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7 20: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12:34
钱乃荣 于 2004-5-13 22:32 写道:
为什么一些地方群众高呼“保护方言”,就是有许多词在这一代青年中流失了,哪些上海方言特征词在青年中流失,我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中就动词就列出13个。
“方言”是普通话的地方变体吗?老兄这一点搞错了,我?......
不,我的意思不是说“方言是普通话的地方变体”,而是“实用中的普通话可以允许地方变体”。这些变体是受方言影响的。
我还是举西安的例子吧。西安市区通行三种方言:普通话、西安话(陕西话)和河南话;各自都被一些人当成母语。西安的普通话从音系上说跟标准普通话是一致的(会有极少数例外),但是在用词上跟标准普通话有差异。比如标准普通话说“撞上了”,西安人有时会用普通话语音说“dui2上了”。这个dui2显然是普通话里没有而西安话里有的,但是已经构成了普通话的西安变体。那么,dui2这个词实际也算保留下来了。尽管西安人对外地人不会用这个词,但他们彼此之间会大量使用,哪怕相互间不说西安话。
客观地说,西安的普通话推广成就比上海要好;而西安尚且能保留大量方言词汇并灵活地运用到当地的普通话变体里。为什么上海不能呢?或者为什么一定要迫使普通话接受上海话的成分才能呢?您不认为太绝对了吗?
如果要让“标准”普通话成为中国境内跨文化交流的万能钥匙,我觉得太不现实了,根本没必要朝这个方向作太多努力。
--------------------------------------------------------------------------------
作者:sam 日期:2004-5-14 12:47
西安能和上海比吗?西安话本来就是官话,上海话是吴语,与普通话的差别谁大?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和上海比吗?这两个城市根本就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比较。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14 13:35
shiruj 于 2004-5-14 12:06 写道:
沈老师居然说出“我早就说不想活了”,我不明白是什么事让沈老师如此痛不欲生!
当我看到“不要强迫中小学学生说普通话”,我已经晕倒。后来一位高举人权大气,主张百家争鸣的斗士打了我一闷棍,说我是语言学的败类,那时候我就已经死去了。
网络就是他们的天地。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4 14:19
无为
客观地说,西安的普通话推广成就比上海要好;而西安尚且能保留大量方言词汇并灵活地运用到当地的普通话变体里。为什么上海不能呢?
能,上海话也能。但到了哪一时西安方言、上海方言等都没人会说了,正是你说的那种灵活运用将不再可能了。
无为
或者为什么一定要迫使普通话接受上海话的成分才能呢?您不认为太绝对了吗?
钱教授只是把上海话作为论点里的一个例子,没有上海话至上的意思吧。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14 14:44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15:50
sam 于 2004-5-14 00:47 写道:
西安能和上海比吗?西安话本来就是官话,上海话是吴语,与普通话的差别谁大?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和上海比吗?这两个城市根本就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比较。
不错,西安话是官话的一种。但是西安话里有大量的词汇普通话里没有。在这个角度来说,它与上海话有类似之处,未尝不可类比。其实有些南方人也高估了北方方言在词汇上的一致性,特别是(广义的)西北方言非常复杂,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简单。
至于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我就觉得奇怪了。这跟我们讨论的东西有多大关系?难道西安话价值比上海话低?西安话比较低等一些?这使我更相信某些人(希望是少数)骨子里的自我中心主义。什么保护方言啊,无非是想让自己的方言(全部或部分地)取代现有的共同语。真是可笑。
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古代汉文化的重要中心,也是民族的大熔炉。西安话里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成分和北方少数民族用语,从语言的生动性来说,不亚于北方或南方的其他方言。“不能在一个平台上比较”?为什么?
[ 本帖由 无为 于 2004-5-14 04:18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16:07
zeugma 于 2004-5-14 02:19 写道:
能,上海话也能。但到了哪一时西安方言、上海方言等都没人会说了,正是你说的那种灵活运用将不再可能了。
钱教授只是把上海话作为论点里的一个例子,没有上海话至上的意思吧。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14 ......
