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湘里妹子

[繁简之辩](一)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0: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汉字“书同文”的论文篇目

来源:http://hzdt.xiloo.com/stw1-033.htm

  

    一、北京《语文建设》

汉字简化错了吗?.——兼论“识繁写简”(郑林曦)1990.1.

近代汉字学刍议(许长安)1990.5.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调整(魏励)1990.6.

台湾《标准行书范本》出版10周年(骆毅)1990.6.

坚持简化方向,坚持规范化原则(詹伯慧)1991.1.

让简化汉字走向世界(胡裕树)1991.1.

谈统一汉字形体工作(邢公畹)1991.1.

简化汉字的功过(胡明扬)1991.1.

书法家与简化字(陈炜湛)1991.2.

现行汉字必须规范化(高更生)1991.2.

简化字与出版物(胡奇光)1991.2.

简化字的推广和汉字教学(廖序东)1991.2.

认真总结经验,巩固简化成果(林焘)1991.2.

论汉字的改进(卢绍昌)1991.2.

简化字赞(吕叔湘)1991.2.

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裘锡圭)1991.2.

起复繁体字也不那么轻而易举(申筠如)1991.2.

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优化原则(王宁)1991.2.

谈谈“识繁写简”(文炼)1991.2.

海峡两岸统一用字的思考(颜逸明)1991.2.

简化字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张静)1991.2.

巩固发扬汉字简化的成果(胡乔木)1991.3.

汉字简化与语文现代化(鲍明炜)1991.3.

简化汉字面面观(费锦昌)1991.3.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振兴中华息息相关(高润华)1991.3.

汉字简化好(梁东汉)1991.3.

汉字简化的价值评估(史有为)1991.3.

就汉字简化问题和台湾学者商榷(苏培成)1991.3.

汉字要生存发展,就必须简化(郑林曦)1991.3.

谈规范汉字(傅永和)1991.10.

海峡两岸用字比较(许长安)1992.1.

再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王宁)1992.2.

繁体字大回潮─中国文字“海外化”(辛奇)1992.2.

简化偏旁独立成字时是否应该简化(张书岩)1992.2.

书法与文字使用(于植元)1992.3.

汉字的演进与规范(王凤阳)1992.4.

大众需要简体字(高之正)1992.6.

同台湾学者谈两岸文字的统合与规范(李金铠)1992.7.

略论汉语对汉字的影响(李恩江)1992.7.

关于汉字构件简化的系统化问题(一谭)1992.8.

江泽民总书记对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三点指示1993.1.

语言文字的传播与规范(苏金智)1993.1.

评对“识繁写简”的新解释(陈一)1993.1.

从印刷技术看繁简汉字(林川)1993.3.

书法艺术与汉字规范化(何年)1993.9.

评“文字的发展趋势不是简化”(聂鸿音)1993.10.

繁体字现象面面观(施正宇)1993.10.

澳洲华人的中文教育(季永兴)1993.10.

关于汉字规范化的几个具体问题(费锦昌)1994.1.

常用字和一级字的比较(张鹤泉)1994.2.

电脑专家所关心的字形属性问题(许寿椿)1994.3.

从教学看汉字难易(蒋仲仁)1994.4.

简化字在电视传播中的优势(王惠)1995.1.

汉字在韩国(文贞惠)1995.4.

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仇志群)1995.5.

新中国的汉字整理(傅永和)1995.7.

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李乐毅) 1996.8.

文字改革工作的科学总结(许长安)1995.11.

形声字——汉字结构方式的简化(万业馨)1996.11.

汉字简化中的义理流变(郭小武)1996.11.

汉字发展漫话(李学勤)1996.1-12.

汉字书写漫谈(秦永龙)1997.1-12.

《简化字总表》的注解(张伟)1997.10.

令人忧虑的汉字“繁体错位”(邢福义)1998.1.

规范型汉语辞书的异体字处理问题(程荣)1998.6-7.

新加坡华语中的语码夹杂现象(陈美玲)1998.10.

《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修订说明(研制组)1998.11.

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萧国政)1998.12.

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刘又辛)1998.11-12.

  

    二、北京《语言文字应用》

繁体风、“识繁写简”和语文立法问题(戴昭铭)1992.1.

论汉字简化(陈章太)1992.2.

汉字字形规范的理论和实践(苏培成)1992.2.

汉字使用者看汉字(王宗炎)1992.3.

海峡两岸字音比较(李青梅)1992.3.

古文字分化问题探讨(程荣)1992.4.

京穗沪汉字问题座谈会综述(雨箭)1992.4.

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的比较分析(费锦昌)1993.1.

大趋势,汉字文化圈在萎缩(刘泽先)1993.3.

汉字异读问题纵横谈(厉兵)1993.3.

有关《汉字规范字表》的几个问题(费锦昌)1994.3.

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原因分析(陈松岑)1996.2.

消化和巩固汉字简化的成果(高家莺)1996.2.

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郭伯康)1996.3.

简化与同形字(张书岩)1996.3.

语文应用的广阔天地(王宁)1996.4.

香港的汉语汉字研究(单周尧)1997.2.

香港汉语言文字教学的现状与展望(施仲谋)1997.2.

现代汉字的新旧字形问题(李义琳)1997.3.

关于汉字的称说问题(易洪川)1997.4.

新加坡学生繁体字辨认测查(吴英成)1998.1.

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卢绍昌)1998.3.

从基本字表的研制看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易洪川)1998.4.

二十年来台湾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曹逢甫)1998.4.

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发展(何自然)1999.4.

  

    三、香港《语文建设通讯》(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

精简字数,当务之急(姜玉星)1980.4.第1期

表意文字及其它(孔宪中)1981.5.第4期

50年代讨论新形声字文章一览(资料室)1981.5.第4期

来一个“汉字改革奥运会”(纪方睦等)1981.5.第4期

香港考试局对简体字的态度(编辑组)1982.7.第7期

台湾试行次常用字标准字体表(资料室)1982.10.第8期

汉字简化得益已近极限(文摘)(陈明远)1982.10.第8期

汉字简化得益已将极限一文补遗(陈明远)1983.1.第9期

海峡两岸字形整理概况(资料室)1983.1.第9期

大陆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及字形整理工作(引录)(傅永和)1983.1.第9期

台湾谋求结束中文电脑编码的“战国时代”(资料室)1983.1.第9期

通盘考虑汉字简化问题(葛遂元)1983.7.第11期

巴金先生的汉字改革观(李业宏)1983.12.第12期

简化字纵横谈(李乐毅)1983.12.第12期

科学汉字的构思(鲁德云)1985.11.第18期

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废止《二简草案》的请示的通知(资料室)1986.11.第21期

让我们来再认识汉字(安子介)1987.8.第22期

美国国会图书馆电脑编目中日韩文字集(翻译)(柯少斋)1987.8.第22期

香港1987年《常用字总形表》简介(张励妍).1989.7.第24期

繁简字使用问题座谈纪要(讲话记录)1989.10.第25期

汉字规范字表的调整(魏励)1991.7.第33期

书同文的前景并不悲观——纪念国民政府颁布简体字表56周年(庄泽义)1992.3.第35期

海峡两岸语文统一刍议(吕作昕)1992.3.第35期

试订《统一汉字总表》,促进两岸“书同文”(周胜鸿)1992.12.第38期

展望2056年的汉字——汉字简化之我见(姚德怀)1993.6.第40期

汉字简化质疑(田惠刚)1993.6.第40期

与汉字有关的两个政策问题(伍铁平)1993.9.第41期

《第一批简体字表》读后(苏培成)1993.9.第41期

论祖国“书同文”的基础(孙剑艺)1994.6.第44期

海峡两岸审音比较(潘礼美)1995.3.第47期

秦系文字与“书同文”(史鉴)1995.5.第47期

“书同文”前瞻——纪念国民政府颁布简体字60周年(庄泽义)1995.9.第49期

台湾的国语教育(曹逢甫)1995.12.第50期

关于“世界通字”的构想(史有为)1997.3第51期

简化字与繁体字应该有一一对应(孔宪康)1997.7.第60期

汉字改革的一些问题(吴文超)1997.7.第60期

《非对称繁简字对照表》补充(鲍茂振)1998.12.第58期

规范化,标准化,大众普通话(林允富)2000.1.第62期

研究汉字性质和改革的几个问题(彭润泽)2000.4.第63期

“书同文”散记(姚德怀)2000.4.第63期

回忆国府简体字(孙今策)2000.4.第63期

  

    四、北京《汉字文化》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答台湾学者问(许嘉璐)1990.2.

