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7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sailingling 日期:2004-5-21 17:08
感谢您的回贴, 倚天屠龙. 依我的理解, <老娘舅> 作为情景喜剧 (situation comedy, 简称SITCOM) 如果用了方言,就可以被称为方言剧. 而滑稽戏应主要是就上海的传统剧种而言的吧.很难理解把这一从海外引进的电视喜剧形式归入传统的滑稽戏. 另外,广电总局的禁与不禁真是这么规定的吗?我觉得有点儿奇怪.是不是因为情景喜剧是逗乐的就不禁,而象那些触及严肃题材的象<红粉>就属于禁放之列? 更何况方言电视剧的主体多是轻松诙谐好玩,就象大多数四川/重庆方言剧. 到底方言情景喜剧和方言电视剧的区别在哪里? 对里面讲沪语的电视剧和电影知之甚少, 除<孽债>外, 知道的还有电影<股疯>,电视剧 <夺子战争><走过冬天的女人>, 至于电台节目, 记得2002年曾见过沪语节目“阿富根谈家常”重返上海滩的报道,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类似节目.
联系媒体中的方言使用与本话题讨论的方言保护问题, 我赞同汪平教授 "不同地方要分别对待”的观点. 四川话和上海话的情形就很不同. 西南官话内部比较统一, 这种同质性使得媒体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成都话或重庆话),不会引起太多异议,而有能力享有地区性霸权(local hegemony)地位的这种媒体语言,能起到凝聚和维系一个社区的作用.而上海的历史则注定, 在这样一个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移民所构筑的城市里,连第一人称的读音到现在还不统一 (见北大中文论坛/汉语语言学/上海话专题的讨论, 简概之, 是念ŋu223(不圆唇) 还是ŋo223 (圆唇),声母有ŋ还是无ŋ . 据一位学者的考察, 拍<孽债>的时候,要找到上海口音都一致的演员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猜测,胡明扬先生在《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1967)里说的情形直到今天可能还是事实:
”上海话原本应该是上海人说的话,但是“上海人”却很难确定,因为每三个“上海人”里面只有一个是真正的上海人,倒有两个不是地道的上海人,可是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来看,又不得不承认这两个也是“上海人”。这些外来的“上海人”操各种不同的方言,对上海话施加不同的的影响。比如从苏南、浙西来的人,他们在语言系统和生活习惯上和本地人基本一致,他们只需要在语汇方面做个别调整就可以保证交际。他们一住十几年就觉得自己也是上海人了。他们的子女,有的一口上海话,有的还能讲几句家乡话,更多的是分不清哪是上海话、哪是他们父母的家乡话。这新一代自认为上海人,本地人也承认他们是上海人。可是他们的上海话并不十分纯粹,不过这些差异是那么细微,一般人很少注意。一个“上海人”说tsi,ts'i,si,另一个“上海人”说tɕi,tɕ'i,ɕi并不妨碍交际;一个说kwe(官),一个说kwø;一个说dʑy(权),一个说dʑʏø;一个说“迭个”,一个说“搿个”,大家都懂,也弄不清哪是“道地”的上海话。其他地区的人一到上海,把原来的上海人和这些新上海人一律当作上海人看待。”
从上面的浅析来看,不象四川话,上海话因其内部的异质性, 如果作为媒体语言,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维系地方社区的作用, 但引起的分裂和争执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使它难以肩负起地方霸权的责任. (注:这里的霸权,是采用葛来西Gramsci的术语, 在他的理论框架里, Hegemony can accommodate the phenomenon of diversity and plurality
while forming a certain compromise equilibrium and consense.) 我们看到, 普通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构筑一个”想象的语言共同体”, 管你祖籍是宁波,苏州,还是苏北,大家见面都说普通话,反正都带点江浙口音, 谁也别挑谁的普通话标准与否, 从而达到一种大致和谐的状态.这或许是普通话在上海很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上海话在当地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大概不应该都归咎于推普的政策因素(无为先生的贴子所辩言是),还应该从上海话本身是否适合作为一种媒体语言来考虑.
班门弄斧之草见,欢迎与对媒体中方言使用的各位同行切磋探讨.
