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5|回复: 0

2004年9月10日看点:《世纪长镜头》尘 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1 14: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7日 11:24

-----------------------------------------------------------------------------------------------

9月10日播出:

[center]尘    缘[/center]

1939年11月8日,孙明经来到了位于金沙江东岸,有高原江南之称的巴塘。在那儿,他很快就结识了当地一户李姓人家,并邀请女主人和她的长女在自家门口拍摄了这段影片,时隔六十多年,李家二女儿惠珍才在电视屏幕上见到大姐和母亲当年的音容笑貌。
[img=left]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topic/geography/C12888/20040907/images/100993_01.jpg [/img]    当时,孙明经还为她们一家拍了几张照片,直到2003年《走进西康》一书出版,这些照片才与李家后人见面,这位手拿礼帽的汉族男子正是这家的男主人,也是巴塘当地主管基督教务的牧师名叫李国光,代上帝布道的牧师自然吸引了身为基督徒的孙明经的注意。

  当时西康的权威杂志《康导月刊》明确记载,自1932年以后华人李牧师国光开始主管巴塘的基督教务,当时巴塘县长召集各界人士谈话,其中也能找到李牧师的身影,65年过去了 巴塘街头依旧随处可以看见喇嘛和转经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六十五年前在巴塘传播基督教的牧师才格外引起人们的好奇,30年代的礼拜堂早已拆掉,原址上建起的是一所小学,今天的巴塘人是否还留有关于李牧师的记忆呢?

  这是孙明经当年拍摄电影的地方,可惜那所老房子已经在1998年的洪水中被冲毁了,只有这棵果树目睹了李牧师一家当时的生活,阿你和哥哥姐姐们曾在这里一起玩石子、捉迷藏。

  六十年前,巴塘弦子就远近闻名,在李牧师家的门口,孙明经拍下了这一场景,今天,巴塘弦子已经声名远播,这种在藏语中名为“果谐”的圆圈舞,是巴塘的民间舞蹈,每逢节日男女老少便翩翩起舞,其实李牧师用教会留下的相机也记录过跳弦子舞的场景,1948年,李牧师和国立师范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合影,站在李牧师身后的张央保存了李牧师的部分照片。

[img=right]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topic/geography/C12888/20040907/images/100993_02.jpg [/img]孙明经与李牧师拥有一个相同的身份——摄影师,而且,他们镜头中所记录的场景也非常相似,这片叫做架炮顶的地方,是基督教传入巴塘的第一站,19世纪末,大批西方传教士随着洋枪洋炮一起进入中国,1896年版的这本藏文圣经证明了基督教至少在那个时候就传到了藏族地区、教堂、孤儿院、教会学校等在西康地区陆续出现。1904年,美国医生史德文和李牧师的养父母郝格登牧师夫妇从康定出发,前往巴塘考察,他们看中了虎头山脚下一片30亩的荒地——架炮顶。


  依靠美国教务总会的充足经费,史德文等第一批教务人员在架炮顶安下了家,开始传播基督教义为巴塘百姓免费医治伤病,照顾无人认养的孤儿,从小被美国牧师夫妇抚养长大的孤儿李国光也随着教会就来到了巴塘。1912年,史德文死于前往西藏的路途中。27年后,李牧师带着孙明经去拍摄了他的墓碑,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墓碑上刻有中英藏三种文字,今天 这块墓碑静静地躺在巴塘原副县长格旺家的院子里,原来,墓碑曾被砍断用来铺盖水沟,后来 这半截墓碑被格旺拖回自己家里,这些残墙是当年教会办的华西学校的遗址,1932年巴塘与西藏之间爆发了一次武装冲突,教堂、学校、医院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焚毁,孙明经到来时,华西学校已经是一座空楼,那时,李牧师主管巴塘的教务,留在巴塘的外国同事已经为数不多了 牧师的两个漂亮女儿从小就在巴塘长大,教会医院的护士,给当地百姓医治过伤病,有些巴塘老人还能从照片中认出她们,正是这台写着“天顶”一词的风力发电机,为巴塘点亮了第一盏电灯,巴塘的第一棵苹果树,今天还在这里生长着,树种也是美国传教士从夏威夷带来的,李牧师爱种果树大概也与此有关。


  身为牧师的李国光常常设法救济穷人,必要时,连自家的房子,也在所不惜。 20世纪50年代,巴塘县医院遭遇火灾,第二天李牧师就带着全家搬出磨房沟,腾出房子给病人居住,离开时连家具都没带走。


  李牧师一心向善,对基督充满虔诚的信仰,但他从不要求子女信仰基督教。


  养子李荣生被李牧师抱回家时,是一个浑身长包的弃婴,一般在教会孤儿院长大的孩子 多会皈依基督教,但开明的李牧师却遵从养子的意愿,送他去黄埔军校学习军事。1950年,第十八军来到巴塘,李牧师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队伍。


  李牧师从心底认同了这支军队,他不仅为十八军组织筹备了担架队,还同意渴望学医的一双儿女去参军。


  1951年,惠珍与战友一起回家招收新兵,在家门口留下了这张合影,在李牧师去世之前 这是惠珍最后一次站在老家门口,此后,她与父亲的联系就只剩下书信了。20世纪50年代 三个孩子相继离家,只有大女爱珍和小女阿你陪伴在李牧师身边,二女惠珍的儿子也一直托付给父亲抚养,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与孙明经到来时相比李牧师已经老了很多,李牧师只有通过照片和书信才能了解孩子们在外面的消息,惠珍和弟弟保罗一起随军进藏,西藏和平解放后 惠珍又被派往北京学医,后来回到拉萨,与保罗一起在那里从事医务工作,姐弟俩都已经成家 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但是,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巴塘传教的情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959年,西藏叛乱被平息,民主改革的风潮马上波及到以开明人士身份当选为政协委员的李牧师身上。


  1959年,教会的工作已经停止,平时很少生病的李牧师一旦赋闲在家,疾病立刻就找上门来。
  
[img=left]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topic/geography/C12888/20040907/images/100993_03.jpg[/img]   妻子去世时,李牧师很庄重的为她修了一座坟墓,而李牧师自己去世后却匆匆埋葬,现在 连墓地也不再属于李家后人。

  在民改中被错划为地主的李牧师,给子女留下的实物只有一块自制的砚台和鸡心石,还有一顶被大女儿爱珍继承了十多年的地主帽子,这张照片后来挂在孙明经家里的墙上,儿子问照片上的人是谁,孙明经回答说这是你在巴塘的哥哥姐姐们,当年,孙明经拍摄电影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在他离开巴塘后的六十多年里,这个牧师家庭里的基督徒仍然只有李牧师一个人。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9:06 , Processed in 0.0801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