繁体字有用也不难学(李涛)1990.2.

也谈汉字的“识繁写简”(储朝晖)1990.2.

繁简汉字话短长(黄顺宾)1991.1.

电脑书同文的内涵与关键(张轴材)1991.2.

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等先生(袁晓园)

1992.2.

汉字的繁化与简化(黄顺宾)1992.2.

历史的经验必须注意(李涛)1992.4.

识繁及其他(丁辽)1992.4.

关于繁体字问题(李敏生).1992.4.

汉字研究和祖国统一(弓力)1993.1.

汉字繁简之思(周汝昌)1993.4.

文字改革不妨暂停——漫谈汉字的恶性简化(江枫)1995.3.

汉字简化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施春宏)1995.4.

不厌其“繁”(宋凡)1996.1.

《千字文》和《百家姓》中不能简化的字(唐松波)1997.2.

共同汉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唐松波)1998.1.

美国中文教育的“识繁写简”(樊培绪)1998.3.

汉字改革史话(武占坤、马国凡)1998.2.-1999.1.

随想录——汉字改革(巴金)1999.4.

  

    五、台北《华文世界》

海峡两岸整理文字的现状与省思(黄沛荣)1991.12.第62期

论汉字拉丁化(王忠恕)1992.3.第63期

海峡两岸语文差异的探讨(姚荣松)1992.6.第64期

海峡两岸的华语教学与语言学研究(曹逢甫)1992.12.第66期

大陆地区社会用字的现况(黄沛荣)1992.12.第66期

第四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纪要(编辑部)1995.3.第75期

两岸外来词的翻译问题(竺家宁)1996.9.第81期

两岸词汇比较研究管见(李行健、王铁昆)1996.9.第81期

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纪要(郭乃祯)1998.3.第87期

中国大陆新词在韩国的传播情况(柳多利)1999.12.第94期

  

    六、1997年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

简与繁——香港的抉择(陈新雄)

一国两字(孔仲温)

大会讨论纪要(编辑部)

  

    七、上海汉字研究史料馆藏

汉字文化圈的书同文问题(魏励).《普通话》(香港)1991.1

关于简化汉字的几个有争论的问题(苏培成).《语文研究》1991.1

汉字的优化与简化(王宁).北京《语言文字学报》1991.1

从大陆一位读者来信谈起(江澄格).台北《中央日报》1991.5.12.

探寻两岸文字统一之路(王熙元).台北《中央日报》1993.3.10.

汉字分裂之形成与统合之刍议(许之远).台北《中央日报》1993.3.12.

海峡两岸“书同文”之我见(周胜鸿).台北《中央日报》1993.69.

台湾《中国文字统一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992)

中国大陆、台湾汉字的异同(魏励).北京《台声》杂志 1992年第1期

“书同文”与两岸统一(孙逊).《上海文化艺术报》1991年10月11日

统一繁简汉字,促进祖国统一(林榆).北京《统一论坛》1991年第3期

研究“书同文”的新思路(张星汉)

汉语——416个方块字拼音字(马治平)

“书同文”与快速查字打字(葛遂元)

“书同文”展望(葛遂元)

论“书同文”和“输同码”(潘德孚)

试论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潘德孚、詹振权)

“书同文”的标准刍议(冯寿忠)

“书同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林允富)

汉字简化问题综论(林政华).台湾《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4卷1期,1993年6月

努力促进海峡两岸文字改革政策的统一(王兴佳)

珍惜两岸文字统一的契机(李畊).台湾《国文天地》8卷10期,1993年3月

两岸统一请自文字始(大田).台湾《中华日报》1991年9月23日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同存异 统一观念——两岸文字使用现实的思考

作者:张学涛
来源:http://hzdt.xiloo.com/stw1-003.htm
  

    汉字和汉语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两岸,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外籍华人和侨胞,也是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口。除此之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也同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主体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鉴于此,本文拟就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简略的概述与思考,希望两岸的专家学者早日求得观念上的统一,并且为两岸统一使用汉字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1964年,原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简化字总表》,大陆全面推行了简化汉字。不久,1966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文改会所有干部都去了“五七”干校。经过十年的文革后,70年代中期文改会全部工作人员回城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究竟《简化字总表》存在什么问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件像样总结简化字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的资料,总结一下简化字实行的情况。

    原文改会对《简化字总表》都是加以肯定,很少指出它的不足,特别是存在混淆的字、生造的简化字。不仅是字,还有容易混淆的偏旁。

    对实行了几十年的简化字应抱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它的优点,应加以肯定,对它的不足和缺点,应抱批判的态度,一味地肯定,似非科学的态度。

    在实行简化汉字方案几十年后,当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书法界一些老书法艺术家,有的还习惯坚持写繁体字,或半简半繁;有的人名还坚持用繁体字;有的名牌产品或匾额仍在坚持使用繁体字,不一而足,比比皆是。有的简化字和简化后的偏旁,用印刷体印出来还清楚,在书写时,形近字最容易混淆,给印刷、校对带来不少麻烦。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认真去解决。

    在台湾,繁体字是规范汉字。简化字、异体字都属不规范之例。在大陆,简化字是规范字,繁体字认为不规范。这些做法,值得商榷。我们应当把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样认为是规范汉字。

    应当是,繁体字应有自己的规范,简化字也应有自己的规范,两者都应有自己的规范。这样要求较全面,不可偏废。肯定一种规范,否定一种规范,或者肯定一种次要的规范,否定一种主要的规范,把次要规范,变为主要规范。这种态度不是科学的态度。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这是把汉字庸俗化的行为,汉字简化为几个横笔居多,不像汉字,生造的汉字更多。“展”简化为尸字里有一横。从字义字形理解。“展就是一具死尸”。这个字如具体应用在不同的句子里,恐怕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为此,胡愈之同志曾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这些简化字不伦不类,对“毛主席纪念堂”的“堂”字,西藏的“藏”字的简化,特别反感,“堂”字把中间的“口”字简掉了,仅简化三笔,又造了一个新字,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藏”字简为草字头下面加一个“上”字,从字形上理解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简化?他认为这样的简化,太不像话。他几乎每谈到“二简”,不止一次地提这两个字,给我很深的印象。据说,他在原人大常委会委员之间,提出对“二简”的反对意见,这对停止使用“二简”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胡愈之曾严厉地批评过我,质问我第二次简化汉字方案是怎么发表的,并要我写批判的文章,这就有点冤枉我了。

    当时我们“748工程”标准汉字研究小组借文改会一间屋子,每天到那里上班,组内有一位《人民日报》的同志,这位同志很积极,文改会汉字组通过他,在《人民日报》提前排好了“二简”字表的版,经文改会上下内部无数次的研究,在当时“造反有理”思潮的影响下,“二简”没有经人大的讨论,很草率的就公布了。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二简”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

    当前,台湾还在使用着繁体字。这同简化字比起来,繁体字笔画多,书写起来费时间、费精力。写每一个字,有的要多写几笔,或者还要多。繁体字用键盘输入,也可能较简化字麻烦。在大陆,有的输入员不认识繁体字,用语音输入不认识繁体字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大陆实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符合传统繁体字简化习惯,大多数的字并不是硬造的,简化字确实有很多优点。建议台湾考虑采纳大陆的简化字,如对所实行的简化字存在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协商解决。

    近五十年来,台湾没有实行简化字,而坚持使用繁体字,这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对传统的汉字文化很好的继承。当然,不是因为实行了一部分简化汉字,对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有多大的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大陆上的三、四十岁的人,由于没有受到繁体字的教育,他们看港台出版的繁体字报刊,就不会像港台地区的同龄人那样顺畅。有的感到困难。繁体字不认识就得猜着读。读古书困难更多。这里面还有古汉字,古汉语语法的问题。

    香港凤凰卫视1999年7月 7日在“凤凰早班车”报道,台湾高考出现有史以来最多的错别字,画面上列出了正误字表。高考出现错别字,说明台湾语言文字水平教育有所下降,也说明学生在高考中写出错别字,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前途,对个人来说,这将是严重的。

    这些错别字是繁体字的错别字,这在大陆不是一个问题,而在台湾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可见,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同。

    在大陆,如在高考出现简化字中的错别字,或写出繁体字也是严重的。

    在目前情况下,如台湾学生到大陆参加高考或学习,或大陆学生到台湾参加考试或学习,会遇到一些难题。

    据《北京晚报》7月28日第11版报道,台湾教育界负责人吴清基表示,台湾从下个学年开始,台湾小学生将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台湾教育界采取这一措施是明智之举。大陆汉语拼音方案已在联合国注册,这对中文的国际化与信息化有很大的帮助,这对台湾的学生未来适应这一形势会有很大的帮助。两岸的有识之士,从这一事例中,会有很大的启发吧?

