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7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8 21:44
其实我不太欣赏把语言问题政治化,
这包括大一统政治也包括狭义的地域政治。
所以,强制推普和方言独霸在我认为都不是良策。
国语(无论是不是普通话)和方言都有着不可争议的实用价值。
在今天的文化大市场里有实用价值的思想或技能不用推广也会被人主动接受。
反之,制定规范如背离实用则一无用途也不会被认可。
我可以理解当年强制推普的道理,因为早年普通话不普及,不封杀方言实在要许多年才能够达到初步形成国语的目的。这是为大一统政治目的服务的,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是大家接受的。不过今天普通话已经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普通话作为国语也基本上不能改变,所以去除了政治价值每个人还是会自愿去争取学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尽一个教育义务就足够了。学校里教师应该说普通话,应该敦促学生学习普通话,应该核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至于学生在课外说不说其实是无所谓的。所以方言应该解禁。
同样地,“保留”方言不该搞得过头。语言是发展的,没有必要去确保方言的纯净,去还原普通话前的语音,去制定标准读音,统化方言区等。不是说这些完全没有学术意义,但不用强制手段恐怕不见效。我觉得已经有国语作为共通语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形成附加的区域标准语言。做那种事也是把语言政治化。目前在大陆有多少人支持地域政治呢?是不是激进了点?况且地域政治的延伸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清楚。台湾是一个例子。按照我个人的价值我不会支持的。
最后,方言作为许多人的第一语言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有权利说自己的语言。作为上海人我当然会学好上海话--这也是个人价值。但今天是开放社会,一个国家里人群流通,打破了传统方言区的局限。对越来越多的人而言方言恐怕根本不是第一语言。在讨论中外地人和异方言父母的子女常被忽略。对那些人来说普通话可能是第一语言,或至少本地方言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吴语或上海方言只要不被封杀自然会被保留下来的。上海话还是大有市场的。是的,它在改变。有的说不“像”吴语了。我看这个发展不单是推广普通话的问题,也是上海市近年来人口大变动的必然结果。在大都市的语言大环境里(即公共场合)方言只会越来越向国语发展。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中性的。绝对不能说上海人上海话说不来了,上海话灭绝了。根本没有。这正是上海话的再发展。思维要与时俱进!江北人讲的官腔上海话也是上海话,因为它并非普通话。保留传统也要符合社会事实,对吧?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9 15:12 最后编辑 ]
--------------------------------------------------------------------------------
作者:sam 日期:2004-5-9 13:26
上海青少年的上海话能力不断减弱,是教育环境语言单一化造成的,不是自然变化。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9 14:26
我猜你说的“语言能力...减弱”是指词汇量减少。
学习语言需要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学校。
很多新上海人家里可能不是说吴语的,这又怎么办呢?
至于学校,你提倡开一些双语学校吗?(不是就开一门吴语文学课之类,是整套的双语教育)
我不觉得很现实。
我看最现实的还是吴语广播节目多一点。但这也改不了大局。上海话会继续存在,但它的用途会有局限。这个开放所导致的大局也只能说是“自然”。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9 15:08 最后编辑 ]
--------------------------------------------------------------------------------
作者:sam 日期:2004-5-10 11:19
不仅是词汇,各方面都有。
青少年的家庭语言交流在减弱,社会交流在加强,不管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20年前江北人聚居区的孩子满口江淮话,现在已难得听到了。
学校不必是双语,只要放松一下语言环境就可以,例如不再规定校园里不准说上海话等等。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1 00:47
质疑 “普通话——校园语言”
尽管联合国有精神,保护语言多样性,方言也有进入课堂的权利;但是县官不如现管。“满大人”只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祖宗规矩;谁敢说汉语方言,掌嘴四百、打掉门牙。人权不人权、我们还是初级阶段。反正现在,在江南地区,吴方言(江南汉语)还是没有权利进入课堂。
可是普通话毕竟是种有缺陷的语言,学校里大搞普通话的“一言堂”,问题是难免的。
首先,谈语文课。谎话重复千遍就是“事实”,所以非常有超前意识的江南才子们,自南宋就开始使用“满大人语北京音”写下了四大名著,三言两拍等历代名著。但是,维护谎言也不是容易的。现在教材中,古典小说的成分很少,即使有,也大量删改;还不是为避免吴方言词汇进入课堂。虽说“金元辽语”已经被包装成了:高于诸汉语方言的“标准汉语”;但高度“金元虏化”、没有入声的普通话还是没法讲解古典诗词格律。这本来是诸南方汉语(江南汉语、岭南汉语等)的分内事。现在,既是一言堂,为了普通话的权威,还是出卖一下古典诗词的命运和学生素质吧。
