涌;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诬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贾政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作为封建家长的贾政,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贾府唯一的希望。贾宝玉从出生之日贾政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师爷捎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绝意于经济。对迷恋于仕宦的人,他大骂为“禄蠹”。《诉肺腑》一文中,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一方强求其追求功名利禄,一方是坚决不从,这为宝玉挨打埋下祸根。

  再分析一下接连不断的几件事:金钏儿投井,是淫辱母婢;雨村临门,是显其荒废学业;忠顺王府索人,是表赠私物,暗含“弑君杀父”;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嫡庶之争。此时此刻,多种利害冲突交织在一块儿,使贾政感到危机重重。作为贾府的主管,不论贾政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还是处于普普通通的父亲的位置上,宝玉也是难逃一劫了

  其实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却千方百计躲避;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要的是知己、是得乐且乐得过且过。宝玉的思想里充满着叛逆,维护正统的贾政是不能容忍的。贾政是封建正统而宝玉是封建异端。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教训宝玉,这“打”就成为必然了。

  贾政的三次流泪,有其社会因素,也有其个人因素。这流泪:有舐(shi 4)子之情,有恨铁不成钢,也有依靠流泪来发泄内心难以告人的无奈。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


“宝玉挨打”到底“打”出了什么?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一、打出了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宝玉挨打的具体起因有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葳葳蕤蕤,全无“慷慨挥洒谈吐”风度;与琪官蒋玉菡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环告发他逼死了金钏儿。其实,“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是其挨打的根本原因。贾政信奉封建道德,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他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希望能够在他手里继续维持“祖宗颜面”。而作为延续荣国府富贵荣华的命根子的宝玉恰恰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他要的是情场、知己、得乐且乐的情感信仰。相对贾政之封建正统,宝玉自然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宝玉挨打正是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激化的表现。

二、打出了封建家庭嫡庶之争的本质。

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与家庭权力的争夺,封建家庭嫡庶之间的矛盾冲突始终不可避免。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封建家庭的利益分配中自然会占下风。他和母亲赵姨娘不惜使用卑鄙手段,千方百计构陷宝玉。课文中写贾环造谣中伤,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嫡庶之争的极其险恶。针对贾环的诬陷中伤,争宠邀赏,善用心机的王夫人采取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她处心积虑地安插忠于封建道德的袭人监护宝玉,而把涉嫌将宝玉引上邪路的金钏、晴雯等人痛加责罚,驱除殆尽。她赶到宝玉挨打的现场,不是声色俱厉地指斥丈夫,而是放声大哭,从哭宝玉到哭起贾珠来。王夫人以贾珠早死说事,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方在封建家庭嫡庶之争中的高超表演。

三、打出了封建家族的权威。

贾政是封建主义的忠实信徒,在贾府中具有绝对权威。他总是板着“威严刚毅”的冷漠面孔,令人畏惧。他认为宝玉会见贾雨村时萎靡不振,谈吐不够挥洒,与忠顺府上的琪官交往甚密更是大伤风雅,与金钏的“丑事”有失他的脸面。所以他要痛打宝玉,几乎要送了宝玉的命。在贾政的封建家长淫威面前,宝玉表现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贾政的一声断喝“站住”,能让宝玉“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送忠顺王府长史官出去时丢下的一句“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让宝玉只得“在厅上干转”,不敢走掉,贾政将他打得半死,宝玉没有半点反抗与抱怨,甚至连大气不敢吭一声。可以说,封建家族的绝对权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打出了人物的真性情。

贾政的三次流泪充满了真诚与无奈:由“满面泪痕”到“泪如雨下”,再到“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伤心。贾政的痛打宝玉之举,实有舐子之情,有恨铁不成钢的绝望,有以流泪来发泄内心难言之痛的万般无奈。众人对宝玉挨打的关切流露了各自的真情。李纨想念贾珠,才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处事冷静;袭人强忍悲伤,悉心服侍。宝钗“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是光明正大之态,是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黛玉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语中。“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足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简短嘱咐,意味深长,既有沉痛、体贴、哀怨的复杂情愫,也有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宝玉挨打时不作哭号求告,挨打后更无悔改之意。他只觉得宝钗说话“亲切稠密”,神情“娇羞怯怯”,“不觉心中大畅”。他梦中惊醒,见到黛玉,全不顾下半截疼痛难忍,既担心黛玉中暑,又假言相慰,更向黛玉立誓。真是情痴本性,难以更改。可以说,宝玉挨打的情节“打”出了人物的真性情,是一次难得的感情交流。