    两岸的文字使用应该统一。在目前两岸的文字繁简不统一的情况下,影响各方面的交流。为了两岸的更好地交流,两岸的繁简汉字的使用应该统一。由于两岸过去长期隔离,大陆对台湾专家学者究竟对此有何看法,需要了解,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取长补短,统一观念,求得一致的见解。同时,大陆也应对简化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确实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应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使简化字方案得以更科学、更完善、更便于科学地使用,使它成为全民族的统一的简化汉字,使汉字发挥它的更大的作用。

    两岸的文字使用的问题,不仅仅是繁简汉字的问题,这只是文字使用方面的大的原则问题,是一个使用文字的先决条件的问题,其它方面的汉字使用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诸如名词用法不统一,译名两岸使用不一致,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两岸的文字专家和学者有的对此做过研究,这些问题不在此文探讨。

    两岸专家学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探讨两岸现在存在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面对现实,抛弃成见、偏见和短见,以科学的态度,共同研究解决两岸存在的文字使用问题。这关系到子孙万代,关系到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开创人类未来幸福生活的问题,我们要求同存异,统一观念,解决两岸现实存在的使用文字的问题。感谢这次“书同文”学术研讨会,为我们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对此,深深地表示感谢。

             (北京佟麟阁路62-10-1-304,100031)

          原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62期,2000年1月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0: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50年代关于汉字改革的论争

(摘自《中华读书报》)
来源:http://www.pep.com.cn/20021201/ca48566.htm



  中华民族沿用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汉字的改革。50年代中期,曾有一次关于汉字改革的方向、道路和方案的论争,产生了《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等成果。从70年代末起,国人对汉字发展的前途、汉字改革的有关问题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取得了更丰富的成果。它对汉字更好地适应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文摘自《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刘勇、高化民主编,珠海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回顾本世纪文字改革的历史,第一次关于汉字问题的论争,是在“五四”前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场争论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推行“国语”,创制和完善汉字的表音系统。第二次论争发生在30年代,是在大众语论争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场论争导致了最初在国统区、其后在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汉语拉丁化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50年代,在全面开展文字改革的背景下发生了第三次论争。

  建国后,文字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列入了国家的议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诞生,它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1952年2月,新中国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并提出中国文字拼音化的方案;整理汉字并提出其简化方案。1953年10月,设立中共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指导文改工作,1954年10月,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字改革命名的政府机构。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在会议上作了《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的报告,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字改革的方针和任务。他说:“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文字改革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毛主席在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指示》提出的文字改革的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工作。”从此中国文字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

  汉字树大根深,基础牢固。汉字的改革是一件大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连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未来文化的发展。面对这件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在研究和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有关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了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论争。

   《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汉字改革应该走拼音方向,这只是解决了方向问题。在这个前提之下还有一个走怎样的拼音道路问题,这是方案问题。方案之争的焦点首先集中在采用什么样的符号上,也就是字母形式的问题。清末以来改革汉字的方案层出不穷,符号也各有特色。主要有速记式、笔画式、拉丁字母式几种。处于竞争核心的是汉字式的笔画符号和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1949年末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成立后,便着手进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后,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内设立了拼音方案组。

  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一文中回忆说:“上海解放后不久,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大约在1952年略早,倪海曙告诉我,毛主席到苏联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定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从1952年初到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持试制民族形式即汉字笔画式拼音文字方案的工作,但一直没能取得圆满的结果。叶籁士回忆说:

  文改研究委员会曾经用了整整三年时间集中大部分力量研究、拟定过多种民族形式的方案,毛泽东同志看了都不满意。他要求民族形式的拼音字母要比注音字母更简单。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同志研究了世界上各种字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最后,他说民族形式字母不要搞了,还是采用拉丁字母。他说拉丁字母是世界最通行的字母,也比俄文字母和其他字母好看。多数国家所用的字母都不是本民族发明的。1956年1月,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后来毛泽东同志讲话,讲话中开头一段是这样说的:

  “会上吴玉章同志讲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以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20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讲,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

  毛泽东的这种转变,为汉语拼音字母形式的选用重定了基调,使得在几年中反复争论而举棋不定的字母形式问题终于有了结论。周恩来总理在会议总结发言中,代表中共中央表明:“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正式的文字批示:“中央认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从此汉语拼音方案的研制从以汉字笔画式字母为主到各种形式方案的全面摸索,最后转向采用拉丁字母阶段,加快了制定、公布方案的步伐。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拼音方案组对民族形式问题进行讨论和研制汉语拼音方案的同时,社会上不少热心文字改革的人也在潜心探索研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拟制出一套更完善的汉语拼音方案。到1955年8月为止,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人士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655种,国内外群众来信4000多件。群众意见来路广,创议多,反应十分热烈。

  从讨论以及来信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人热烈支持汉语拼音化并且同意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工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喜事。他们盼望拼音方案早日公布,及早推行。当然也有许多不同意见,主要是在是否采用拉丁字母这一原则问题上存在分歧。

  分歧之一是:主张采用音节文字。

  金东生在《拉丁字母的缺点》一文中指出:分散性是拉丁字母最大的缺点,是无可救药的。拉丁字母拼写汉语音节其形状是分散的,不能一看即知是哪几个字母组成一个音节。拉丁字母复杂,包括:拼写方法的复杂,省略方法的复杂,字体的多样化,词儿连写方法的多样化,字母本身笔画复杂等。要解决汉字的困难而又避免拉丁化的缺陷,唯一的途径就是采用音节文字(共用408个音节字母)。

  分歧之二是:主张采用俄文字母,全盘“斯拉夫化”。

  林祥伯从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出发,认为汉语拼音应采用俄文字母,以利中苏文化交流。

  陈出新认为俄语字母比拉丁字母简洁丰富,足以描述汉语。

  王敬骝认为在选择汉语拼音文字的字母时,应该考虑到它在为少数民族创立、改进和改革文字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解决没有拉丁字母来代表普通话的音位的矛盾,有人提议采用一些斯拉夫字母。考虑到上述这两个因素就不如干脆不用拉丁字母,而全盘采用斯拉夫字母。

  分歧之三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

  康郎说,我主张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民族形式也就是本民族固有的、习惯了的形式。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方案不等于硬搬方块汉字,而是一个研究创造的过程。即是从现有汉字中取其精美的部分,或加以简化,加以改造来制定方案。

  程刚认为,拼音文字没有群众基础,学习与使用要发生很多困难与问题,建议在现行汉字的基础上实行文字改革。

  林起认为,拉丁字母是欧洲的文字,对于我国来说采用它是和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不合适的。拉丁文字最大的缺点是书写起来太长太费时间,笔画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他主张创造汉字笔画的新字母。

  于飞认为,我国文字改革最好根据汉字的结构形式制定结构式的拼音新文字。结构式拼音文字是以几个音素符号结构成文字的单位符号,再以单位符号组成词,积词成句。结构式拼音文字读起来比音素化拼音文字快,少耗眼力脑力。使用结构式拼音文字可以发扬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优点,更有力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最适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文字向前发展的方向。

  工人张家裕说“简化汉字比拼音文字更方便”。

  此外,在草案的技术方面还提出了一些意见。

  根据各界的意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委员会在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期间,召开了十次会议,讨论和修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以后又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审核修订。在1958年1、2月间召开的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此汉语拼音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必不可少的语文工具。

  1958年1月,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关于汉字的前途,周恩来说:“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做出结论。”“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我在这里不打算多谈,因为这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范围。”

  从前面引用的毛泽东的指示和这段周恩来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意见并不完全相同。关于拼音化的方向,毛泽东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认为简化汉字是为了目前的应用,推广普通话、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为实现拼音化作准备。周恩来则认为对汉字的前途不忙作结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现实的语文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结合周恩来的意见,就形成了中国文字改革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完成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第二步实现拼音化。在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之前,一直实行的是这个方针。