那时西安话、上海话没人说了?就算是可能的事实吧。这与普通话的“标准化”必然相关吗?我一边给普通话制定标准,一边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方言,难道就肯定是相矛盾的吗?我的观点并不是主张借制定标准来消灭方言用语,而是说在标准里大量吸收各种方言成分没多大必要,或者没多大可能。
我也没有说钱教授有上海话至上的意思。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讲方言,也都热爱自己的方言。但中国的方言实在太多,各种用法根本不是一种统一的、完全通用的“语言”能装得下来的。
--------------------------------------------------------------------------------
作者:sam 日期:2004-5-14 16:25
楼上又来扣帽子了,惯用伎俩。
方言强弱的背后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从这点上来看西安无法与上海相比。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16:38
sam 于 2004-5-14 04:25 写道:
楼上又来扣帽子了,惯用伎俩。
方言强弱的背后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从这点上来看西安无法与上海相比。
好像是有人先给我扣帽子吧。“惯用伎俩”?不妨再举几个例出来让我也自省一下。
考虑问题不要太绝对。近代以来上海经济一直是全国第一(先不谈香港),你能说上海话是中国最强势的?自普通话诞生以后,方言主要就是给本地人用的。西安人没有义务去掌握上海话的各种用法,也没有必要,除非普通话已经吸收。我现在谈的就是目前不值得大规模吸收,应该比较谨慎。当然也不是绝对禁止。
我正好跟杭州人和上海人一起租过房子,他们在一起交谈都说普通话。也就是说,在目前的中国,上海话已经可以淡化吴语区共同语的功能了。这话说了可能很多人又不高兴了。。。算了。。。
--------------------------------------------------------------------------------
作者:大象笨笨 日期:2004-5-14 17:02
拜读了钱先生的文章,有以下想法:
先生的文章有如下观点:
1 区分 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标准化
2 语言具有自足的功能,可以自我选择优劣---选择具体的语言现象
3 现代汉语是一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普通话和地方方言
4 口语第一性,口语具有个性化,方言使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更有“情味”
还有很多,不一一缧述
质疑“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
1 先生承认标准化,认为是语言内部和外部发展的反映;但既然是标准化,就需要有一个或几个标准,那么请问这标准是语言本身发展的标准,还是语言外部人为的标准?
2 语言既然是自足、自我完备的,那么我们大可不赞成标准化,因为语言的问题,语言可以自己解决,不需要我们来完成。
3 语言本身既是个性化的,又是集体性的,更主要或根本的应该是集体性的。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只有符合了集体社会的要求,那么语言本身才允许通行。如果有人反驳语言的根本性质社会性,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这个时候他们应该怎样交流呢?
赞同先生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一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普通话和地方方言。
不当之处,请多指教,不胜感激。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4 17:23
无为 于 2004-5-14 16:07 写道:
那时西安话、上海话没人说了?
如果在每个场合儿童都善于用普通话交流是属实,那顺其自然,下一代将是完全在普通话环境里生长,也就是说30年后方言就不将是母语了。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台湾的大部分“外省人”基本上就是这样,不会说方言。
无为 于 2004-5-14 16:07 写道:
就算是可能的事实吧。这与普通话的“标准化”必然相关吗?
是两件事,但有一种效果是相同的。
1。普通话标准“化”(如配上执行工具)是人为地限制普通话的发展
2。如丢失方言,那就是客观因素限制普通话的发展
无为 于 2004-5-14 16:07 写道:
我一边给普通话制定标准,一边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方言,难道就肯定是相矛盾的吗?
不矛盾。那也是一种发展前景,是形成双语环境。如果有实际措施保护方言也是可能的,不过...我们的国情...难。
双语涉及到官方使用、双语教育、地区政治权、教育改革(我猜现在还是统一教材吧?)等等要搞好也不容易。
无为 于 2004-5-14 16:07 写道:
我的观点并不是主张借制定标准来消灭方言用语,而是说在标准里大量吸收各种方言成分没多大必要,或者没多大可能。
标准(参考电脑软件标准)本应该是建设性的建议吧,或是对实际使用情况的有条理的描述。最终标准被采纳与否还要靠市场调节。这里我和你没啥分歧。
[ 本帖由 zeugma 于 2004-5-14 17:41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17:55
zeugma 于 2004-5-14 05:23 写道:
如果在每个场合儿童都善于用普通话交流是属实,那顺其自然,下一代将是完全在普通话环境里生长,也就是说30年后方言就不将是母语了。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台湾的大部分“外省人”基本上就是这样,不会说方言。
是 ......
你的这些说法我也基本赞同。
要强调的是给普通话制定标准不等于让大家每时每刻都说普通话,也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说普通话都必须100%遵守标准。什么叫标准?标准通常是高于现实的、能接近而不易完全达到的。音乐里一个标准音a1是440Hz,实际乐器可能会偏差一两个音分,人声更可能差得多。但我们还是不能把标准定为439~441Hz.
如果作为标准的普通话都搞得五花八门,大家真不知道该学什么了。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4 20:00
无为 于 2004-5-13 18:40 写道:…你想,如果上海话“瀊”进入普通话,那么四川话的men4可能就逐渐会死亡,这难道不是变相消灭其他方言吗?...
无为 于 2004-5-14 09:55 写道:“不收入普通话就一定会死”吗?什么逻辑。......
前看:新编自相矛盾,新编倒打一耙!无为 于 2004-5-14 12:34 写道:....或者为什么一定要迫使普通话接受上海话的成分才能呢?..
