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 2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分类细观:趋同明显
(一)学术文化类
畅销书前100名分类(根据开卷公司数据,下同)
二级分类 品种占有率(%) 码洋占有率(%) 平均定价
历史 34 47.52 26.0
哲学 37 34.33 21.7
文化与传播 8 6.76 25.6
宗教 6 4.28 28.7
社会与社会学 3 2.2 23.7
军事理论与文化 7 1.92 15.4
心理学 2 1.73 28.5
地理 3 1.23 19.8
由上表可以发现,学术文化类图书仍以历史、哲学为主,而历史、哲学中,又以“百家讲坛”系列、“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各种版本的传统典籍为主。同保健类的“国医”相呼应,不少出版社在人文类大打“国学”牌。如在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和北京出版社的“家庭书架·传世经典读库”之外,名头不响的三秦出版社也凭借“中华国学百部”快速崛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图说天下”除了涉足人文地理外,最近又推出了“国学书院系列”(含《论语》、《史记》等)。看来国学是一块大蛋糕,人人都可以吃上一口。这是老祖宗给出版界留下的免税遗产。在吃法上不一而足,有的专吃原滋原味的奶油蛋糕,有的则借助“ 评注”、“正解”、“图说”、“今译”配上水果、巧克力等,由于光用奶油做的味道单一且不好消化,大多数人们还是喜欢吃后一类的,或者干脆脱离原味的“白话本”、“普及本”、“故事集”。
宗教类畅销书则以南怀瑾的著作为主,如《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南怀瑾讲述——人生的起点和终站》,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该社还出版了《南怀瑾讲述——庄子喃哗》、《南怀瑾讲演录》,卖得都挺好。在人们心目中,南怀瑾已经成了当代国学宗师甚至偶像式人物,以至于其他社出版的《南怀瑾选集——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听南怀瑾讲述99个人生道理》、《听南怀瑾讲人生智慧全集》、《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实践篇)》,也都卖得不错。
军事理论与文化类,主要是各个版本的《孙子兵法》。哪些人是购买主体呢?恐怕是商战人士吧。《孙子兵法》让中国的商业场深不可测,也让中国人城府很深。
在历史、政治读物中,有些书虽然不是很畅销但也有不少人气,如人民日报评论部原资深编辑马立诚先生评点中国朝代兴替的《历史的拐点》、作家张宏杰的《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中共党史专家罗平汉的《文革前夜的中国》、张小劲的《大国复兴之路》、吴建民的《外交案例》、郑羽的《普京时代(2000—— 2008)》,文化读物的代表有《新周刊》辑录的《2007语录》、《嘴上风暴——十年语录精选》,俞子林先生的《书的记忆》、《百年书业》。
总体观来,学术文化类畅销书还是以中国土特产为主,这是一个“国学昌盛”的年代。沉思的人们最终还是回归国学中寻找立身安命的居所。这导致人文出版领域引进版势单力薄,能在2008年打响的也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作家出版社的《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著)。当然,其中最畅销的还是《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学术文化类图书引进版的亮点不多,与经管类、生活类图书引进版的遍地开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虽然中国已打开国门学习西方一百多年,但这种学习仍主要停留在“ 器”即追求实用的层面上,而没有充分上升到“道”的层面,对异邦的人文精神世界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认同。精神的互通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二)生活类
畅销书前100名分类
二级分类 品种占有率(%) 码洋占有率(%) 平均定价
保健 48 68.55 28.1
饮食 22 16.22 25.0
旅游 9 5.43 26.5
生活百科 8 4.93 16.9
美容 5 2.76 31.2
体育 8 2.08 18.8
由上表可见,生活类畅销书以保健类为主。饮食类居第二位,以《新编家常菜谱》(青岛出版社)、《现代人家常菜精选1288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现代人家常菜精选1288例》(吉林科技社),最好卖的都是讲家常菜的。呵呵,很具平民化色彩,看来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注重个人关怀,“民以食为天”啊。之所以饮食类图书屈居保健类之后,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不再是首要任务,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健康上来。
旅游类呢,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虽然中国的旅游市场已开发得差不多了,局部都已经开发殆尽了,但中国人的闲钱并不很多,更不用说2008年遇到了金融危机。因此,奥运之年也没能让中国的旅游市场明显升温。从图书表现上来看,生活类畅销书前100名中,旅游类占9种,与2007年基本持平。其中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图说天下》“100系列”为龙头,该丛书自名为“国家地理系列”,让人还以为它与大名鼎鼎的《国家地理》有什么联系呢。此外,陕西师大社的《中国自助游》、中国旅游出版社的《中国自助游》也卖得挺好,看来“自助”是旅游者最喜欢的词汇,就像老百姓喜欢“求医不如求己”的理念一样。值“ 百年奥运”,华艺出版社推出了《这里是北京》数辑,颇受青睐。自2006年设立旅游馆、进军旅游图书的广西师大社,由其北京贝贝特公司策划的《北京玩全攻略(随书奉送1张特制超大幅北京旅行交通示意图)》、《北京休闲地图》、《北京美食地图》借奥运东风也都卖得不错,其“中国自助游系列”、与欧洲最负盛名的旅游书出版公司——法国米其林合作的“米其林带你走天下”丛书在我国旅游图书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三)教育类
畅销书前100名分类
二级分类 品种占有率(%) 码洋占有率(%) 平均定价
家庭教育 49 57.31 27.1
其他(学习方法等) 27 22.72 24.2
教育理论/事业 22 18.89 21.7
幼儿教育 2 1.06 28.0
家庭教育图书仍是教育类中最好卖的,一是因为购买者主要是人群庞大的家长,二是因为城市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大都望子成龙、倍加呵护。教育类图书的销售三甲中,《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哈佛家训——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都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针对教师群体的教育理论类,除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外,其他的销量不大。这大概与新课标改革热潮渐退有关。其实通过与2007 年的零售数字对比可以发现,整个教育门类的图书销量都在减少,这可能缘于2008年没有新的力作带动,国内教育领域缺乏新的热点。