  50年代这场关于汉字改革的论争的结果是:一,努力创造一个统一民族语的环境,即推广普通话;二,改善汉语这个交际工具,即公布规范化的简化字;三,制定汉字的标音系统,即《汉语拼音方案》。后来有人在总结文字改革工作时,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前提下,指出其缺点是:(1)实现汉语拼音化本来是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可是过去在相当的程度上被当成了政治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走拼音化道路的观点不容讨论,这就窒息了学术的研究。这样做表面看是舆论一律,而实际上要不要实现拼音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2)受了走拼音化道路的影响,对三项任务的认识有片面的地方。比如,简化汉字被看成是实现拼音化之前的权宜之计,只是“以利目前应用”,而没有当成关系到十几亿人口和子孙后代的百年的大计,致使有的问题考虑不周。(3)对文字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中有时急于求成。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统一汉字的设想)

作者:李增有
来源:http://www.hpw-wzm.com/YuiceYuXsoxva/Ywxx15/LviZdaygi.htm


说明:为了使全世界使用汉字汉语的中华民族的力量更加坚强, 象国家需要统一一样, 汉字也需要统一, 这个问题已经广泛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它也是两岸统一中的一项很实际的内容,并且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如何对待祖宗遗产的大事,现写出此文呼吁, 并不敢奢望" 一唱雄鸡天下白" , 但愿能够"一石激起千重浪", 引起社会上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解放后, 我国政府已经公布过多次汉字简化方案, 执行以来, 确实大大方便了学生、作家和全国人民,节省了他们无法数计的精力和时间。因此,简化汉字方案已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迅猛扩大,几乎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往来,为了便于交流各种经济和学术信息,我国的文字--汉字,也成为各国人民学习和追求的热门学科,而且,随着我国实力的迅速壮大,汉字也象英语、法语……一样,存在着发展为世界通用语的势头。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使用汉字汉语的国家和地区,除我国大陆本土外,其他还有以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遍布全世界广大地区的华裔人民,而由于我们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没有对这些人宣传我国早已实行了汉字的简化,所以,迄今为止,他们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未简化前的汉字。

不错,我国大陆本土有十二亿人民,是使用汉字汉语的主体,但大陆以外的华裔人民, 在使用汉字汉语的问题上,也有他们的优势,那就是地域辽阔,他们所使用的传统汉字在全球都得到公认。在这种两者都各有其优势的情况下,为了减少交流阻碍,为了表示友好,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便不得不采用了一套并非必要的作法,即:对大陆内仍然使用我们的简化字,对大陆外的许多地域则使用传统的繁体字。不知当局是否注意到, 这样作法至少存在四大不利之处:

1. 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多设置了一道屏障,例如,据说最近台湾当局就作出了规定,把使用“正体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作为大陆出版物进入台湾的必须条件之一;

2. 与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境外华人的相互交往都不方便,削弱了他们对大陆中国的认同感;

3. 降低了想学汉字汉语的外国人的积极性, 因为他们不知汉字是以大陆的简化字为准?还是以海外普遍使用的传统汉字为准?从而影响了汉字的世界化趋势。

4. 最需提及的一点是:对于大陆上年轻一代不了解繁体字来源的人来说,在使用繁体字时,往往将不应繁体化的汉字也机械地写成繁体字,结果造成了文字语意的混乱,或者令人不知所云, 例如姓“范”的范,本来就应该是"范"字, 可是在机械化的繁体化处理时, 竟无例外地改写成了“变三点水为车字旁的'范'”,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此外,头发的“发”和发达的“发”,干部的“干”和乾燥的“干”、里程的“里”和里外的“里”,虽然各自都是使用相同的简体字,但在繁体字上则各有各的专门用字,其他如“系”、“谷”、“制”、“准”……都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在繁体化时将它们转变,反而是“画蛇添足”了;试问,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转变, 才能不闹出“大别字”的笑话?

由此看来, 做为国家统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份, 大陆本土上使用多年的简体字和台湾以及全球都还在沿用的传统繁体字, 也有必要通过适当协商, 使其一致起来。这个问题看起来牵扯面大,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原则问题,但解决起来却并不是很费事,下面,就是我对统一汉字汉语的分析和解决意见。

首先。谈一下统一的原则,原则是:

1) 考虑到几十年来简化字的推行效果及无可比拟的许多优点, 统一后的汉字汉语还是应以现在在大陆本土十二亿人民中业已通用的简化字作为主体;

2) 按照求实精神, 作为对等的协商谈判, 也不应完全否定现仍在全球华裔人民,尤其是港台华人中通用的传统繁体汉字;

3) 文字本身不过是个工具, 与政治无关, 参加汉字统一谈判各方应以现实主义精神,放下政治上你死我活的立场, 着眼使用方便和语义明确,尊重既存事实, 权衡两种字体变动的大小难易,平等协商,以汉字统一为目的, 互谅互让,消除彼此问可能发生的歧见。

其次, 谈一谈汉字统一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之一是不论大陆的简体字还是海外的传统繁体字, 都是同源同系, 虽然近几十年来在大陆本土上有了简化汉字的新发展, 但两者的差异并不难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尤其在读音和语言上,更可以说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有利条件之二是在大陆本土推行简化字以前, 人民为了书写方便, 本来就有大量简体字使用, 例如我们的"们"、过往的“过”、学习的“学”……等,而且极为普及,几乎人人都懂,人人都会,大陆本土的几次简化字方案,绝大部份也不过是把这些历史上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东西,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使其规范化而已,变动较大的字并不太多;

有利条件之三是我们的简体汉字一般都简化得很有道理,容易为人们接受,而不是无规律拼配的,例如:“灭”用一张板子压在火上使火熄灭的形像化的简化,“尘土”的“尘”就是小土,用“小”和“土”组合而成,也是很会意的发明,“网”字从字面上看就象一张张开的网,它们的简化,都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

有利条件之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本土与港台海外华裔人士间的往来日益濒繁,大陆人对传统繁体字或海外华裔人对大陆上的简体字都已不陌生,在相互接受或相互认可上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最后,要谈一谈本文目的之所在,即: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达到统一汉字,便利交流,使汉字通用于全球华裔人民和进一步使汉字走向国际化:

根据以上所述的原则精神,对于汉字的统一,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 谈判各方一致承认汉字统一应以大陆本土的简化字为主体;

2 为了体现平等和求实精神,也应照顾到大陆以外华裔人民的传统和习惯,对现行大陆简体字中容易造成理解错乱或使用矛盾的部份,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动,包括:缩小一些简体字的适用范围、恢复一些传统字、及修改一些简体字等,例如,前述的简化汉字中的“范”、“系”、“谷”、“制”、“准”.“ 发”、“干”、“里”.“并”等,就可以取消其对传统汉字的矛盾部份,恢复各该传统汉字的存在和用法;同时,要作出硬性规定:不许以汉字简化为借口,将不是同一个字的汉字合并为一个简化字;

3 注意考虑“文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主要是要照顾到文字改革对前后左右,即对境外、古文辨认.新字新音和电脑输入的影响;

4 简化整个汉字固然是我们的目的,但汉字多是由各种部件组成的,因此简化部件更是基础,在这方面,我们用“又”取代笔划繁琐的部件,构成“权”、“欢”、“叹”、“圣”、“凤”等字,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又”所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部件,仍让平日接触繁体字的人不好掌握,我们是否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笔划简单、足以在汉字简化中派上用场的部件呢?

另外,“市”固然也是一个单独的汉字,但它也应是“沛”的部件,但按照简化字的规定,两个字的写法却不一致,“市”字的起笔是“点和横”,而“沛”中的“市”字却是完全不同的写法;本来,“市”字就没有必要简化;但其做为部件时已经简化,则其成字就也应同时简化,以避免脱节和混乱;

5 简化汉字的目的之一是便于明快地书写,但我们还有许多笔划繁琐的字没有简化,尤其是一个方框里又加上带许多笔划的字,如“圆.圃等,使人在书写时写完方框后再向里面填写笔划都很不容易写清楚,难道这样的字无法简化吗?

