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8|回复: 0

段锦川的沉与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6 12: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肉枣
来源:yinhaiwang      
2002-11-05 10:39:36
  

      如果你的女朋友对你说什么“生活中不乏美丽,缺的是捕捉美丽的眼睛”,那你多半要跟她吹灯了。但如果面对生活,不会捕捉美丽(当然也可以包括丑恶)是件可怕的事情,段锦川就是这么让我冒冷汗的。

  《广场》和《八廓南街16号》是这样两部片子,它们向观众充分展示了导演段锦川对生活的把握能力。从题目就显而易见,段的意图不是把握个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下的群像,段锦川想要的是覆盖面,而不是具体而微。这是属于段本人的一种导演的特质,但细想之下,两部片子又颇为不同。

  据说段锦川在西藏生活了十年,而《八廓南街16号》是97年用了半年时间拍摄的。西藏相对于段锦川有一种“浸淫”之感。片子是以八廓区的居委会和派出所为场景展开的,段没有象多数西藏片一样拍天空拍老鹰拍布达拉宫,而是视角平视,完全关照西藏人与身处西藏的人的整体生存。片子开头是开会,藏历节期间大家要注意什么,说者与听者,说与听,仅此而已。虽然与会者是各具姿态的,但每个人都只在段的眼中(镜头中)充当了过客。之后是接连不断的民事问题:商店被盗老板的埋怨、老人被子女欺负后的牢骚、审问小偷时小偷唯唯诺诺的交代、两个妇女之间的摩擦、对“不良少年”的批评教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事件间似乎是缺乏连环相套关系的,每个事件段也没有一揪到底,比如受欺负的老人要搬家,他和女儿间的争吵(对于多数戏来说,这该是出彩的地方)只是后来由人口述的,而老头最后究竟如何也未做交代。但这并不影响西藏人原生状态的展示的充分。整个片子给人一种顺水成舟的感觉,生活本身赋予了人物以色彩、赋予事件以戏剧性,段并未进行任何可见的干预,这大约缘于段对西藏生活的胸有成竹。

  相对于《八廓南街16号》,《广场》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沉实”。这部先于《八廓南街16号》2年多拍摄的片子几乎在放映现场给了我一个清亮的耳光:放《八廓南街16号》时我还在琢磨如果把摄像机放置于我们身边的某个居委会和派出所,效果将大大不同,而《广场》恰恰是以天安门广场这一我置身过无数次的场所为展示空间的记录片,近两个小时下来,我只能感觉自己捕捉能力的有限。应该说,《广场》比《八廓南街16号》多了一份匠心,段锦川在这部片子里多了一些个人的左右。片子开头,他跟随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采访天安门派出所的警察,在电视台记者的“关照”下,警察们说出了我们熟悉的“经典文本”。之后,升国旗之后,儿童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对祖国的花朵进行了一种善意的引导,从语言到动作。颇富机趣的是,这两段内容之间,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生意人给外地人照相,他们的指挥几乎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的段的想法:我们生活中的众多影像是如何被留下来的,我们扮演了过多被指挥被引导的虚假的角色。片子过了40分钟左右,突然风格一转,成为段个人纯粹的选择与拍摄:放风筝的人、玩滑板的年轻人、晨练的老人。段锦川没有给他们以意图,但这种交流显然更为纯粹,也无疑更为真实。

  对于记录片,我知之甚少,只能这么胡说几句。最后附带说一句,distortion准确的说段他们脱离不了政治思路,对于段君来说,这可能是个人的责任感与兴趣使然,但对于我这种无知无聊之徒,这难免被理解为噱头,虽然他的东西本身的确很有嚼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02:08 , Processed in 0.0628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