〖本文刊于2005年5月6日《考试报》高一语文新课标版第41期,总第1013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贾母与众女眷赏雪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一中学  商利民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红楼梦》文学常识,识记基础字词。
2、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学会用比较的方法从深层透视人物复杂性格。
3、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本课涉及的人物较多,小说背景较复杂,作者在表现这些人和事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手段很丰富,表现得也非常充分。因此,本课教学强调小说情节设计的独特性及人物性格的刻画。
本课主要采用剥落法体会作品情节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场景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人物复杂性格,昭示人物关系与矛盾。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人物。
2、通读全文,识记基础字词。
3、  阅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推荐《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十讲蒋玉菡之谜),了解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熟悉本文情节、人物与前后的联系,整体把握情节。
4、写近五百字的有关《红楼梦》的某情节、人物的小评论。

二、课文导入

《红楼梦》: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家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老师谈大家心中的《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宝玉是一个似痴如狂的人,并集众宠于一身,他怎么挨打呢?且这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我们来看看故事究竟如何展开的?”

三、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的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主要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本文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逐层递进的情节设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写得非常出色。

四、情节波澜 层层铺垫
吴功正先生将《红楼梦》情节设计起伏跌宕的的特色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明确:全文分两部分,一是宝玉挨打的起因;二是因宝玉挨打,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

(一)“潜流暗滚”

问题1:宝玉挨打前的有什么神情变化?
(参考:宝玉见贾雨村是“思欲愁闷”;回来听到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是“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见到母亲是“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出门后是“茫然不知何往”“低头感叹”;与父亲“撞了个满怀”、“倒抽了一口气”、“垂手一旁站着”、“惶悚”; 忠顺府索人,起先隐藏事实,后被揭穿,“轰去魂魄”、“口瞪目呆”;宝玉听见父亲吩咐,知“多吉少凶”,找人报信又不能,“急的跺脚”,被逼出门去挨打。)
问题2:贾政打宝玉前有什么神情变化?
(参考:贾政责说宝玉见贾雨村精神不振时“原本无气”;但与之“撞个满怀”后看到他垂头丧气,“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贾环告状,如火上浇油,多次“喝令”,“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
问题3:对照宝玉与贾政的神情变化,归纳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
(参考:①宝玉陪贾雨村,“半天才出来”,“全无慷慨挥洒谈吐”,使贾政责怪之,这是宝玉挨打的导因。②宝玉因悲金钏儿之死,“不似往日”,又与贾政撞个满怀,他的惶悚让贾政“倒生了三分气”,这是宝玉挨打的导因。③忠顺王府索人,状告宝玉引逗琪官,使贾政认为宝玉“不读书”还“做出无法无天”的事情,气恼不堪,这是宝玉挨打的诱因;④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金钏儿含羞“赌气投井”,贾政发怒,这是宝玉挨打的直接发因。)
l        在分析过程中可形成以事件为中心的结构图
 宝玉
贾政
对宝玉表现不满
中心事件
忠顺府索人
  
走路撞怀相见
金钏自尽
  
精神不振
轰去魂魄
  
五内摧伤
知多凶少吉
听诬告发怒
又惊又气目瞪口呆
倒生了三分气
葳葳蕤蕤
  
雨村临门
喝令堵嘴打死
宝玉挨打


(二)“惊涛大作”与“余波涟漪”

问题1: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王夫人与贾母听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参考:宝玉受到痛打是高潮,而波及由近至远: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对于王夫人与贾母的表现可让学生找出例子加以简析,以表现宝玉挨打后的余波。)

问题2:宝玉被救后,众人有何表现?
(可各抒已见,且建议大家课后参看第四十三回)

(三)情节巧妙,必然中的偶然

问题1:你是否发现其中存在偶然事件?有什么作用?
(参考: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挨打事件推向高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事件纷杂,曹雪芹用了一种“经济”的写法,借一个事件,把众多的人卷进来,在同一场景中“逼现”每个人的性格,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相互烘托与对比,使人物立体而丰满,今天我们就对“宝玉挨打”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及一些关系作一一探讨。