6 在经过协商达成统一认识后,全世界简、繁体汉字的统一事业便告完成,今后不论大陆和海外华裔,对统一后的汉字都有认同的义务,统一后的汉字可称其为“现代汉字”,或称“正体字”也无不可,它将是书面上的正式通用文字。现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虽然仍可以按个人习惯继续使用,政府不予干涉,但只能使用于私人交流,政府也不强行否认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但它的“法定文字”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顺便说一下,在协商统一汉字的过程中,我还希望一并解决汉字的笔顺、横写和竖写、左行和右行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的意见是:

1 除了艺术品或牌匾等特殊情况需要外,今后应规定汉字一律为横写,而且,照顾到人的生理状态及大多数国家习惯,还应该是右行横写。现在,虽然左行横写的情况已经很少很少,但还是做出规定更能起到统一执行,减少混乱,一劳永逸的作用。

2 关于笔顺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大家默认的但是不十分明确的不成文规则,就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可是对于少数笔顺模糊的字还都是随各人的习惯,如果只是孤立的从字形上看,反正写成后大家认识就行了;但考虑到文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字的笔顺可能会影响到它的电脑输入,所以也应该做出统一的规定,即:除了“当、常、学”之类的以“小”字开始的三笔划以中间一笔为第一笔外,其余字是否都要以遵守先上下后左右及由上而下、由左而右不成文规则为好。

作者地址:北京朝外大街吉祥里104号楼4门3层1号, 邮编:100020(E-MAIL:lzy@chnmail.com)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1: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

一九五八年二月三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


  各位代表: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过两年来全国各方面的讨论
,经过国务院设立的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的反复审
议和修订,一九五七年十月间又经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
委员会扩大会议的讨论,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一日由国
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现在提请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讨论和批准。我现在代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
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向大会作报告,
请大会审议。


  一、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几年来的文字改革工作



  当前我国文字改革的任务,在汉民族说来,就是:
(1)简化汉字,使它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掌握和使用,
以便在广大人民中更多、更好、更快、更省地扫除文盲
,普及和提高文化;(2)推广普通话,以消除方言的
隔阂,促进汉语的进一步统一,使我们的语言能够更好
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制定和推行汉语
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和帮助推广普通话。


  这几年来的文字改革工作,就是遵照上述的方针进
行的。


  先说汉字简化工作。


  全国解放以后,政府就开始了汉字简化的研究工作
。一九五二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以后,开始
草拟汉字简化方案。一九五五年一月,中国文字改革委
员会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全国
各地各界人士参加讨论的在二十万人以上。草案在根据
这些意见作了初步修正,并经国务院设立的汉字简化方
案审订委员会审订以后,于一九五五年十月提交全国文
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一九五六年一月,国务院公布“
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
汉字简化第一表,包含二百三十个简化汉字(即把二百
四十五个繁体字简化成二百三十个简体字;其中有两个
或三个繁体字合并成一个简体字的,所以简化后的字数
比简化前少十五字),从方案公布的时候起即已通用;
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包含二百八十五个简化汉
字(即把二百九十九个繁体字简化成二百八十五个简体
字,由于合并,比简化前少十四字),其中的九十五个
字从一九五六年六月起开始试用;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
简化表,包含五十四个简化偏旁,已有三十个根据这个
表类推出来的字从方案公布的时候起开始试用。三项合
计,现在各报刊使用的简化汉字,共计三百五十五个。
此外,还有属于汉字简化第二表的一百九十个简化汉字
和属于第三表的绝大部分简化偏旁类推字还没有使用。
但是在少数出版物上使用的简化汉字,也有超过三百五
十五字的范围的,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和扫盲教材中,
汉字简化方案的三个表差不多已经全部使用。


  汉字远自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简体,以后各个时代
简体字都有发展。我们的工作只是比较系统地来进行简
化,并且使简体成为正体。采用简化汉字的利益是十分
显著的。汉字简化方案第一表和第二表所简化的繁体字
五百四十四个,笔画总数是八千七百四十五画,平均每
字十六点零八画;简化之后归并成五百一十五个简化汉
字,笔画总数是四千二百零六画,平均每字只有八点一
六画。就是说,写简化汉字比写繁体字可以省力一半。
在这两个表里,十画以下的字在简化前只有三十四个,
简化后增加到四百零九个,十一画的字在简化前和简化
后都是三十五个,十二画以上的字,简化前有四百七十
五个,简化后减少到七十一个。如果把第一表和第二表
中的五百一十五个简化汉字,依照第三表偏旁简化办法
继续加以简化,那末每个简化汉字的平均笔画估计可以
进一步减少到六点五画,只占原来繁体字平均笔画的百
分之四十强。简化汉字的推行,无论在儿童教育、扫除
文盲和一般人的书写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因此受到广
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


  一些右派分子利用共产党整风的机会,对文字改革
进行了恶毒的攻击,说汉字简化搞糟了,要国务院撤回
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汉字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好事,
反人民的右派分子自然要反对,把它说成坏事。我们从
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出发,应该肯定:汉字简化确实为
亿万儿童和文盲办了一件好事,是搞好了而不是搞糟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指出,汉字简化工作中确实
还有一些缺点。好些同志向我们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
望我们考虑。对于这些提意见的热心人士,我们是很感
谢的。两年来的事实证明: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确有少数
汉字的简化办法,特别在同音代替方面,考虑得不够周
到,因此在使用上还不够妥善,或者可能发生误解。比
方以“只”代“zhī@①”,这本来是早已流行的习
惯,在绝大多数场合是恰当的;但是“许多船只通过苏
伊士运河”,就有可能被理解为“许多船仅仅通过苏伊
士运河”。还有一些字,由于在方案中没有交代清楚,
因而被人误用。例如,“徵收”“乾净”简化成为“征
收”“干净”是适当的,但是把“宫商角徵羽”“乾隆
”写成“宫商角征羽”“干隆”,自然就是错误的了。



  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规定:除了第一
表的二百三十个字作为正式推行以外,方案的第二表、
第三表还在征求意见,还没有最后确定。就是第一表中
的字,如果确实有不适当的,我们也准备考虑修改。现
在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在向各方面征求意见,并根据两年
来试用的经验,对汉字简化方案进行整理修订。


  但是从整个来说,为劳动人民的利益着想,为儿童
和后代子孙的利益着想,汉字简化工作必须继续积极推
进,使所有比较常用的、笔画较繁的字都能逐步得到简
化。现在第二表和第三表中的大部分字还没有使用。还
有很多比较常用的字,例如赛、霸、警、爆、整、翻、
藏、疆、徽、辩、舞、感、影、鼻、鼠等等,应该简化
,但是没有简化。此外,还有一部分地名用字,或者笔
画较多,或者生僻难认,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如衢、夔
、@②,hù@③、歙、阌、亳、鄄、婺、黟、酃、郴
、崞、zhōu@④zhì@⑤等等,也必须加以简化
,或者用同音而笔画简单的熟字代替。这些字中有些在
群众中已有流行的简体,可以考虑采纳;有些还没有通
行的简体,也可以在多方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规定它
们的简体,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大家认为适当,然后
正式推行。总之,汉字简化工作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大事
,一方面应该慎重,不可草率,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采
取积极的措施,继续推进,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目前
广大群众对于简化汉字是热烈欢迎的,但是简化的字数
不多,不能满足他们的迫切要求——这是目前群众使用
简字方面产生一些纷歧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滥用
简字以及消除字体的纷歧,决不是消极的办法所能奏效
,必须在汉字简化工作上采取积极的态度。简字总是由
人民群众创造的,就是繁体字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正
因为这样,所以历来文字通过广大群众的使用,总是不
断发展和变化的。问题在于如何集中群众的智慧,加以
调整整理,纳入统一的规范,以便于应用——这就是我
们现在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


  再说推广普通话。


  我国说汉语的人民将近六亿,说着各种不同的方言
,每个方言内部还有许多小方言。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
多,约占使用汉语的全部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这就说
明了:汉语中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方言纷歧,最主要的
是语音上的纷歧,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逐步统一的有
利客观条件。汉语进一步统一的基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
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而且可以说,也是我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今天我们的国家,在政治、经
济、文化上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全国人民
在党和政府领导之下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
同目标而奋斗,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如
果没有这种共同语言,就会给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全国人民中大力推广
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自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来,推广普通
话的工作已经收到一定的成效。除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
作委员会之外,在二十二个省市也已经设立了推广的机
构。到1957年年底为止,全国受过普通话语音训练
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师已有七十二万一千六百人。从
广播中学习过普通话和拼音字母的人已经有好几百万。
从1956年秋季起,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学普通话
,中学和师范学校学生也在汉语课中学习了普通话。从
许多方言区教学的结果看来,成绩是巨大的,困难是完
全可以克服的。为了便利教学,全国多数省市进行了方
言的初步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的结果写成的帮助方言区
群众学习普通话的手册已经出版多种。教育部、文字改
革委员会和各省市编制的普通话教材、读物,销行约达
五百多万册。各种教学普通话用的留声片销行一百多万
张。教育部和科学院合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已经为
各省市培养了五百五十多名推广普通话的骨干。