无为 于 2004-5-21 12:25 写道:
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跳出上海,放眼全国看看。不论广播、电视还是电影,都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甚至全部使用的方言的严肃文艺片也不少。就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1 17:09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03:56 写道:
可悲,中国的数十年的唯物主义教育的结果就是这样,只要这位老兄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的!典型的唯心论者,难怪他说我的前世是“猪”。
那部被禁的吴语电视剧叫《何需再回首》,被禁的理由是“推普”,发生时间时1999 ......
教育的最高宗旨应该是授人以良好的品德,至少于小处表现一定修养。看罢这位闲话高手的话,不由得为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操心了。
本人可没说过你前世是“猪”,原话你自己去理解吧,或者抄过来让别人帮你理解(不可断章取义)。我不多废话了。
至于唯心和唯物,更不用说了。显然你没看过任何一本哲学启蒙的书,对哲学的理解停留在思想政治课水平,我自然也就不必跟你嚼舌。
最后提醒你,辩论的重点是在论证上。要找出对方论据的不足也是可以的,但是纯粹堆砌一些片面的材料除了让人生厌外,似乎不解决什么问题。
今天正好有个无锡的女孩问我“西安人是不是住窑洞”。我由此想到祖国各地的人相互了解还需加强。一些文化上的纷争恐怕也是无休止的,哪怕是不自知的。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7:11
无为 于 2004-5-21 16:53 写道:还有,上海不能代表全国,它只占中国人口的1%。上海有问题请不要推广到全国 ......
人数少,所以就可以否认压迫?强调大于小,这就是沙文主义。
南方话难懂又怎么了。昆曲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有时候外国友人访华想听一听,就有语委的人出面阻挠,说是影响推普。
还有,江浙地区听得懂吴语的是绝大多数,是否因此可以禁止普通话?事实是,本地方言的戏曲节目不可以在周末播出,周末只可以播京剧和淮剧。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1 17:23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05:11 写道:
人数少,所以就可以否认压迫?强调大于小,这就是沙文主义。
南方话难懂又怎么了。昆曲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有时候外国友人访华想听一听,就有语委的人出面阻挠,说是影响推普。
还有,江浙地区听得懂吴语的?......
有空收收CCTV-11吧,里面不但有越剧,甚至还有沪剧。我还看了几集一个关于希望工程的沪剧,好像叫什么魏村小学。“南腔北调”栏目里每期都有苏州评弹。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7:35
sailingling 于 2004-5-21 11:08 写道:另外,广电总局的禁与不禁真是这么规定的吗?
”上海话原本应该是上海人说的话,但是“上海人”却很难确定,因为每三个“上海人”里面只有一个是真正的上海人,倒有两个不是地道的上海人
上海话在当地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大概不应该都归咎于推普的政策因素(无为先生的贴子所辩言是),还应该从上海话本身是否适合作为一种媒体语言来考虑........
光电局的事情,如果没有明文规定,那是下面人瞎执行,那么应该可以追究当时禁播《何需再回首》片的当事人刑事责任?中国的社会,离法制还有点距离,不是吗。
上海人的那些移民中,确实说话各有口音,但是总体是趋同的,那种占主导地位,也是明确的。“胡推”前,总体没有跳出吴语的范畴,上海城市人口已具规模,新移民不占人数优势,方言的变化已经开始稳定。文革前的情况。只是,文革后开始“胡推”禁止方言,才引发了又一轮变化。
--------------------------------------------------------------------------------
作者:我是湛蓝 日期:2004-5-21 17:55
shiruj兄:
其实针对这个话题,哪些人在“别有用心”,明眼人一看是很清楚的,我的用意也很明白,又怎么是“一概而论”?
另:你所说“那往往是北方话的作品”是欠妥的,君在他国,恐对国内近十年来获得大奖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多吧,翻看一下重要的文学获奖目录即可得知了。
上海闲话ABC兄:
君已经在窜改我的话题了。我所说的是“极端方言保护论者”,这类人过于提倡自身所处的地域方言,而想以此推翻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只怕是不理智,也不可能的吧!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8:06
我是湛蓝 于 2004-5-21 11:55 写道:上海闲话ABC兄:君已经在窜改我的话题了。我所说的是“极端方言保护论者”,这类人过于提倡自身所处的地域方言,而想以此推翻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只怕是不理智,也不可能的吧!...