二、浅层接触:学生感悟“宝玉”、“贾政”、“王夫人”的形象
(参考:宝玉――性情乖张,粉脂味重,喜欢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是贾府的中心人物。贾政――是贾府里的大家长。王夫人――是很疼爱儿子的母亲,等等,只要是基于学生的感悟都可。)

三、深层分析:在本文的具体场景中体味人物深层形象

(一)宝玉的人物形象

问题1:宝玉会见时贾雨村是怎样的情形?他与金钏儿、琪官又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与金钏儿是在王夫人房间与之打闹,听说金钏儿赌气自杀,他“心中早又五内摧伤”;他与身份低微的戏子琪官互换礼物,都说明毫无贵贱之分,他懒于和士大夫接谈,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却结成了倾心之交。)

问题2:宝玉为何总会受到父亲的责骂与挨打??你认为他应该挨打吗?

(参考:宝玉的厌恶读书,不与权贵结交,没有主仆贵贱之分,因而不符合贾政的封建正统思想,所以挨打。宝玉被责骂与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是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是僵化了的“理学”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性”的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因而他的顽劣,是对封建思想的叛道经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挨打是当然之事。)

(二)贾政的人物形象

问题1:贾府与忠顺府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见到长史官“心存疑惑”、“暗暗思忖”?听到宝玉与琪官之事,为何“气得目瞪口呆”?

参考:忠顺府是王府,贾府与之不来往,暗示他与之不属于一个政治集团,两者是相对立的。而此时他的内事务总官来访,却是来索要王府的“甚合心意”的戏子,这暗指以“戏子琪官”为导火索开展的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且宝玉卷入其中,戏子琪官又是如此地位低下之人,二人却互换礼物,更是让他感到政治斗争的压力与儿子不肖,因而忿怒。)

问题2:贾政有几次哭?为什么他会哭?

(参考: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有三次哭,先是王夫人相劝时“泪如雨下”, 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见到贾母后“跪下含泪”。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问题3、贾政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宝玉的打骂是否可以理解为爱子心切又对母亲孝顺?

(参考: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他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打子孝母,都是因为他恪守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坚定性。)

(三)王夫人的人物形象

问题1:贾珠是谁?宝玉与他有怎样的关系?王夫人为什么多次提到他?

(参考:他是宝玉的哥哥,乖巧伶俐,可惜早逝,王夫人提到贾珠,是用他作挡箭牌,唤起贾政心里的内疚感与温情。可鼓励学生在小说中找寻关于贾珠的事件。)

问题2、王夫子的哭是她保护宝玉的法宝,在贾政面前是否生效?她护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王夫人的用眼泪保护宝玉,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保护宝玉实际上也是保证王夫人在嫡庶之争上取得胜利的关键,同时也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四)贾母的人物形象

问题1:贾母听闻宝玉挨打有何反映?

(参考:贾母“喘吁吁”跑来,“冷笑”、“不觉滚下泪来”、“抱着哭个不了”。)

问题2:贾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如何逼贾政就范的?

(参考: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 是这一家庭拥有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她利用贾政的封建社会思想所谓“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观念逼他就范,如她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就范:“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但贾母仍步步紧逼,以“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相逼他就范,直至贾政“苦苦叩求认罪”。这都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

三、人物关系昭示小说主题

问题1:通过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反映了哪方面的冲突?

参考:宝玉父子冲突是一种共振现象,包括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人格冲突、权力冲突、父子冲突、正庶冲突等多种。此题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形象中归纳总结)


四、探究三位长辈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

问题1:通过宝玉挨打,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结合自己谈谈现在的生活讨论其父母的教育态出发点与方式。

(参考:1、三人之比较:①三人的教育出发点是相同的: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②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想法)生活太远了。

2、贾政与王夫人相比。二人都认为宝玉该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正室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3、王夫人与贾母相比。二人都过于骄宠,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但是王夫人认为应有适当的管教。而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促使宝玉能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提示:学生对于作品人物形象讨论可拓宽至小说全书中找寻依据,且可以引导其联系到清朝历史背景、学生自身的生活等展开,“以点带面”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即可。)
总结:本小说节选的艺术特点。

五、作业 

1、读第三十四回,看看宝钗与黛玉探望宝玉时的心理和行为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由此试析二者人物形象。
2、选取《红楼梦》中的某一情节,试作一则分析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和薛宝钗