外语课麻烦也不少。普通话音素少且不全,无分清浊、舒促、尖团,与外语对应发音少;有些英语的音素在个别方言中存在,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为了“一言堂”,宁愿让许多英语、德语、日语的教材把外语的浊音b当成普通话的b,误我子弟,也不让人知道普通话拼音的b/p/,d/t/,g/k/是不送气清音,而非浊音(汉语拼音p/p‘/,t/t‘/,k/k‘/是送气清音);江浙话的“勃/b/、特/d/、搿/g/”才是浊音。
此外,数理化课也有问题。当初,上海某校引进一位北方籍的数学老师,此人教学确实有水平,只是但凡说到一些外来术语(sin之类),常引得满堂笑。原来,说普通话的发音状态和英语等大异,造成咬音走样性很大。数理化牵涉到许多外来词。话说过来,英语和法语读希腊字母发音也是不同的,这本来不是普通话的不是。但是,全国上下总该有个大概规范吧。可惜的是,我们的所谓“语委”,除了盯牢汉语方言以外,啥也不会为普通话做的。
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音乐课也有意外。原来上海人和北京人唱音乐唱名也是不同的。上海人唱来和西方各国大致一样,“1淘、2来、3眯、4fa、5稍、6拉、7西(尖音/si/)”。北京人唱来就相当另类“1多、2(rui1)、3眯、4发fa、5梭、6拉、7西(团音xi)”。因为不分尖团,读准7/si/有难度,1的浊辅音/d/,北方人用汉语拼音的d/t/代替,另外牵涉到的单元音 /倒c/、/e/在北京口音中常被带为/uo/、/ei/。借推普一言堂之风,另类唱法占上风,这样对外交流势必有麻烦。
此外,中国的地方戏曲的保护、文化传统的弘扬,也需要从娃娃抓起,这样也离不开学校做工作。
总而言之,假推普之名在学校里大搞“一言堂”的做法,值得商榷。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0 19:02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1 01:17
zeugma 于 2004-5-9 08:26 写道:至于学校,你提倡开一些双语学校吗?(不是就开一门吴语文学课之类,是整套的双语教育)
我不觉得很现实。
我看最现实的还是吴语广播节目多一点。但这也改不了大局。上海话会继续存在,但它的用途会有局限。这个开放所导致的大局也只能说是“自然”。?......
又是一个井底之蛙,建议君了解一下,西班牙经济之都——巴塞罗那说加泰隆尼亚方言的情况。如果,我再贴一遍,实在是太有祥林嫂 嫌疑了。因为,我贴了无数遍了。
--------------------------------------------------------------------------------
作者:钱乃荣 日期:2004-5-11 08:08
5月10日出版的《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第276页上刊登了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陆俭明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长沈家煊先生的谈话,下面转引他们对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看法。
陆俭明先生指出:“目前一部词典能做到规范的,至多是字形、词形和注音这三项,其他各项都无法做到规范。而作为词典的灵魂则是字词的释义,字词的释义是很难加以规范的。”
沈家煊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讲究一个度。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很重要,又十分复杂,正因为重要和复杂,所以要特别慎重,要讲究一个度。不要以为规范工作力度越大,工作就做得越好,成绩就越打,效果就越好。语言的规范统一和变异多样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过分突出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他同时指出,讲词典的规范性也要又一个限度。从国际辞书界来看,20世纪以来词典不纂这在编纂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用“实用性”取代了“纯正性”。《牛津英语大词典》就是一部描写性词典,当今绝大多数词典都声称自己是描写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他说:“事实证明规范性是相对的,而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规范的制定总是落后于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且要强制性地让语言使用者这么说而不那么说,这么写而不那么写,事实上也做不到。你想要整齐划一,语言的实际不会整齐划一。词典的规范只能是指导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规范’冠明,突出规范的强制性,其实是一部‘规定性’词典,这种编纂观念不说它是落后的陈旧的,至少也不是先进的。”
引述上面的谈话,我们很赞同两位大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和变化的准确观点。
[ 本帖由 钱乃荣 于 2004-5-11 08:09 最后编辑 ]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1 08:18
上海闲话abc,尽管我偕是上海人,不过观点搭侬勿是完全一样。我相信侬用意是好搿,不过侬也有反歧视嫌疑诶。讲来讲去侬是看勿起普通话搿北方语音系统!?如果讲一种语言搿复杂就是伊搿优越性,格是勿是印度语最优越了奈?音素复杂,语法更加复杂。要保护一种语言搿初衷应该搭语言本身搿成分浑身勿搭架搿(口伐)?