迫使?不收会被抽四百耳光,或被打掉门牙是吗?看来中国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人口素质,否则讨论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普通话收不收,这种说法已经反映了普通话有人造倾向。至于,吴方言词汇能否被全国人民接受,不取决于个别人,要看实际使用。比如:尴尬,从南到北有谁不知道;又比如:瀊,起码目前没有被广为接受。至于,普通话倾向于何种方言,也不取决于任何个人。比如:尴尬 和 窘,那个使用范围广。shenj 于 2004-5-14 13:35 写道:当我看到“不要强迫中小学学生说普通话”,我已经晕倒。后来一位高举人权大旗,说我是语言学的败类…
首先,如果确实有对您不尊重的事,我表示愤慨。不管立场如何,应该允许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真理越辨越明。
但是,沈老师,希望您想一想“强迫”总不是对的吧,无论什么理由,我们应该用更高明的手段来“引导”。留心观察一下,我们几代领导人的政策走向,民主 还是主方向。“强迫”这种方式早晚是要被摒弃的,不是吗?shiruj 于 2004-5-14 12:06 写道:…如把结构助词“个”(的)写成“合”就是不必要的,因为那只是“个”弱化的形式,写成“个”是完全可以的。......
谢谢指点,马上就改。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4 14:02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21:01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4 20:00 写道:
前看:新编自相矛盾,新编倒打一耙!迫使?不收会被抽四百耳光,或被打掉门牙是吗?看来中国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人口素质,否则讨论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普通话收不收,这 ......
哈哈,随便吧,反正我对你的理解能力早就不抱希望了。
以下内容ABC不必看了,是解释给其他网友的:
我说“瀊”字收入普通话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言,是因为有的方言(如四川话)里有完全对应的词,现在这个时期弄这种取一舍一的作法不可取,是一种强制性的改变。当然,这种影响也未必是绝对的,我这里算是补充一说明下吧。
但是不收入普通话的却未必会消亡,比如上海话的“瀊”和四川话的men4也都没死亡。
概括地说,就是收了很可能是扶一打一,不收可能是都扶了,也可能是都打了,不一定。
[ 本帖由 无为 于 2004-5-14 09:03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4 21:12
最后我想说这个板上没有人“咬牙切齿”的想消灭方言或要推翻普通话,实在不必乱扣帽子。
这里自然是没有。在这里一起讨论的同仁们大多应该都是受过语言学专业知识教育的,自不会如此。可是难道我们仅仅就只把目光局限在这个BBS里?看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打落门牙、四百耳光”难道是杜撰出来的吗?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4 21:19
“打落门牙”的事可能是有吧(我没看过报道,听你们说我就相信了吧)。但那是特例。更多的地方“说普通话会被嘲笑”。不信你到四川的中小学去试试,看那些说普通话的四川人会不会被说成“假打(虚伪)”“宝气(土气,俗气)”。
我理解上海的方言政策是有不少问题,所以大家怨气很大。但不要无限推广。在广东、在四川,情况并不像你们说的那么严重。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4 21:21
无为 于 2004-5-14 10:04 写道:
好像是阁下没搞清楚吧。我们现在主要讨论的是“方言词汇”,不是方言。美国英语没有成文的标准(或者我孤陋寡闻),但有社会大致认可的标准。
[ 本帖由 无为 于 2004-5-13 22:07 最后编辑 ]
我的意思是:即便是方言词汇,也并非是和slang工整对应的。如果硬要说的话,方言特征词汇更恰当些。
不过无为兄还是说出了一个很好的事实,美英没有成文的标准,当然事实上本就大可不必制订一二三条的标准。社会约定俗成,让语言自身做主是最佳的选择,切莫人为的“越俎代庖”才是啊。。。
--------------------------------------------------------------------------------
作者:语言人 日期:2004-5-14 21:34
楼上又来扣帽子了,惯用伎俩。
方言强弱的背后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从这点上来看西安无法与上海相比。
强烈不同意。从经济上看,西安不如上海;如果比政治与文化的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我觉得上海无论如何都比西安逊一筹。我是浙江人,但是我非常喜爱西北这个地方,对西安情有独钟,在那里待过一段时间。上海现代文明程度较高,但是这与语言强弱没有关系。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支持方言平等,但是说实话,的确很怀疑很多方言论者的专业精神。
比如吴语内部,一旦平等,也是像一战时候,游牧的阿拉伯人打进大马士革,吵吵嚷嚷开不成会议的。宁波人支持上海人,温州人可能忍了算了,说着温州话想法子赚钱去了,金华人,衢州人可能就无处诉苦了。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4 21:45
不止是在四川、广东,就是在上海邻近的苏、杭,情况也正在好转。汪平老师前面说了,苏州市长已经重视保护苏州方言;杭州的政协委员也已经递交了保护杭州话的提案。现在上海和北京是情况较为严重的两个城市。
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洋洋洒洒二十多页,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能通过呼吁来保护方言。不能因为四川、西安等地目前情况梢好就认为这样的声音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上海10岁以下小朋友的今天就是那里同龄小朋友的明天。
所以讨论这个主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依我看,一个是“呼吁”,另一个则是“警醒”。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4 22:03
倚天屠龙 于 2004-5-14 15:45 写道:能因为四川、西安等地目前情况梢好就认为这样的声音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
情况不是这么简单。
西南地区,绝对是推普的薄弱环节,那里几乎任何时候都不说普通话。接触到一些西南人,其中尤其是武汉人,普通话水平实在是,我这个江浙口音也听不过去了。东北沈阳地区可能也是。
西北地区有点不同受普通话影响,许多方言特色在消失。比如:/pf/之类的音,基本退出城市了。
江浙地区就不一样了,吴人间也常常用普通话交流,不仅是上海人、苏州人、杭州人之间,甚至上海人之间。去苏州几回了,原先各自说各自的方言,腔调不同,没有交流问题;但是九十年代末,所谓大力推普,苏州人拒绝用苏州话和我对话,好像去浙江还可以,估计上海话受浙江话影响会越来越大于苏南话。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4 16:07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4 22:13
无为 于 2004-5-14 15:01 写道:概括地说,就是收了很可能是扶一打一,不收可能是都扶了,也可能是都打了,不一定。......