《宝玉挨打》教案

湛江二中 刘大国

教学目标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了解\'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
3.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把握课文的矛盾冲突,具体分析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明确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6.鉴赏本文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激烈众多,人物表现各不相同.语言精妙无比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 引导学生导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的\'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学习

写作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提问1: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讨论,明确:
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提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提问2: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讨论,明确:
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提问3: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人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讨论,明确:
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提问4:宝玉挨打的前奏,作者采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体会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

讨论,明确: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问5: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
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和具体环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已,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附注补充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表现证据:

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个\'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你可好生用心学习,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第81回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提问6: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讨论,明确:
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3.总结扩展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4.布置作业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2.体会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学习本文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一个个出来——表态,通过不同人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而丰满.\'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学习

提问1: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8节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讨论,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待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庭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
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
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提问2:(补充宝玉挨打后《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部分材料)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补充材料:

材料1: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夹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 \'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人可亲可敬.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
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 \'袭人便焙茗的话悄悄说了.宝玉原来还不知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得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你虽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不知我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吗 当日为个秦种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加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过宝兄弟这样细心的人,何曾见过我哥哥那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半是堂皇正大,半是体贴自己的私心,更觉比先心动神移.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道:\'明日再来看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这有什么的 只劝他好生养着,别胡思乱想就好了.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只管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去了.

材料2:

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只见蒋玉函走进来了,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 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 我虽然捱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里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又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了 \'黛玉急得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们拿咱们取笑儿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了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刚出了后院,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 想什么吃 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讨论,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
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
语言:\'心疼\'.
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
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
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
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
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提问3: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一个个出来——表态,通过不同人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而丰满.\'.\'宝玉挨打\'这一回也卷入了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试找出几组主要的人际关系,并分析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背后所包含的社会内涵.

讨论,明确:

①贾宝玉与贾环所代表的嫡庶之争.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占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贾环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大家庭嫡庶之争极端险恶的一面.

②贾政与母亲,王夫人之间的矛盾.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觉悟,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王夫人与丈夫的矛盾,是贾往往听信赵姨娘的谗言而不利于嫡党.所以,她劝阻丈夫主要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庶之争在嫡方的表现.

宝玉分别与宝钗,黛玉之间的情感差异.宝钗来探望宝玉的伤势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关切的心思.当袭人怪罪薛蟋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可以见出她化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从容的高明手段.

黛玉则不同,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写\'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所以说,黛玉的关切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半是表面文章.黛玉感觉宝玉不该挨打,宝钗则以为事出有因,两人的思想也是不相同的.


三,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比如宝玉挨打,因为贾环向贾政编造\'金钏之事\',宝玉与贾环的同父异母矛盾.王夫人因金钏与宝玉午间对话有\'挑逗\'之语而赶走金钏,致使金钏投井而死,王夫人与金钏的矛盾.忠顺府来人向宝玉索要蒋玉菡,原来是薛蟠从中挑拨,宝玉与薛蟠的矛盾,当然贾政与宝玉互不相容的父子矛盾是核心矛盾.人物关系就是交织在这纷繁的矛盾中,从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性格.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可以使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

《宝玉挨打》公开课教案
      共15张.课件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突显在矛盾冲突中出场的各色人物形象,图文并茂,互动性强
    (配有约4730字的教案)
     执政者: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   
    韦文芹    2006-3-8
    学习目标:
    1、注意体会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写法,分析在矛盾冲突中出场的各色人物形象。
    2、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把握主旨。
    学习方法:
    1、学生角色配音,观看视频剪辑《宝玉挨打》,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把握主旨,探究挨打原因。
    2、体会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写法,分析在矛盾冲突中出场的各色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有一部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有一部作品,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有一部作品,鲁迅说它是“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有一部作品,倾作者十年心血,精心披阅而成。这部作品就是清代曹雪芹的不朽名著《红楼梦》。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精彩片断——《宝玉挨打》。请打开课本。
   
点击课件,展示课题图片.
    1、《宝玉挨打》节选自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那么,什么叫章回小说呢?   指名答。
    明确:章回小说就是把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曹雪芹、高鹗著)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chītà)”,“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二、解题,同时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
     (1)师:这里的“手足”指谁?“小动唇舌”指何事?请结合课文解释一下这一句话.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宝玉挨打》