我讲搿“不觉得很现实”是要拿阿勒国情摆勒嗨看搿!现在要讲现实问题。除非上海闲话是法定搿(地区性)官方语言,否则没办法,只好像我讲搿“继续存在,但它的用途会有局限”。为啥体牢清爽:外地人来上海讲普通话;新词汇是普通话;专业词汇、外来翻译词汇也是用普通话。上海闲话充其量是生活口语,讲搿辰光说勿定里相亦要夹点普通话。要突破搿种结局勿单单是学堂里拨侬讲两句搿事体,是体制浪头搿大问题!老实讲乡音保留了的确勿错,但是将来搿开放型大都市又是啥人搿“乡”奈?过于怀旧我勿赞成。搿再是我讲搿“自然趋势”。
当然人为因素要去忒。学堂里勿应该禁止讲方言先要做到。不过搿点我实在搞勿懂,要么搿两年又勿一样了?我上学搿辰光根本勿觉着压迫,下课仔照样讲上海闲话。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12 17:08 最后编辑 ]
--------------------------------------------------------------------------------
作者:sam 日期:2004-5-11 12:56
现在上海幼儿园都说普通话,而且要求回家以后与父母交流也用普通话,大有把上海话排挤出局的趋势。
我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家中老人说不好普通话,也不愿意说,老师就要求年轻的父母来教,我普通话二甲,自然要负起责任,但我总觉得这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语言环境很开放,老师有用各式普通话的、也有用上海话的,最有趣的是一老先生用扬州话教文言,抑扬顿挫,很有味道,从此改变了对江北话的认识。
--------------------------------------------------------------------------------
作者:nishishei 日期:2004-5-11 14:18
zeugma 于 2004-5-11 08:18 写道:
当然人为因素要去忒。学堂里勿应该禁止讲方言先要做到。不过搿点我实在搞勿懂,要么搿两年又勿一样了?我上学搿辰光根本勿觉识压迫,下课了照样讲上海闲话。
搿两年,勿一样了。明显是有压制。
不过侬也有反歧视嫌疑诶。讲来讲去侬是看勿起普通话搿北方语音系统!?
侬好像拿场合搞错脱了。是啥人看勿起啥人? 是啥人个方言上手?
我讲的“不觉得很现实”是要拿阿勒国情摆勒嗨看搿!现在要讲现实问题。除非上海闲话是法定搿(地区性)官方语言,否则没办法,只好像我讲搿“继续存在,但它的用途会有局限”。为啥体牢清爽:外地人来上海讲普通话;新词汇是普通话;专业词汇、外来翻译词汇也是用普通话。
所以,更加有紧急性要去保留上海言话。我看还是用拼音文字(特别是勒勒像侬讲个:没法定个环境里)。所谓现实勿现实也要考虑公平、自然个问题。如果搿现实是靠压制得到个,我看搿现实也该可以自然个改变改变。ABC君个行动是自然反应。反应也是个现实。请勿要忘记脱搿点。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1 14:25
小孩学语言能力非常强。我认为家里没有必要说普通话。真的,普通话环境够多的,可以教字词,不必把整个家庭里语言环境改过来。这是在国外观察了在双语环境里成长的小孩所得出的结论。国外当然是中国话vs.英语了,不过可以以此类推。
基本上如果你要小孩说中国话(不单单听得懂)就要为其创造自然的语境。反之心理上会有障碍的,结果是你说中国话,回答的是英语。即使在家里说中国话的家庭也遇到个问题,就是家里的语境包含的词汇有限,更多的词汇小孩是用英语第一手学到的,所以涉及那种讨论或语境时表达不出(或略有别扭)就更愿意以表达舒畅的英语词汇说出来。至于学英语,从来就没听说过哪个小孩因为在家里说中国话所以英语没学好,也没听说过哪个小孩因此说英语带口音。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1 14:36
nishishei 于 2004-5-11 14:18 写道:
侬好像拿场合搞错脱了。是啥人看勿起啥人? 是啥人个方言上手?
我的意思仅仅是,保吴语就保吴语。去讲啥“满大人”的闲话有多少鳖脚无助于迭个目的,反而可能帮倒忙。人家歧视侬侬又去歧视人家捞勿着好处。
究竟是因为对语言搿优劣有勿同搿认同再保吴语奈?还是...?应该勿是(口伐)。否则调一调位子就勿保了?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11 14:50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1 14:51
zeugma 于 2004-5-11 14:25 写道:
小孩学语言能力非常强。我认为家里没有必要说普通话。真的,普通话环境够多的,可以教字词,不必把整个家庭里语言环境改过来。这是在国外观察了在双语环境里成长的小孩所得出的结论。
这要看你怎么说了。家庭环境有时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四川,但是那个单位也有许多人是北方移民。记得小学班上有三个人普通话讲得最好,而他们的父母都至少有一个是北方人。虽然大家都是一起长大的,社会环境几乎完全相同,但是普通话水平差异却非常大。(那个时候尽管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电视广播也早就普及了。)
说实话,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要想让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以上,还非得从小按母语进行标准的学习不可。没有这个要求的,自然也不必勉强。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1 15:01
无为 于 2004-5-11 14:51 写道:
这要看你怎么说了。家庭环境有时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四川... 虽然大家都是一 ......