  两年来的经验证明,只要领导重视,认真工作,尽
管在方言和普通话差别较大的地区,像浙江、江苏、上
海、福建、广东等地,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也能收到显著
的成效。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
,它不能用人为的方法来消灭。方言也是一种有用的交
际工具,它是为某一特定地区的人民服务的,但是它有
地区的局限性,超过这个限度就丧失交际工具的作用,
成为互相了解的障碍。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止方言,而
是使说方言的人们在自己的乡音之外,学会说一种全民
族共同的语言,以便跟各地区的人互相交际。我们应该
在各级学校中,特别是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中,大力
推广普通话。应该在干部中,特别是区以上各级地方干
部和青年干部中,大力提倡学习普通话。在另一方面,
由于方言在地方性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干
部还应当积极学习当地的方言,以便密切联系群众,做
好工作。


  推广普通话不应当,也不会损害我国宪法赋与的各
兄弟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普通话自然主
要应该在汉族人民中推广。但是目前各兄弟民族中有许
多人要求学习汉语,而且可以预料,在汉语拼音方案公
布施行之后,借助于拼音方案学习汉语的人会更见增多
。因此,在兄弟民族中可以而且应该提倡学习普通话,
并且对自愿学习的人应该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是有
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团结和互相学习,符合我国各
民族的共同利益的。在另一方面,在兄弟民族地区工作
的汉族干部,不但应该尊重兄弟民族使用和发展民族语
言的权利,而且必须努力学习兄弟民族的语言。


  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的群众性的工作,要求不能
过高过急。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不是
要求大家把北京语音说得像北京人一样,这样的要求是
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北京语音是个标准,这是大
家努力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对于不同的对象应有
不同的要求。对于广播员、话剧和电影演员要求要严些
;对师范、中、小学校语文教员的要求比一般人应该严
些;对于一般人的要求应该宽些。对于儿童、青年的要
求,应该不同于对中年人的要求。任何一个人,为了把
自己的话说得更加接近普通话一些而作的任何努力,应
该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敬,因为他在认真进行一件严肃
的工作。各地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门,应该
定期举办普通话演说竞赛或评比,对于普通话学得好和
教得好的人给以一定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顾虑
,提高大家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和兴趣,才能掀起一个群
众性的推广普通话运动。目前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利于推
广普通话的风气。比方,学说普通话的人有时得到的不
是鼓励,而是讥笑。孩子们回到家里说普通话,受到有
些家长的斥责,认为是“撇京腔”、“忘本”。这些事
实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差,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
对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不够了解。为了转移这种
社会风气,为推广普通话造成有利条件,我们希望各位
代表能够向各方面人士大力进行宣传工作。


  为了有效地教学普通话,还必须有一套普遍通行的
拼音字母。过去由于汉语拼音方案没有确定,这给推广
普通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在汉语拼音方案即将
确定,而且这套拼音字母,由于采用音素化的拉丁字母
,便于方言区的人们对比自己的方音来学习普通话,将
大大有利于今后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现在再说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首先应该说明: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语拼音文字。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
以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教学普通话,目的在于便利广
大人民的学习和使用汉字,以及促进汉语的进一步统一
,并非用来代替汉字。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它是永远
不变还是要变呢?它是在汉字固有的形体范围内变化,
还是被拼音文字所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
字所代替,还是为别的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些
问题我们现在还可以不忙去作结论。我们认为:汉字总
是要变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将来总是要
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而且可以说,世界各个民族的
语言和文字,将来总有一天会逐渐接近和统一。但是这
些都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范围,因此我们今天
还不必加以讨论。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制订经过和它的用处,我
们在下面作较为详细的说明。


  二、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制订经过和它的用处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成立,
就开始进行有关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一九五二年
二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它的主要工作,
除了简化汉字之外,就是研究拼音方案。从一九五二年
二月到一九五四年年底近三个年头的时间内,主要地进
行了民族形式即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和拟订工作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成
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以后,在会内设立了拼音方案委
员会,对拼音方案进行了更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到
一九五五年十月,拟订出了四个汉字笔画式的,两个国
际通用字母式的(其中一个是拉丁字母式的,另一个是
俄文字母式的)拼音方案草稿,曾经分发给当时在北京
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代表们,征求意见。全国文
字改革会议以后,根据几年来的比较研究、群众的意见
和领导上的指示,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一九五六年二月
,发表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个草案,广泛征求意见。除
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以
外,各地在政协委员会中组织讨论的有二十二个省、三
个市、两个自治区、二十六个省辖市、四个县和一个自
治州,参加人数在一万以上。与拼音字母关系比较密切
的邮电、海军、铁道、盲人教育等部门还对草案进行了
不同规模的专门讨论。另外,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到九月
,我们还收到全国各方面人士及海外华侨对草案的书面
意见四千三百多件。


  根据上述各方面的意见,于一九五六年八月我们提
出了对这个草案的修正意见,送请国务院审核。十月,
国务院设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进行审议。至一九
五七年十月,审订委员会开过五次会议,多次座谈,并
且曾经邀请在北京的语言、教育、文艺、新闻、出版、
科技、翻译各界以及部队和人民团体的代表一百七十八
人举行座谈,同时向京外三十九个城市的一百位语文工
作者书面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磋商和修订,审订
委员会于一九五七年十月提出修正草案,经政协全国委
员会常务委员会的扩大会议讨论,十一月一日由国务院
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作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
,并且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


  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在拟制方案的整个过程中
间,我们还得到了一千多位热心拼音字母的同志的协助
。从一九四九年文字改革协会的时期起到一九五七年十
月止,我们收到了全国各地人士和海外华侨寄来的各式
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共计一千二百多个。尽管其中的大
多数,作为完整的方案,还不能说是成熟的,但是其中
的一些设计和建议,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和帮助。汉语
拼音方案的制订完成,是跟这一千多位同志的协助分不
开的。


  以上就是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制订的经过。事实证明
:这个草案是经过专家长期研究、各方反复讨论和多次
修订的,它确实反映了参加讨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应
该说,政府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是认真负责的,所采取
的步骤也是慎重的。右派分子章伯钧说这是几个人关起
门来搞的,“只经少数热心分子讨论”,这自然是别有
用心的污蔑。


  从我国汉字注音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汉语拼音方
案草案是继承我国“直音”、“反切”、注音字母的传
统,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体系,字形上看不出读音,因而产生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问题。历来有两种主要的办法,一个是“直音”,一个
是“反切”。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这个办法的困
难,正如清朝陈澧所说:“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
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汉末发明了反
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一个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反切的好处是无论什么字音都拼切得出来,它的缺点是
拼切起来不方便,一般人不易领会;而且跟直音法一样
,都必须先识不少字才行。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
母,只要认识三十七个字母就可以拼出任何北京语音来
。这自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比起拉丁字母来,注
音字母有它难以补救的缺点。首先它除了注音以外,很
少其他用处,因此难以推广。拉丁字母在科学技术上普
遍使用,用处多,接触机会多,学了不容易忘记。采用
注音字母,一般中学生仍旧要学拉丁字母;采用拉丁字
母,却不必再学注音字母。其次,注音字母中一部分韵
母不是音素字母,因此对于用作少数民族创造文字的基
础,对于音译外来语,也不如拉丁字母灵活。汉语拼音
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就比注音字母又前进了一步。


  从采用拉丁字母这个方面来看,汉语拼音方案的历
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百五十多年以前。远在明朝万历
三十三年,即一六零五年,就产生了第一个用拉丁字母
拼写汉语的方案。自此以后,曾经陆续出现过各种各样
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十九世纪末叶以后,当
时爱国的知识分子,群起提倡文字改革,创制拼音方案
。其中拟订过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的有卢戆章、朱文熊
、刘孟扬、黄虚白、邢岛、刘继善等人。至一九二六年
,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
马字”,曾由当时南京的大学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
。接着,一九三一年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
“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拉丁
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大大超越
了它们之前的各种方案。现在这个汉语拼音方案吸取了
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的优点,是在它们的基础
上发展下来的。可以说它是三百多年来拼音字母运动的
结晶,也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的经验总结。


  我们采用拉丁字母,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爱国心不
够呢?不能这样说。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六十多个国
家共同使用的字母,而且是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中受中
等教育的人在代数、几何、化学、物理课上所必须学会
的一套共同符号。像阿拉伯数字、公历纪元、公制度量
衡、五线谱一样,它不是某一个国家专有的东西,而是
全人类共有的公物。正如胡琴(它跟拉丁字母一样,不
是汉民族固有的)能够适应我们的民族的需要而成为我
们的民族乐器一样,拉丁字母也能够适应汉语的需要而
成为我们的民族字母,——不仅是能够,而且在我们的
方案中已经这样做到了。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出来
的正是地道的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它丝毫不会损害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因此也就不会跟
正当的爱国感情有任何抵触,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其次,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的用处。