照你的逻辑,英语大量采用法语词汇,却没有采用汉语词汇,是打一扶一?
如果:吴语的这个词,在全国确实有影响力,你们所谓的“规范化”不收,又有什么意义。就好像,“规范化”不收“粥”,只能被人当笑话讲。
某日,某君欲食粥,顺手一查“规范化”,发现“粥”不规范,于是要求妻煮“稀饭”。几分钟后,妻为夫君端上一碗 “泡饭”来。
还有,打落门牙、四百耳光 都发生在浙江金华,有可靠消息来源,要造谣是报社的事情。你自己往前翻一翻。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4 16:16 最后编辑 ]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4 22:50
打落门牙、四百耳光
还要重复几遍呢?失去了意义的话就是废话。这种事情只好怪南方人执行者太极端。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4 22:59
想起 石原慎太郎 解释南京大屠杀。日本军部没有下过 扰民 的命令。主要怪中国警察没有忠于职守!
气愤!强烈抗议!
二战结束已经50多年,我们能忘记嘛!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4 17:04 最后编辑 ]
--------------------------------------------------------------------------------
作者:钱乃荣 日期:2004-5-14 23:25
答石汝杰兄:
1,关于“定型”。我说的“定型”与词的“定形”是不同的概念。我的意思是英语是字母表音位文字,所以在词的层面上要“定型”,即词与词之间有空格;而汉字是表语素的文字,汉字是按语素“定型”的,词的两头不必有空格,意义一般不会发生混淆,加空格是多此一举反而增添麻烦。文字表示语言是经济和清楚两原则自动调节在最适处的。又如汉语学字难而学词易。
2,“v”的问题。我是怕麻烦打个假名字,实际是说原来“音图”中没有这个相当于英语“V”的音位的意思。
3,“吴歌甲集”问题。谢谢石兄看我的文章如此仔细。所引的注音字母都是钱文原字,如“H”作入声标志。但有一个“L”,在我用的紫光输入法注音字母键盘中漏设了“L”,只好用“D”代之。
还有“石破天惊”问题。由于石兄将我的文章说成“石破天惊”,很引人注目。因此当沈先生把“石破天惊”作了主语的一段话一出来,某天下午就有两个学生跑来告诉我沈老师给我扣了三顶大帽子。但是等我回到家里打开电脑看时,来不及看到,沈先生已把他自己的所有帖子都重新编辑除去了。石兄这回重把沈先生原文引了出来,我才知道是什么“帽子”。
要把打“不要强迫中小学学生说普通话”和攻击沈先生是“语言学的败类”的文字加到我的头上,从而使沈先生“不想活了”,这样的罪名真是比三顶帽子还重,有点担当不起。我是不会擦去自己说过的话的,可以查看。我也似乎没有看到有谁这样说过。
陈梦家是在文革中被打死的。但是我想一定不会有第二次文革了。
我们欢迎沈先生再来参加大家的讨论!
--------------------------------------------------------------------------------
作者:sam 日期:2004-5-14 23:29
语言人 于 2004-5-14 21:34 写道:
强烈不同意。从经济上看,西安不如上海;如果比政治与文化的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我觉得上海无论如何都比西安逊一筹。我是浙江人,但是我非常喜爱西北这个地方,对西安情有独钟,在那里待过一段时间。上 ......
我也很喜欢大西北,但那里代表的是过去,要想再度辉煌就要向东部学习。
语言(方言)的强弱正是代表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弱,这位朋友可以参阅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
--------------------------------------------------------------------------------
作者:sam 日期:2004-5-14 23:42
无为 于 2004-5-14 16:38 写道:
好像是有人先给我扣帽子吧。“惯用伎俩”?不妨再举几个例出来让我也自省一下。
考虑问题不要太绝对。近代以来上海经济一直是全国第一(先不谈香港),你能说上海话是中国最强势的?自普通话诞生以后,方言主要就 ......
一、我没说上海话是最强势的,但至少比西安话强势;我在西安的亲戚平时只说普通话,很少说西安话。
二、杭州话是吴语中的另类,杭州人不喜欢听到上海话(历史原因造成的客观事实),上海人听杭州话也比较吃力。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15 00:11
钱乃荣 于 2004-5-14 23:25 写道:
要把打“不要强迫中小学学生说普通话”和攻击沈先生是“语言学的败类”的文字加到我的头上,从而使沈先生“不想活了”,这样的罪名真是比三顶帽子还重,有点担当不起。我是不会擦去自己说过的话的,可以查看。我也似乎没有看到有谁这样说过。
陈梦家是在文革中被打死的。但是我想一定不会有第二次文革了。
我们欢迎沈先生再来参加大家的讨论!
