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伯江
来源: http://www.cass.net.cn
-----------------------------------------------------------------------------------------------------
2001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与国际语言研究的主流兴趣点相吻合。国际上语法研究中形式语法学派是主流,几十年来理论模式几经变化,日渐成熟;与此同时,认知-功能学派的语法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理论和方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国内的语法研究在接受形式语法方法方面经历了一个并不顺畅的历程,而功能语法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发展则比较快。可喜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在汉语研究中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形成了齐头并进的局面。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汉语学习》3期)一文,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语言学在研究范式上的两次转变,从事实描写与理论解释、解释语言现象的形式主义取向与功能主义取向、语言研究的理论追求与应用目标等方面,展示了当代语言学的不同流派在语言研究的理论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上的差别,进而从宏观上展望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句法研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对语言共性的揭示。语言类型学家所归纳出的“主-宾-动”、“主-动-宾”、“动-主-宾”等语序类型,其间有没有共同的结构上的原因?这是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李亚非《多变的语序、统一的词组结构》(《中国语文》1期)一文,面对汉语、德语、英语、日语等不同核心词位置类型的语言,采用相对的词组定义,结合动词移动的理论,试图证明核心后置是一切语言的基本结构,从而不再孤立地看待词序问题,而是循着每种语言各异的词法形态而理解多变的语序的。马道山《从特殊疑问句的生成语法研究看自然语言的类型》(《现代中国语研究》3期)则关注于另一个句法学界广为关心的问题——特殊疑问句的生成问题,作者针对以往学者提出的“在没有疑问词移位的语言中移动疑问词”论断,提出汉语特殊疑问句中标句词的中心语特征具有很弱的疑问特征,因此疑问词并不需要移位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依指示语的不同把自然语言划分为四类。
形式句法除一些长期热点话题的深入讨论外,近年来也逐渐拓展出一些新的领域,对语用成分的形式化考察就是很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焦点”、“话题”这样的概念原来只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功能语法学者较多使用的概念,但它们在句法层面上的作用却无法回避,因此,从句法特征上研究焦点与话题成了形式学派学者的一个新的兴趣点。徐烈炯《焦点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现代中国语研究》3期)一文运用当代语言学中关于焦点的理论考察汉语的焦点问题,首先理清了信息焦点、对比焦点、语义焦点和话题焦点等基本概念以及句法验证方式,进而讨论了重音、语序和焦点标记等有形的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论述了焦点算子关联以及其浮动现象。通过这种种形式角度的考察,令人信服地说明:焦点的表达本质上是在句法允许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而作的语言信息包装。焦点敏感算子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以往语法研究中未能准确定性的一些成分,尤其是某些语气副词。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3期)从概念辨析和语料考察两个方面论证了副词“可”作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的身份,给副词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句法观念结合汉语事实必然引出更深入的思考。冯胜利的韵律句法和韵律词法理论就是使汉语事实在普遍语法框架中得以合理解释的尝试。通过多年的探索,冯胜利确信韵律必须视为语言中相互作用的诸多层面里的一个独立的层面;汉语复合词的形式标记就是音步,就是由音步决定的韵律词。在《韵律词与科学理论的构建》(《世界汉语教学》1期)一文中,他从总体上论述了“右向构词、左向造语”的规律;在《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中国语文》1期)一文中,通过四种“动补”形式的分析论证了汉语复合词直接受制于韵律的事实;在《论汉语“词”的多维性》(《当代语言学》3期)一文中,则辨析了韵律词、句法词和词汇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提倡从多维的角度观察汉语词语现象。
此外,具有明确句法理论意识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还有: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一书运用原则和参数的思想探讨汉语的被动式、双宾语式、主语、话题、焦点、疑问范畴等现象;沈阳、何元建、顾阳合著的《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一书分别运用生成语法的结构理论、移位理论、论元理论和指称理论,详细讨论了汉语语法中二十几个专题。这两部专著的出版显示了形式句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值得注意的同类文章还有: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中国语文》2期)、曹逢甫、林丽卿《横看成岭侧成峰——以汉语难字结构为例谈句法与构词之间的关系》(《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李大勤《“关系化”对“话题化”的影响》(《当代语言学》2期)、司富珍《汉语“都”字句里的多重特征核查》(《现代中国语研究》3期)。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是汉语语法学界的薄弱点,也是亟需加强的一种理论意识。