推翻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有证据吗?不要又是一个莫须有专业户,这两年我老是能碰到这种人,希望我是搞错了。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2001年11月2日下午通过
--------------------------------------------------------------------------------
作者:我是湛蓝 日期:2004-5-21 18:42
这个话可能是说的夸张了,准确的说是否认当前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我想这样说应该是客观的。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8:50
有证据吗?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1 20:24
我是湛蓝 于 2004-5-21 18:42 写道:
这个话可能是说的夸张了,准确的说是否认当前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我想这样说应该是客观的。
所以还是老古闲话讲得好啊,“慢功出细活”。一个下午看完30页的东西怎么能够看得仔细?断言之前还请仔细咀嚼斟酌才是啊……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09:17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1 20:41
依我的理解, <老娘舅> 作为情景喜剧 (situation comedy, 简称SITCOM) 如果用了方言,就可以被称为方言剧. 而滑稽戏应主要是就上海的传统剧种而言的吧.很难理解把这一从海外引进的电视喜剧形式归入传统的滑稽戏.
传统戏剧也需要与时俱进,拆除旧有的客观上的围墙,走入千家万户。这类新滑稽戏在演出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地革新,它引进了欧美的“情景喜剧”的模式,配以传统的滑稽内容。前几年流行的相声TV、京剧TV,其实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何让戏曲曲艺适应新世纪的文化要求,继续为老百姓所喜爱,的确需要创新。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1 21:12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21:55
倚天屠龙 于 2004-5-21 14:24 写道:所以还是老古闲话讲得好啊,“慢功出细活”。一个下午看完30页的东西怎么能够看得仔细?断言之前还请仔细咀嚼回味才是啊……
其实,他的话或许有点道理。普通话当然是民族共同语,所以吸收一些跨方言词汇本是正常,好像过去宣传也是说吸收有大量吴方言词汇;但是现在开始清理门户,语言纯洁,拿吴语剔除,所以“粥”不能说“粥”,显然有人想让普通话,只充当官话方言区的共同语,不再充当全国共同语了。
另外,规范化闹剧,还有一处。普通话号称以五四以后的典范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天下文章出江南,天下文章又少不了江南味,鲁迅的文章也是其语法规范的基础,可是现在鲁迅先生等人的文章也成了不规范。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还是过河拆桥。
所以说先有闹剧,才有了质疑。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16:01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2 09:16
另外,规范化闹剧,还有一处。普通话号称以五四以后的典范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天下文章出江南,天下文章又少不了江南味,鲁迅的文章也是其语法规范的基础,可是现在鲁迅先生等人的文章也成了不规范。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还是过河拆桥。
正是如此。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创作中心公认的是在上海,这就造成了大量南方的词汇和语法形式进入共同语。现在我们说它们是普通话,只不过是它们已完全被吸收了,我们分辨不出了而已。文革时复旦的学生上北京串联,听到北京人说话,几乎都是不知所云,完全无法理解。他们当时都以为北京人说的应该是最标准的普通话。上海有些中学教师也常常认为,只要他们能够完全正确地排除诸如前后鼻音等一些语音上的小障碍,她们的普通话其实来得要比北方人更标准。老舍先生是用北京方言写作的,如果在当时多一些老舍的话,情况或许会不同,可惜只出现了一个老舍。
所以,现在轰轰烈烈的“规范化”,在出现了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其本身是否也需要“规范化”呢?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2 12:30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09:16 写道:
正是如此。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创作中心公认的是在上海,这就造成了大量南方的词汇和语法形式进入共同语。现在我们说它们是普通话,只不过是它们已完全被吸收了,我们分辨不出了而已。文革时复旦的学生上北京串联,听到 ......