  第一是用来给汉字注音,以提高教学汉字的效率。
首先可以用来在小学语文课本和北方话区的扫盲课本上
注音。此外,如儿童读物、连环图画、通俗报刊也可以
用来注音。这样,初学文字的儿童和文盲,就可以依靠
拼音字母来阅读书报,并且进一步认识更多汉字。字典
和辞典自然也应该用拼音字母注音。一般报刊书籍上,
可以用来给冷僻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第二是用来帮助教学普通话。教学普通话光凭口耳
传授,学了容易忘记,必须有一套拼音字母,编印普通
话的教材、读物、字表和辞典,供学习的人随时参考,
校正发音,才能收到成效。拼音字母是教学普通话所不
可缺少的工具,这是在语言教学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的。


  第三是用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造文字的共同基础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有
些虽然已有文字,但是还有缺点,需要改革。兄弟民族
创造和改革文字,如果各搞一套字母,打字、排字、电
报等设备的供应会发生一定的困难,对于各民族文化教
育的发展将发生不利的影响。汉语拼音方案正式确定之
后,就可以在各少数民族自愿的条件下,用来作为创造
文字的共同基础。这样,各民族文字吸收汉语词汇来发
展和丰富自己的语言以及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学习
和交际,都将得到很大的方便。


  第四,可以用来解决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的翻译
问题。由于我们还没有一个国家规定的汉语拼音方案,
中国人名、地名的音译,在对外文件和书刊中至今沿用
威妥玛式等拼法,既不正确,也不合理。汉语拼音方案
确定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翻译
外国人名、地名和科学技术术语的问题,也有可能利用
拼音字母逐渐求得一个合理的解决。


  第五,可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以促进国际文化
交流。解放以来,由于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
各国愿意学习汉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我们可以用拼音
字母来编印各种汉语课本、读物和辞典,帮助他们学习
汉语。等他们掌握了汉语之后,拼音字母还可以帮助他
们进一步学习汉字汉文。


  第六,可以解决编索引的问题。汉字没有严密的排
列顺序,因此不论是排一个名单,在字典里查一个字,
或者在电话簿里找一个号码都是很费时间的事情。二十
六个拉丁字母有固定的排列顺序,按照拉丁字母的顺序
来编索引,编字典,编书目,编卡片以及排列档案、资
料、病历等等,既简便,又严密,检查起来很方便。检
字法可以说是每个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甚至是每
个人都要用的,采用这套拼音字母的顺序,可以提高工
作效率,好处是很显然的。


  第七,语文工作者可以用拼音方案来继续进行有关
汉字拼音化的各项研究和实验工作。


  除了上述各项比较显著的用处以外,拼音字母在将
来还可以用来解决电报、旗语以及工业产品的代号等问
题。目前我国使用的所谓“四码电报”,要经过收发两
道翻译手续,容易出错,而且在电传打字机上使用也不
便利。旗语更无法使用汉字。有了汉语拼音方案,经过
一定时期的研究和试验,电报和旗语利用拼音字母的问
题都可能得到解决。工业产品种类多,同类产品又有各
种不同规格,需要用字母加数码作为代号。过去因为没
有正式的拼音字母,代号有用注音字母的,有用俄文字
母的,也有用英文字母的,相当混乱。我们有了汉语拼
音方案之后,这类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汉语拼音方案在我国是
有长远的历史渊源的,是今天广大人民所迫切要求的。
无论识字教育、普通话推广工作以及少数民族文字的创
造,都在迫切地等待汉语拼音方案及早确定。这个方案
经过专家们的长期研究,经过全国各方面人士的广泛讨
论,又经过一年的审议和修订,它确实是比以往各种方
案更为妥善,而且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可以求得进一步
完善。为此,我们希望大会经过讨论之后,批准这个方
案。


  这个方案经过大会批准之后,我们希望它在全国范
围内逐步推行。首先今年秋季的小学语文课本和北方话
区的扫盲课本中应该就用来注音,好使千万儿童和文盲
在识字上减少困难。我们希望各级机关、团体在一般干
部中大力提倡利用拼音字母学习普通话,为社会上推广
普通话作出榜样。拼音字母容易教,容易学,一般只要
二三十小时就可以学会,会说普通话或者有拼音知识的
人,学起来就更快。如果我们大力推行,在第二个五年
计划期间内,让全国学生和多数青年都学会拼音字母,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对于帮助识字、扫除文盲、统一
读音、推广普通话都将起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于提高我
国人民文化水平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大的利益
。希望各界人士共同加以积极的宣传和提倡!


  附注


  〔直音〕直音和反切都是我国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
法,现在一部分字典中还在使用。甲字和乙字同音,用
甲字来给乙字注音,叫做直音,例如“宫,音弓”。这
个方法常常会发生困难:有些字如丢、嫩、耍等就没有
同音的字可注;有些字的同音字是些生僻难认的字,注
了等于不注,例如“宣,音xuān@⑥”。


  〔反切〕反切是用两个字来拼切一个字的音,例如
“高,古牢切”。其中的“古”字即反切上字,“牢”
字是反切下字。上字和下字急速连读,就能拼切出所要
的音来。它的原理是这样的:“古”字的读音是gu,
g是声,u是韵;“牢”的读音是lao,l是声,a
o是韵;拼切的时候,“古”字只取它的g声(上字取
声),“牢”字只取它的ao韵(下字取韵),g和a
o相拼,就可以拼出“高”(gao)字的音来,以前
没有拼音字母,反切的原理一般人不容易领会,因此很
难运用。


  〔威妥玛式〕威妥玛是英国人,于一八六七年拟订
一套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常为外国人拼写汉语所采用,
至今还比较流行。他的方案使用了六个吐气符号,此外
还有一些别的符号,很不方便,在实用时这些符号常常
省略,以致朱、储、居、瞿四个完全不同的音都拼作c
hu。我们现在这个方案把这四个音区别得很清楚:朱
(zhu)、储(chu)、居(ju)、瞿(qu)
,比威妥玛式要方便合理得多。


  〔四码电报〕汉字不能直接在一般电报机上传递,
因此在发报的时候,必须先把每个汉字译成0001,
0002……这样的数码,在收报的时候,要把数码再
译成汉字。这种电讯传递方法,我国现在还在使用,称
为“四码电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只的繁体字


  @②原字鹿加阝


  @③原字雩加阝


  @④原字幸加丸下加皿


  @⑤原字厂内加至


  @⑥原字王加宣


  (《人民日报》1 9 5 8 0 2 1 4 第2 版)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1: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 题: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务院
【颁布日期】:1964-02-04
【正  文】:

【题    目】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务院
【颁布日期】1964.02.04
【生效日期】1964.02.04
【失效日期】
【时 效 性】有效   
  
          通知
    一九六四年一月七日报告收悉.同意你会在报告中提出的意见:“汉字简化方案”中所列的简化字,用作偏旁时,应同样简化;“汉字简化方案”的偏旁简化表中所列的偏旁,除了四个偏旁(纟、讠、钅、饣)外,其余偏旁独立成字时,也应同样简化.你会应将上述可以用作偏旁的简化字和可以独立成字的偏旁,分别作成字表,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执行.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简化字问题的请示
    遵照总理的指示,为了修订简化字,我们从一九六二年九月开始,采取座谈、通信、访问等方式,组织了关于简化字问题的讨论和调查.其中包括政协召集的大小会议共九次,参加者三百余人;教师座谈会六次,参加者有中小学教师、工农业余教师和部队文化教员共一百余人;新闻出版界座谈会一次,参加者二十余人;中央一级机关负责干部座谈会一次,参加者十余人.经过通信方法,征集了各省、市宣传部、教育厅、局负责同志,各省、市教育界人士、语文教育专家、文字学家、书法家等的意见一百多份,其中包括上海市有关方面召集的两次大型座谈会的意见.此外,我们还访问了北京市的一部分工人、农民、商业工作者和教师,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在各方人士的意见中,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所提供的意见,对我们帮助最大,在修订过程中曾经同他们反复商讨.经过反复研究和仔细推敲,最后拟具修订方案草案,送请总理审批.后因总理出国以前事忙,不及审批.
    由于目前学校教科书及若干词典急待排印,各新闻出版等有关单位都要求简化字有个明确规定,以免混乱,为此我们拟通知各有关方面,在修订方案未公布前,使用简化字仍以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公布的原方案为准,其中尚未推行的二十八个字,亦仍照原方案简化.但简化汉字中的类推部分,由于原方案交代不够明确,目前出版物上存在分歧混乱现象.例如“▲”已简化为“过”,但用“▲”作偏旁的“▲”字,一部分出版物已简化为“挝”,而另一部分出版物仍用“▲”.又如“▲”作偏旁已简化为“马”,但“▲”本字有的出版物作“马”,有的仍用“▲”.
    在去年简化字修订过程中,我们确定了类推简化的原则:凡原方案所有已简化的汉字,用作偏旁时应同样简化;原方案偏旁简化表中所列偏旁,独立成字时也应同样简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量保持汉字原有的系统,便于繁简两体互相对照,因而也便于教学.一九六二年二月间,根据这个原则拟定的修仃方案草案初稿,曾送总理审核,总理批示“原则同意”.在前述简化字的广泛讨论过程中,这个原则得到大家的赞同,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而教师和出版界尤其迫切要求及早明确这个原则.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原则,许多汉字有不同写法,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教学上困难很大.据北京市小学教师反映,目前课本上“▲”已简化为“华”,但“河水▲▲地流”的“▲”仍用繁体,学生问教师,这个字为什么不简化,教师无法回答.由于今年秋季用的课本,二、三月间即将付印;中华书局的《辞海》,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也都将付排,各方面都希望关于类推的原则及早确定.
    这个问题经过各方面人士的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总理并已在原则上同意.为此,拟请国务院批准上述类推简化的原则,以便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具体办法通知新闻出版等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与繁体字--汉语专题疑难问题解析之四