说我是“语言学的败类”,——此话跟钱老师无关。“不要强迫中小学学生说普通话”的话,是对事不对人的。关键是,有人打开一个潘多拉魔匣,然而世人不知道如何对付魔怪。我是一个傻瓜,但我确实受到了“语言学败类”的攻击。比我聪明的人不会跟我学。于是潘多拉魔怪将肆虐!在学术刊物上讨论那种质疑无可指责。但是在群众性网站上,打开魔匣的人最终也将受到魔怪肆虐。我说的是真心话。我的意思是说,把那种文章贴到这里来,太轻率了!我没有跟陈梦家先生过不去,你也不是陈某某。那种隐喻是政治性的。当我们试图讨论十多亿人数百年历史积淀的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跟小菜一碟那么看待。简单的逻辑是最害人的。逻辑学不讲民心向背。然而,数十年前的学者没有后来数十年现实的“炼狱”,未必会有真知灼见。能够被公认的普通话,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全民公认的结果。所谓全民公认,还包括全民不认可。提倡全民不认可的东西,是吃力不讨好的。
[ 本帖由 shenj 于 2004-5-15 00:31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5 09:23
我们非常希望并且热烈欢迎沈老师能够继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沈老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专业方面是很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的。假如在以前的帖子中有些地方不留心伤害到了沈老师,望沈老师谅解,绝对是无心之失。至于说“败类”之类话的人,也希望他能够主动向沈老师致歉。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5 10:42
不过我刚才查了一下,如果没有人做过后期技术处理的话,似乎并未见着有人用“败类”这样的词眼来攻击沈老师啊。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5 10:55
sam 于 2004-5-14 23:29 写道:
我也很喜欢大西北,但那里代表的是过去,要想再度辉煌就要向东部学习。
语言(方言)的强弱正是代表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弱,这位朋友可以参阅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
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但还是要注意局限性。目前而言,经济的强势未必就带来语言的强势,还要考虑社会历史文化的许多层面。美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是纽约,但是地道的纽约口音历来是美国人的笑料。美国人仍然认为中北部的口音是“标准”的。中国也是这样,普通话的地位已经相当巩固,其他方言的确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经济越发达,方言越弱势的情况也未尝不可出现。
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中原官话的一种)相对普通话而言固然是弱势方言,但未必就真的比上海话“弱”多少。关中方言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并对全省有巨大影响(延安、汉中人听西安话没有任何问题),同时甘肃、宁夏等地也有分布。总的使用人口大约有三千万。就算兰银官话,与关中方言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有一定认同感。
当代陕西作家群如贾平凹、陈忠实、路遥、高建群,导演群如张艺谋、吴天明,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陕西的语言艺术,并在全国多少有一些影响。陕西的秦腔、信天游更是影响全国的民间艺术形式。我看青年歌手大赛就发现唱陕西民歌的特别多。
就说经济,虽然西安远不如上海,但西安有大量军工企业,生产着导弹和飞机。这些对地方经济没有多大贡献(连GDP都是保密的)但是支援着全国的国防事业。即使在今天,西安仍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和工业基地,所以被中央确定为十大城市之一。西安仍然在一方有巨大的影响,“直接辐射”范围甚至大于上海。
(以上有些是废话。)
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上海人不会对西北地区有恶意。但是要加强了解。如果您认为西安话跟上海话没有可比性应该说得具体一点,不要只抛出个西安不如上海,我无法直接看出其中的逻辑关系。而一猜呢,可能就误解了。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5 11:07
倚天屠龙 于 2004-5-14 09:21 写道:
我的意思是:即便是方言词汇,也并非是和slang工整对应的。如果硬要说的话,方言特征词汇更恰当些。
不过无为兄还是说出了一个很好的事实,美英没有成文的标准,当然事实上本就大可不必制订一二三条的标准。社会约?......