教育类 2008年最受欢迎的是《另类教育者的造才之路——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由人大附中教师王金战讲述“他带的一个班,10位学生进入剑桥、牛津、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37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这种“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据说是一本“全国教师、家长和孩子都应阅读的好书”。该书的独特之处是提倡“高分高能”,通过人大附中坚持全面的素质教育却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的典型范例,证明了“另类教育”的价值。这种观点无疑有可取之处,但仍然没有跳出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模式。
总体来看,当前家庭教育类图书,主题一般还停留在怎样让孩子懂事听话、自信自立、考上名牌大学,或者促进亲子沟通、化解代沟等,显得比较功利,而帮助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等人生重要方面的书籍并不太多。这是让人忧虑的,因为从教育图书出版和销售的情况就能看到当代青少年的现状和民族未来的影子。
(四)艺术类
畅销书前100名分类
二级分类 品种占有率(%) 码洋占有率(%) 平均定价
美术(含书法) 59 31.66 12.2
音乐 25 22.24 16.6
设计 6 8.64 32.4
摄影 3 6.64 48.9
收藏 3 24.6 31.0
影视 2 1.81 32.0
舞蹈 1 0.23 13.9
戏剧曲艺 1 4.15 30.0
美术书之所以占据了艺术类的绝大多数席位,是因为字帖的功劳。本以为随着电脑的普及,购买书法图书者的数量会锐减,但实际上这一图书市场并没有衰退,尤其是针对公务员和学生的品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凭借老王牌《田英章楷书/行书7000常用字》、《怎样由楷书向行楷过渡》,新品牌《公务员汉字书写 5500字》、“把书法老师请回家”系列,已成为书法艺术类图书的“带头大哥”,平均每种月销量在7000册左右。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凭借《常用5500字钢笔楷书/行楷/行书字帖》、《毛泽东诗词精选钢笔字帖》、《46天钢笔规范字每天一练》位居第二。重庆出版社的《庞中华钢笔字帖》、《笔画与偏旁描红字帖——庞中华硬笔楷书系列之一》仍然卖得不错,但庞中华这一品牌优势在逐渐淡化,田英章的名号越来越响。
音乐类,好卖的主要是钢琴教程,以人民音乐和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主打阵地,主打产品是《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享誉世界、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金曲的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4月份在广西师大社出版了他的人生自述《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受到众多琴童家庭的喜爱。
摄影类,受到欢迎的是与数码相关的东西。戏曲类,于丹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给昆曲注射了一针兴奋剂。
(五)科普类
科普类2008年没有多少新书,更没有什么重要的畅销书。强撑台面的还是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以及法布尔的《昆虫记》。不知人们怎么突然对昆虫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形形色色的《昆虫记》爬满了科普类的销售排行榜。此外的科普图书,多以某某“之谜”作为标志,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图说天下”系列中的《地球之谜》、《世界未解之谜》,北京出版社的《人类未解之谜》,等等。
在题材上,还有充分的拓宽可能。科普读物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大而玄的“世界XX之谜”上,而应该更具有科学性、普及性、原创性,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具有更紧密的关联,更多地关注生物的演变和绝灭、航天技术的突破和前景、生态环境的内在平衡机制,等等。例如,北京奥运演出和竞赛中就有大量的科技创新,围绕这个题材就可以出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读物。央视的《探索·发现》也完全可以做出一系列畅销书。
在作者层次上,应当保证具有较高的水准,多吸收一些教授、研究员等,发动中科院院士多参与科普读物的出版。不能像其他图书那样随便找个草台班子,几天时间就攒出一册“书”。那样只会导致伪科学的四处流行。
(六)心理自助类(励志类)
此类图书就如经管类一样,大多都是洋作者,洋气嘛,至于其中到底有多少真是洋人写的就另说了。爆炒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据宣传“全球销售1.4亿册”,晕。国产货中,人民社的《开放你的人生》、潘石屹的《我用一生去寻找》是2008年的新亮点。
励志类中最炙手可热的莫过于“畅销韩国的美少女宝典”——《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了。2007年6月南海出版公司引进出版此书大赚后,11月又推出《20几岁,可以改变女人的一生》,同样热销。12月,火速跟进的漓江出版社也出版了《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和“砍柴人”砍出的《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2008年3月又出版了《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2》,让人想起宋丹丹的《月子2》;2008年8月,南海出版公司也推出了《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漓江、南海之间的模仿与反模仿功力不相伯仲。这不止是一场龙虎斗,后来更发展为团体混战。今年以来,中国纺织出版社推出了《二十几岁决定人的一生(最新珍藏经典读本)》,朝华出版社则出了《30上下,决定男人的一生》、《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跟风能力让人叹为观止。类似的一大批书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到底多少岁决定孩子、女人或者男人的一生?同一家出版社就有不同的回答。读者蒙了,需要好好沉思了。
地震大灾过后,全国人民对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关注,使心理学类书籍有所升温。《图解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等步入佳境。相信,心理学图书正方兴未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