我说的前提当然是现有的普通话大环境喽。如果说当年,同意呀,所以才会写
我可以理解当年强制推普的道理,因为早年普通话不普及,不封杀方言实在要许多年才能够达到初步形成国语的目的。
但现在已经形成了,学校里听到的普通话也够标准的,那就行了。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11 15:14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1 15:06
无为 于 2004-5-11 08:51 写道:我觉得,想让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以上,还非得从小按母语进行标准的学习不可。......
那么请教,如果用普通话当母语,那么英语、吴语当然就不是母语了。这样,是否这个孩子就学不好英语了?
就说你吧,难怪英语这么烂,清音、浊音也搞不清楚,主要是因为没有用英语当母语使用,对吗?毕竟只是一个小学生代表吗。
不过我们吴人智力水平普遍还是可以的。我的母语是吴语,普通话也过了一级乙(其实二级水平就完全可以没交流障碍了)等,英语也过了四级(当然两年不说了,现在退化了),法语也说的可以,一般来说法国人都说我的江浙口音,比其它中国人的口音好。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1 09:08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1 15:40
首先,不能拿你代替大多数人。你是有一定语言学知识和训练的人,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我的母方言是四川话,但是普测也过了一级乙等。可是一般的四川人是在三甲到二乙之间,这个数据才有意义。此外我从来就不否认有些人学习语言、模仿语音的能力很强,就像赵元任;那些人就更不是我要讨论的。
此外,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中国人(在中国长大,跟血统无必然关系)确实不可能让英语达到母语水平。至于学得好不好看怎么定义了。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1 03:06 写道:
那么请教,如果用普通话当母语,那么英语、吴语当然就不是母语了。这样,是否这个孩子就学不好英语了?
就说你吧,难怪英语这么烂,清音、浊音也搞不清楚,主要是因为没有用英语当母语使用,对吗?毕竟只是一个小学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1 17:16
无为 于 2004-5-11 09:40 写道:…可是一般的四川人是在三甲到二乙之间,这个数据才有意义。 ......
那你说说:说三级甲等普通话的危害性。危害统一?不利交流?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1 17:32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1 17:16 写道:
那你说说:说三级甲等普通话的危害性。危害统一?不利交流?
我前面的文章说得很清楚,“没有这个要求的,也不必勉强”。更没有什么政治立场。
但我想在很多情况下,能讲标准的普通话也不是坏事,甚至是竞争优势。既然普通话反正是要学的,不如学好一点,成为一个工具。如果全国的人都能达到二级水平,那么就没有交流障碍了,推普的任务也就达到了。这与保护方言也不是必然矛盾,但的确还值得研究。
如果有有点前瞻性的话,人类通讯手段的下次飞跃可能会是在语言-文字的自动转换上。而方言的不稳定性和弱势性决定了它们进一步的发展困难重重。在当今的中国听不懂普通话已经是寸步难行,以后可能讲不好普通话也是寸步难行。这些都未必是我的主管愿望,但是我的客观期望。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1 22:32
无为 于 2004-5-11 11:32 写道:如果全国的人都能达到二级水平,那么就没有交流障碍了,推普的任务也就达到了。......
你说达到就达到了,语委可是不这么认为。上海人普遍上有二级以上普通话水平。
还有根据你的理论,非得是母语才能学好,那么以后我还敢让我的孩子说普通话吗?我得只跟他说英语,否则英语过不了级,文凭也拿不到!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2 09:52
如果你的孩子有正常智力水平,英语过级是不难的,但要说得跟老外一样也是不大可能的。(假设你孩子在中国生活。)你总是喜欢曲解人意,这个习惯很不好。
普通话是中国人的共同语,可比英语要求高多了。英语说个半吊子没关系,普通话那么差就会有生活和学习上的麻烦。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1 22:32 写道:
你说达到就达到了,语委可是不这么认为。上海人普遍上有二级以上普通话水平。
还有根据你的理论,非得是母语才能学好,那么以后我还敢让我的孩子说普通话吗?我得只跟他说英语,否则英语过不了级,文凭也拿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