汉语和AmE也不太一样。汉语方言之间不能通话,美国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也就没有“美国普通话”。
--------------------------------------------------------------------------------
作者:zeugma 日期:2004-5-15 12:15
美国有Ebonics(非裔美国人英语),当然他受到了标准英语的影响根多,但一般人听rap不看歌词是较难懂的。
--------------------------------------------------------------------------------
作者:钱乃荣 日期:2004-5-15 13:51
倚天先生也太认真了,还要去查.你不知道沈先生也许又是文学家,喜欢在讨论关节眼上虚构情节.上次话说上海市府组织人马制订上海话音系,我们也像在读哈利波特小说。我大概也会点虚构,建议和你换到北大文学或原创小说版面去发挥好不好?哪怕写到不死不活死后复活都可以.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15 23:45
倚天屠龙没有找到“败类”两字,那就对了,确实没有。我不想针对任何具体人,所以不去逐字引用原话。那不是具体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普遍的素质问题,其中也包括我个人的素质问题。“无心之失”人皆有之。贵为总统的布什尚且经常说错话,未必需要为此立即下台。倚天屠龙说:“假如在以前的帖子中有些地方不留心伤害到了沈老师,望沈老师谅解,绝对是无心之失。”他确实伤害了我。他说我什么什么“根本不是一个语言学家应具备的品质”。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是作为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听到那些话心里绝对不是个滋味。倚天屠龙居高临下的说我“低估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智商和能力”。那是把我放在中国人民总范畴之外了。如果他代表人类,简直可以开除我的球籍。倚天屠龙很谦虚,多次检讨。他说:“我一直主张学术争论不要涉及到人身攻击,我也一直是在努力这么做的。”但是当他超出网民的身份,认为自己代表人民,代表正义,代表真理的时候,似乎就有了全权。正是那种威势把我吓得躲得远远的。我的感觉是,革命的大风暴来临了,我还是去躲一躲吧。
我上面说了,“无心之失”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遇到一个大课题,我也是没有把握的。这是我躲避的理由。
“无心之失”人皆有之,一般来说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都在同一处发生“无心之失”。自认为自己代表正义的全权者必然在打倒腐朽的旧势力中呈现威势。那种在金字塔、象牙塔里的老朽多半是旧势力,都属于打倒之列。因为现在不是文革,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下,那里的“无心之失”到底打倒了什么?把他们都打倒了,还有什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讲民主就必须讲妥协。还是多一点妥协吧。
顺便说一下,什么叫歧义。“因为‘公共场合的语言使用不能自由’,沈先生已经不要说话的自由了,我们还睬他做甚呢?”——那个“他”至少有两种理解,那就叫歧义。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必须用公认的方式去说话,也就不太自由了。“语言”一词也有歧义。
[ 本帖由 shenj 于 2004-5-15 23:55 最后编辑 ]
--------------------------------------------------------------------------------
作者:wangguanyun 日期:2004-5-16 00:17
我觉的吧。普通话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以前听过个笑话。就是一个四川的女人来 到了河南,闹出的许多麻烦。如果都用普通话 不就 没那么多的问题了吗?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6 10:49
倚天屠龙没有找到“败类”两字,那就对了,确实没有。我不想针对任何具体人,所以不去逐字引用原话。那不是具体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普遍的素质问题,其中也包括我个人的素质问题。“无心之失”人皆有之。贵为总统的布什尚且经常说错话,未必需要为此立即下台。倚天屠龙说:“假如在以前的帖子中有些地方不留心伤害到了沈老师,望沈老师谅解,绝对是无心之失。”他确实伤害了我。他说我什么什么“根本不是一个语言学家应具备的品质”。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是作为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听到那些话心里绝对不是个滋味。倚天屠龙居高临下的说我“低估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智商和能力”。那是把我放在中国人民总范畴之外了。如果他代表人类,简直可以开除我的球籍。倚天屠龙很谦虚,多次检讨。他说:“我一直主张学术争论不要涉及到人身攻击,我也一直是在努力这么做的。”但是当他超出网民的身份,认为自己代表人民,代表正义,代表真理的时候,似乎就有了全权。正是那种威势把我吓得躲得远远的。我的感觉是,革命的大风暴来临了,我还是去躲一躲吧。
我上面说了,“无心之失”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遇到一个大课题,我也是没有把握的。这是我躲避的理由。
“无心之失”人皆有之,一般来说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都在同一处发生“无心之失”。自认为自己代表正义的全权者必然在打倒腐朽的旧势力中呈现威势。那种在金字塔、象牙塔里的老朽多半是旧势力,都属于打倒之列。因为现在不是文革,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下,那里的“无心之失”到底打倒了什么?把他们都打倒了,还有什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顺便说一下,什么叫歧义。“因为‘公共场合的语言使用不能自由’,沈先生已经不要说话的自由了,我们还睬他做甚呢?”——那个“他”至少有两种理解,那就叫歧义。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必须用公认的方式去说话,也就不太自由了。“语言”一词也有歧义。
也许沈老师觉得我的话太重了,伤害到了他,而且不止一次。所以我终于明白,沈老师所说的“高举人权大旗,主张百家争鸣”、“打了他一闷棍”并攻击他是“败类”的“斗士”竟是区区在下。这是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由此可见,钱先生对沈老师的评价——一个出色的虚构家看来是一点都不错的了:完全没有的事都能给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不由得不使人敬佩!只是或许是我的联想能力实在过于贫乏,实在想不到沈老师竟将用“败类”这样的字眼攻击他的“莫须有”大帽子扣在我身上,随后又称呼我为“语言学败类”。不过网络本就如此,你要做网民,就要做好当窦娥的准备。但是现在是一个诚信的世界,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人说你是“败类”你却生造出这个词来,矫情地痛斥,这样总不太厚道了吧~~~特别是我现在只知道我没有攻击沈老师什么却被沈老师戴上了“语言学败类”的帽子……
之前之所以说到“品质”,我想无论是语言文字工作者也好,或是不从事这一行的普通公民也罢,“有一说一”、“实事求是”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行。可是当沈老师告诉我们“上海市政府出资要上海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制订上海话音系,台下却吵成一片”“一个容字三种读法,本地人都搞不清楚”的“事实”时,我却不得不提出自己的质疑了。为了硬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人,竟妙笔生花地伪造事实、胡说八道,我自然要怀疑您做学问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了。或许是您离开自己的家乡太久了,可是以您教授的身份,说出这种话来,总是不应该的吧。。。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16 10:50 最后编辑 ]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16 12:42
shenj 于 2004-5-15 00:11 写道:
说我是“语言学的败类”,——此话跟钱老师无关。……但我确实受到了“语言学败类”的攻击
把那句话改成“但我确实受到了(被指称)‘语言学的败类’的攻击”,不但罗嗦,而且两个“的”太拗口,所以删除了一个。那也是歧义。不过请注意,因为有上文,那种歧义可以消除。如果有人一定要认为我借此攻击别人,那就请便了。
要糟践人太容易了。那就是网络的弊端。
[ 本帖由 shenj 于 2004-5-16 12:47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6 15:59
怎么讨论有这么多火药味呢?有必要吗?