一、 作者介绍:
详见课前注释

补充内容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天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死后,留下的只是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他的手稿也无人整理,几个好友草草地殡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在续作中有些篇章和片段写得也还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袭人改嫁等,但就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距离。有些人物性格走样了,特别是宝玉中举和出家成佛被封文妙真人,以及府复兴等描写,显然背离了原作精神。

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出现干所谓的“乾隆盛世”这时期,表面看来,太平无事,但骨子里的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曹雪芹敏锐地感到时代风雨的来临,在自己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这部不朽的巨著,全面百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红》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其巨大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务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只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爱情的悲剧写得象《红》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象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原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三、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及根本原因

贾政对宝玉平时不在仕途经济上用心早已不满,与优伶交往以致王政派人查询,以及贾环出于嫡庶间矛盾而挑拔是非,成为宝玉挨打的导火线。

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其父贾政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宝玉是不以仕途经济为念,反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贾政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可谓水火难容。

四、宝玉的性格特征

他虽是贵族子弟,却又是贵族中的叛塑者,从他的行为可见其叛塑性格。生长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家庭就给他安排下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终于背弃了这条道路。宝玉由于贾母从小骄纵,一直在“内帏混”因此他没有象贾珍贾链那样沾染那么多恶习,正规的封建教育他也接受不多。宝玉对贵族家庭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摩烂的现象感到厌恶,而对周围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却抱有同情。他住的大观园又恰是一个封建礼法统治比较松驰的地方,在一群被压迫的女孩子的影响下,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贾宝玉性格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浊物而已”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怪诞,但在那个时代确是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观念的在胆挑战。

宝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厌弃上,他恨一在这候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蔡毒了。贾政要他刻苦故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他偏偏看不起斗举仕宦。认为这只是“须胥浊物”“国贼禄蠢”之流用以洁名钓誉的手段。他懒于和士大夫接谈,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却结成了倾心之交。对贵族家庭中的种种热闹繁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姐姐元春封为贵妃,“宁荣西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他和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主在这个封建贵族家庭里,被家长们看作“不肖子孙”“混世魔王”只有和他自幼相入,从来不向他“讲那些混帐话”的林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已。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爱情。这种爱情和历来作品中所描绘的“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有本质的区别。向来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才子佳人,在受到封建势的压迫时,从他们本身的幸福出发,有时虽出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统治阶级有其根本一致之处,最后往往以夫荣妻贵的团圆结束。而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基础上,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在小说三十三回中,代表封建势力的贾政想置宝玉于死地“以绝将来之患”宝玉挨打之后,非但没屈服,反而使他的叛逆性格更为坚定,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也发展到一个“心灵默契”的新阶段,但宝黛之间的爱情毕竟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剧。这不仅是爱情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在节选的课文中其叛逆表现有三一是与贾政两村会面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因为他对仕途经济的反感;二是为任不金钏儿投井而死“五内摧伤”说明他不分高低贵贱,尤其对被压迫女子的悲惨命运具有成贵的同情心;三是与伶人蒋玉函往来,并成为至交,互赠信物,具有蔑视礼教,平等待人,尊重个性的精神。

尤为可贵的是:宝玉挨打后并无悔改之意,反而在叛逆路上走得更远。被打后,当姐妹们来探望时,他所想的仍然是“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他的知已林黛玉出于对他的爱护而作“你可都改了罢”之劝时,他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五、贾政的性格特征及其政治本质

创一个坚定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却又庸俗迂腐,出于对叛逆思想的恐惧,甚至不顾亲情而极其残忍地欲罢宝玉于死地。他逼迫贾宝玉走读书求功名的仕途经济之路,对宝玉的偏离或背道而驰,由训斥以致棒打,对宝玉的与丫环“厮混”同“戏子”来往,均非常恼头,说明他恪守封建等级制度,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坚定性。

贾政在母亲面前是十足的孝子,迂腐之中也可见了出对封建礼教的信从,可一旦意识到宝玉的叛逆道路将发展到“弑父弑君”为杜绝封建家族的后患维护封建制度的根本利益,竟置贾母爱孙之情,王夫人养儿防老之念于不顾,欲将宝玉打死,这作为封建卫道士政治本质的充分暴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2:58 , Processed in 0.1712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