刘丹青的《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5期)一文采用跨语言跨方言比较的类型学方法考察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几种句式的句法性质和各自的标记性程度,分析了几种句式各自的话语特点和认知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探讨了制约双及物诸句式的若干普遍性原则,排出了不同原则互动时的优先序列。刘丹青《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一文则从宏观上讨论了汉语小句基本结构中话题、主语、宾语和动词之间的语序问题。文章结合汉语的历史变化、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以及共时语法化等因素,分别讨论了普通话、吴语、闽语、粤语等方言的语序类型特点,为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类型学的视点对汉语中普通的语法事实有深化认识的作用,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4期)通过跨语言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宾语形式标记的分布共性、宾语标记在不足使用和过度使用上的共同倾向,从功能角度作出了解释。
认知语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中国语文》6期)一文集中讨论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说明其中的“还”具有“主观”和“元语”的性质,说话人用它表明自己对一个已知命题的态度,即认为这个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同时增补一个信息量充足的命题。文章的目的是要提示一个重要的句法-语义事实:元语和非元语用法、主观和客观表达的区别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当代语言学》4期)用认知语言学的“显著性原则”解释汉语名词前数量词的隐现规律;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6期)用句法临摹性原理解释“把/被”句中结构对称与不对称所反映的直接使因与间接使因、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规律;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期)也是认知原则解释语法现象的成功例证,文章用凸显程度的不同解释了两种补语在表达上的差异,进而说明了两种补语的语义差异:规约性结果与偶发性结果。
功能语法方法仍然显示了在汉语中的广泛适用性。陶红印《“出现”类动词与动态语义学》(《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一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如果我们相信绝对同义词并不存在的话,那么,什么才是辨识同义词的最佳办法?文章例示了利用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定量考察词语组合格式意义的方法,通过三个“出现”类动词的实际考察,说明了功能语言学“动态语义学”的观点。杉村博文《“我妹妹”和“我的妹妹”的位置》(《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不满足于前人简单地用句法象似原则解释两个词组里“的”字的隐现规律,而是从篇章环境的依赖性角度证实了不带“的”的格式的篇章依赖性以及“的”字的语义关系凸显作用。张谊生《“N”+“们”的选择限制与“N们”的表义功用》(《中国语文》3期)一文从音节、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揭示了名词+“们”的种种选择限制,探讨了“们”附在通用与专用、指人与指物等不同的名词之后所具有的各种表义功用,以证明汉语“们”不是复数语法标志,更多起的是语用作用。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1)尽管是多年相关探讨的总结,却恰恰吻合了当代功能语言学重视语频效应的观念。
现代语言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便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语义在形式上的映现如何得到推导和证明的问题。汉语语法学者多年来在这方面孜孜以求,许多传统难题获得了新的解决途径。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中国语文》5期)针对述结式配价跟其构成成分的配价之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事实,分析了造成不对应现象的原因,着重讨论了述结式论元整合的三种类型:并价、消价、共价,通过引入述结式表示的使动关系的层级和述结式的论元指称等概念,建立述结式的论元准入规则,以概括述结式怎样对其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原有的论元作出选择。郭锐《汉语词类划分的论证》(《中国语文》6期)深入反思了汉语词类划分中的意义原则和分布原则这两项原则的实质,指出分布是意义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分布同意义的对应关系来推断词性,而分布同词性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语法功能间的相容性及相关规则来确定,从而找到各类词的划分标准,使词类划分成为可论证的。文章最具说服力之处是计算了汉语主要语法功能的相容度,论证了分布标准的合理性。此外,如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世界汉语教学》2期)、谭景春《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中国语文》4期)、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结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3期)等文章,或从普遍语言学概念出发,或从汉语规则的实际应用出发,探索了表面事实背后的语法规律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2001年这些成果所反映出的趋势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初期若干年内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发展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