就算文章中出现了歧义或者误解,后来澄清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死咬着不放呢?这样有助于讨论的推进或者问题的解决吗?
看来讨论是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的。看法上的分歧最终就引出了对当事人的憎恶。知识分子尚且如此。
--------------------------------------------------------------------------------
作者:chenggg 日期:2004-5-16 18:23
这场质疑从一开始就有点闹剧化,发展到现在这样也不奇怪。
--------------------------------------------------------------------------------
作者:ngiangsien 日期:2004-5-17 17:58
无为 于 2004-5-16 15:59 写道:
怎么讨论有这么多火药味呢?有必要吗?
就算文章中出现了歧义或者误解,后来澄清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死咬着不放呢?这样有助于讨论的推进或者问题的解决吗?
看来讨论是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的。看法上的分歧最终就引出了对当事人的憎恶。知识分子尚且如此。
最后这句话似乎应该说“知识分子不过如此”才更通顺。
建议大家改学邓小平,读一读《邓小平文选》,应该有点儿启发的,有了聪,再来点儿明就更好了。
[ 本帖由 ngiangsien 于 2004-5-17 18:01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7 18:38
chenggg 于 2004-5-16 12:23 写道:这场质疑从一开始就有点闹剧化,发展到现在这样也不奇怪。
“闹剧”确实是有的,所有才有了质疑。
说起来,这个“规范化”也有个“胎里疾”。北京音是普通话的基础,大家没意见吧,而偏偏这个北京音,“背祖数典”最为突出,“背祖”指和古音差别最大,“数典”指和典籍出入最多。词汇、语法也是。只怪“古代汉语”规范化执行的不彻底。
比如,没了入声,那么古音的入声,怎么归类?简直比“歌德巴赫猜想”还难解答。至今,海峡两岸对“法国”的读音不能一致,就是因为“法”是入声字,转为普通话归那一声?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也真够“闹剧”的。
一般的处理,是按照实际日常语音。而今日这个规范化,又要把日常俚音关在门外,那么只好按典籍,典籍又靠不上。真是,两头不靠。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7 13:09 最后编辑 ]
--------------------------------------------------------------------------------
作者:chenggg 日期:2004-5-17 21:43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7 18:38 写道:
“闹剧”确实是有的,所有才有了质疑。
说起来,这个“规范化”也有个“胎里疾”。北京音是普通话的基础,大家没意见吧,而偏偏这个北京音,“背祖数典”最为突出,“背祖”指和古音差别最大,“数典”指和典籍出入 ......
那就改用上海话,上海话既能反映古音,又没有分歧。
不过还是悠着点,免得争不到名分,还坏了形象。
--------------------------------------------------------------------------------
作者:钱乃荣 日期:2004-5-17 22:23
chenggg 于 2004-5-16 18:23 写道:
这场质疑从一开始就有点闹剧化,发展到现在这样也不奇怪。
我和沈老师尽管争论得有点面红耳赤,但是我们都是以认真的态度讨论严肃的问题。只有爱“闹”的人才把什么都看成“闹剧化”!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18 00:24
对不起,我说了许多让人不中听的话。说那些话的时候有我一个网络求生存的问题,只好拐弯抹角。有些话题一上网,答案都会清一式。那种一致性可能是假象。那是网络最脆弱的地方。因此专业学者需要考虑的东西应该远远多于一种专业见解。社会行销模式不是多余的东西。
--------------------------------------------------------------------------------
作者:chenggg 日期:2004-5-18 05:06
钱乃荣 于 2004-5-17 22:23 写道:
我和沈老师尽管争论得有点面红耳赤,但是我们都是以认真的态度讨论严肃的问题。只有爱“闹”的人才把什么都看成“闹剧化”!