还是看看胡适先生说过的话吧:
“我的家乡土话是离官话很远的;我在学校里学得的上海话也不在官话系
统之内。我十六七岁时在竞业旬报上写了不少的白话文,那时我刚学四川话。我写的白
话差不多全是从看小说得来的。我的经验告诉我:水浒红楼西游儒林外史一类的小说早
已给了我们许多白话教本,我们可以从这些小说里学到写白话文的技能。”(《中国新
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
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都是比较容易通话的(排除一些语音障碍)。上海人可能是听不大懂北京胡同里老大妈的语言,但还能听不懂北京教书先生的语言吗?过去北京口语里不常用的词,不等于北京人(特别是读书人)就彻底不会(京剧、曲艺、民间文学、古典文学都有些区别于口语的用法)。吴语里有的词,也不等于其他方言就都没有;上海作家(几乎都是外地人)也同样受官话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就像四川人常用“安逸”一词,北京口语一般不用。但决不能说“安逸”就是从四川话吸收的,它发源于早期汉语,并早就通过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到了全国。即使在北京,也没有从读书人的记忆中彻底消失。
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语当然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过明显的作用,但现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老是抱着“怀旧情节”,因为那不解决问题。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2 23:08
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语当然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过明显的作用,但现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老是抱着“怀旧情节”,因为那不解决问题。
再这样说下去,恐怕您又会讲“某些方言在争权夺势”了。其实我不过是用上海话或是吴语作为一个载体而已,就如同您常举您的家乡方言——四川话或是西南官话来作例子一样,要说的都是一些普遍的问题,无非是哪种方言引用起来论述更驾轻就熟罢了。吴语为汉语的发展作过贡献,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同样如此,至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切韵》反映的是当时的洛阳音系。其个中差异无非是贡献大小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不也正是在呼吁保住中华民族语言的血脉和根本吗?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23:12 最后编辑 ]
--------------------------------------------------------------------------------
作者:sam 日期:2004-5-22 23:55
无为 于 2004-5-21 16:53 写道:
就算南方的得不了奖,也不是因为它是“南方的”,而是因为它是“难懂的”,所以也就难有大的影响。这么说应该清楚了吧。难道语委的人专门跟南方人过不去?他们可不像这里的有些人那么仇视大江对面的同胞。
还有, ......
没有仇视,但是这个不准、那个不许,绝不是什么平等友好的态度吧。
--------------------------------------------------------------------------------
作者:sam 日期:2004-5-23 00:06
无为 于 2004-5-21 12:25 写道:
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跳出上海,放眼全国看看。不论广播、电视还是电影,都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甚至全部使用的方言的严肃文艺片也不少。就 ......
官方没有说过要禁止,但就是不让放,这是中国特色,中国人都懂的。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23 00:19
如果各方言ABC都用各自方式书写,白话文立即垮台。紧跟着的是普通话的垮台。口头赞成白话文,口头赞成普通话的人,千万不要“叶公好龙”!白话文和普通话垮台,必然使中国经济脆弱基础垮台。我们等着什么好果子吃?到那时上海话、广东话都救不了。
--------------------------------------------------------------------------------
作者:sam 日期:2004-5-23 00:36
沈老,您过虑了。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23 00:51
过虑不过虑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过虑他就乘虚而入。那是会乱了天下的。XX话abc就是乱了天下的典型。
--------------------------------------------------------------------------------
作者:非重 日期:2004-5-23 14:53
汉语应丰富他的内容,不失各地方的本色。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3 20:20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23:08 写道:
再这样说下去,恐怕您又会讲“某些方言在争权夺势”了。其实我不过是用上海话或是吴语作为一个载体而已,就如同您常举您的家乡方言——四川话或是西南官话来作例子一样,要说的都是一些普遍的问题,无非是哪种方言引 ......
这么说来,我以前可能是存在一些误解。
不过,我举四川话为例的时候从来没有流露出它“高人一等”的意思,也从来没有因为它的相对弱势而去攻击北京话或普通话(什么“胡话”、“满大人”)。有些上海网友显然有这种倾向,而且还扯出了经济文化问题,其隐藏的思想及其潜在的危害性的确值得引起注意。
--------------------------------------------------------------------------------
作者:vudik 日期:2004-5-23 22:36
看了这些争论,为何总拿上海话和普通话弄得水火不容呢?是否因为经济发展,上海人要像广州话一样,争取成为江浙普通之话?别眼红人家了,广州话能这样,是拜香港特殊情况所赐,其他地方群起效仿,只对已大有成效的推普产生消极影响,对全国统一不利.
依我之见,我们要争的是“现代汉语规范化”,不是谁的语言更优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