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形象吧!
[ 本帖由 chenggg 于 2004-5-18 05:30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8 16:08
什么意思,两位老师虽然讨论地激烈一点,但是从头至尾,都是相互尊重的。在两位老师之外,想搅局的小丑确实是有的,大家自我反省吧!
--------------------------------------------------------------------------------
作者:chenggg 日期:2004-5-18 17:30
逮睡咬谁,还哇里哇啦狂叫得最凶的岂止是小丑!
[ 本帖由 chenggg 于 2004-5-18 17:44 最后编辑 ]
--------------------------------------------------------------------------------
作者:chenggg 日期:2004-5-18 17:33
太过分了,真叫人看不下去!!!!!
[ 本帖由 chenggg 于 2004-5-18 17:47 最后编辑 ]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18 18:33
潘多拉魔匣打开后已经释出的瘴气并非无形。它忽然飘忽得特别欢。那才是可悲之说的真意。无意之间打开了魔匣的常人势必已经觉察魔怪难缠。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18 19:45
这个我早有心里准备。变法维新、共产主义,都曾被视为洪水猛兽。自然会受到保守势力的阻绕。
说回正题。倡导保护方言的,除了我这个小混混以外,知名学者、大方名家自有人在。而另一面,除了沈老师您,还能让我尊重的以外,有几个属实名的。有从不把南方当本国的七大块党徒——科文刘;有视个别少数名族为低劣鞑子的民族不安定因素——乱运飞渡;有对我指控了许多回,一会也没拿出证据的莫须有专业户——赵釜(可能因为他和秦桧是同乡)……
两大阵营孰正孰邪早见高下。
乱云飞渡 于 2004-3-23 18:28 写道:…硬是归结为受低劣野蛮的鞑子语的影响呢?......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18 13:53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19 09:04
我觉得大家还是回归讨论的主题吧。最近读到《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邢公畹先生的《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一文,很受启发,这里引用其文最后一段:
“中国文明是一个整体,但它的起源和组成却是多元的。多元才能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彼此互为外因。这些外因之所以能彼此起作用,在龙山时代是因为各个区域性文化群体在经济上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在文化上都有以汉藏母语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和共同心理状态、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使彼此联合统一起来的内因。各区域性文化是“元”,这些内因是“体”。“体”在“元”之内,不在“元”之外;但“体”是统一的,“元”是分散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群体”或者说“华夏族”也是一个“元”;要是把它说成“体”,在逻辑上是矛盾的。龙山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与当时其他各文化之间的强烈交互作用,可以称为“华夏化”运动。伴随发生的还有“夏语化”运动。“华夏化”运动是华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运动,三代以后,几乎浸润全国;而“夏语化”运动则是单向地以夏方言为标准音的运动,远离中原的方言区对此有一定的抗拒性,所以仍然独立发展为侗台、苗瑶等语,至于形成藏缅语的方言,由于在铜石并用时代的早期就已经从原始汉藏语中分出,所以不受夏语化影响。自南北朝至元,北方外族屡屡入侵,但华夏语及其文化以其具有抗入侵性,不但仍然繁荣发展,而且还能改造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明清以后(甚至以前的长时期),作为组成中国文明的区域性文化的“元”已不止是汉藏语诸族。建国以后,统摄诸“元”的“体”则是发扬各民族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思想。”
邢先生的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少数民族语言,但是我想放在这里也完全适用。邢先生认为中国的文明应该是“多元一体”,换句话说,也就是无论是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体”的“元”,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就回答了西安话和上海话是完全平等的。
邢先生还提到了语言的“抗入侵性”,也就是说,语言自身显然自成一个系统,它具有充分的弹性和张力,过多的人为干涉往往只会适得其反。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如何使语言环境更宽松,让语言发展更自由,其实也是检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准。潘多拉魔盒里会放出妖魔为祸人间,但我们这里只是在进行学术讨论,而且讨论的方向99%没有偏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大方向,“潘多拉魔盒”之说显然是多虑了。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19 21:21
倚天屠龙 于 2004-5-19 09:04 写道:
我觉得大家还是回归讨论的主题吧。最近读到《民族语文》1996年第4期邢公畹先生的《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一文,很受启发,这里引用其文最后一段:
“中国文明是一个整体,但它的起源和组成却是多元的。多元?......
时代在发展,古代社会并不能简单类比现代社会,更不要说史前文明了。
其实我主观上很欣赏文中的观点和主张,但不认为它很有说服力。至于方言是否平等这是个社会观念,是由人决定的。就像“天赋人权”一样,虽然让人热血沸腾,可说穿了只是一种“信仰”,经不起任何推敲的。
如果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加强这种信仰,倒是能起到很大作用。从功能上说,一些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sam 日期:2004-5-19 22:30
古代社会是不能简单类比现代社会,社会是在进步的。语言(方言)平等就是进步的人权观念,而尊重人权现已逐渐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就在昨天,上海市青浦监狱一罪犯在监狱中举行了婚礼,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社会确实是在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