原作者:中央电大 胡吉成
来 源:www.openedu.com.cn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信息资源中心  
( 2002年06月04日)


简化字与繁体字

汉语专题疑难问题之四



一、什么是简化字和繁体字

  简化字和和繁体字相对而言的,是互相对待的一组概念,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也无所谓繁体字了。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例如“据、惧、娄、郁、龟、灶、灭”是简化字,而与这些字相应的“據、懼、樓、鬱、龜、竈、滅”是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今天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对象。

  注意简化字不一定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有些汉字,从产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样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它们不能称之为简化字,例如“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等。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就是繁体字,繁体字的内涵不是指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是特指为简化字取代了的,已经停止使用的那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例如“鹪、鹩、蹿、爨、馕、鏊、疆、鼙、鬻、冀”等汉字结构都十分复杂,但不能称之为繁体字。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简化字理解为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也不能简单地把繁体字理解为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

  二、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简化字有什么优劣?

  简化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第二,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第三,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第四,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第五,有些简化字便于分解和称说。但也要注意到,简化字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第一,有些字改变了原来的偏旁系统,使得繁简对照关系变得复杂;第二,增加了一些形近字;第三,同音代替减少了字数,但有时造成表意模糊;第四,一些简化字削弱了音符的表音功能;第五,有些简化字的形体不便于分解和称说。而且简化后,在一定场合又需要使用繁体字,汉字总量有增无减,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习汉字的负担。

  同时,汉字的简化也要有度,不能说越简越好,否则区别特征减少,混同的可能性就增大了,这样的结果同样是不便于运用。例如简化字“几”和“儿”,笔形近似,手写体很容易混同,而原来的繁体字就没有这个问题,试比较:“几-儿”、“几-兒”,很显然前一组混同的可能性要大于后一组。又如“千-干-于”、“己-已-巳”、“土-士”,这几组汉字虽然不是简化字,但它们之间的差别足以说明,笔画过于简单,区别特征少,字形近似,是特别容易混淆地,给使用造成混乱。所以简化汉字要视具体的汉字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字应该简化到多少画以下就好,否则就不好。

  我们教材《现代汉字学》123页就介绍了一种主张,即把所有复杂的汉字都简化到十画以下甚至五画以下,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非常良好的愿望,但良好的愿望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结局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汉字应该简化到十画以下,理由不外乎这样一些:第一,字体结构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是汉字几千年发展的主流;第二,简化字笔画少,结构简单,同时还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优势明显;第三,现代汉字还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多,应该简化到10画以下,便于运用。但是这样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所以也有反对的意见:第一,现代汉字经过第一次简化后,结构相对已经比较简单,具有相当的清晰度和区别性,不必简化到十画以下;第二,文字简化要循序渐进,保持稳定性,如果不停地简化,反而不利于应用;第三,把汉字都简化到十画以下,势必降低汉字字形的区别,使形近字增多,难以辨认,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因此汉字不宜简化到10画以下。无论是支持也好,反对也好,其实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虽然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至于汉字时不是要简化到生画以下,哪些字需要简化到十画以下,既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能是几个文字学家关起门来研究一下就可以,这还要看汉字自身发展的情况而定,只能顺应潮流,因势利导,相机行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字毕竟也是现代信息社会须臾也离不开的工具。   四、繁体字可以使用吗?怎样使用?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繁体字已经为简化字所取代,属于不规范的汉字(注意不是错别字),因此一般人在一般场合不能随意使用。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当前的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走向简化字的反面,死抱着繁体字不放,不分场合地大肆大量使用繁体字,尤其是现在一些电视剧字幕、商品包装说明等,使用繁体字成风,这是违反我国现行语文政策的,是违反我国公布的语言文字法的,按照有关法规,繁体字只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使用,一般日常使用简化字,繁体字则属于不规范的汉字,当然不能随意乱用。   1992年12月16日,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工作表彰会开幕式上,当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柳斌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三点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二、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简化字今天已经是取代繁体字成为正体,属于规范汉字之列,而繁体字则是属于不规范的汉字。我们今天日常使用汉字,字形和笔顺要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公布的7千个汉字为依据,而繁体字是不在这7千个汉字之列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繁体字是于法无据的。只有一些特殊场合,可以使用繁体字,例如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历史、考古学、古文献学等课程相关的书籍,书法美术作品,已经注册的商标,老字号,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的涉及汉字的道具,对台港澳的宣传等等。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还要注意二者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有些简化字合并了别的繁体字的意义,代表了几个字,这个时候,如果需要使用繁体字,就要注意不要简单对应,而要查阅字典辞书,不要弄错,闹出笑话来。例如“面”用于表示面颊、面容、方面这样的意义,“麵”用于表示面条、面粉这样的意思。汉字简化后,“麵”废除了,其意义合并到面字中去了,当需要使用繁体字时,在“面颊、面容、面谈、面对面”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面”,在“吃面、面食、面粉”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麵”。可是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繁体字简化字简单对换就完了,所以就利用现在电脑的自动转换功能把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结果闹出不少笑话。例如一盘我国古典音乐的CD唱片,将古曲“十面埋伏”写成“十麵埋伏”,按字面意义解释开来就成了十碗面条的埋伏,令人啼笑皆非。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商品包装和影视剧字幕上,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将“皇后”错为“皇後”,“出發”错为“出髮”,“头髮”错为“头發”等等,本想显示水平,结果弄巧成拙,露了大怯。我们学习简化字和繁体字,一定要注意不犯这样的错误。

  五、简化字在国际上有什么影响?

  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作为记录汉语的现代汉字,其变化自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简化字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简化字的公布首先得到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响应。

  新加坡1969年公布了502个简化字,绝大部分与我国的简化字相同,不同的只有67个;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公布了《简体字总表》,收简化字2248个,其中有10个是我国没有简化的,其余的与我国1964年出版的《简化字总表》相同;1976年,新加坡教育部对《简体字总表》进行修订,删除了我国尚未简化的10个汉字和67个异体简化字从而与我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相同。

  马来西亚汉字简化工作稍晚于新加坡,于1972年成立了“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研究拟订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使用的简化汉字,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汉字总表》,收简化字2238个,与我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上述两个国家,改革简化汉字虽然走了一段路,但最后实际上是采纳了我国的简化字。

  泰国最初一律不准兼教华文的学校用中国的简化字教学,后来联合国接受了我国的简化字,国际上也都承认,于是泰国政府取消原来的限制,允许部分兼教华文的学校教学使用,1983年12月又宣布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以教学。

  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推行简化字,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四地经济文化的越来越频繁的交流,随着交往的加深,汉字早晚会统一起来的,书同文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两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汉字整理工作,大力推行小篆,彻底改变了战国时代“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的混乱局面,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封建社会都能做到的事,而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就更能做到了,也更应该做到。面对今天我国几地汉字异形的状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发出呼吁,热盼统一汉字,以促进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六、现代汉字还可以继续简化吗?

  关于汉字要不要进一步简化的问题,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这从我们网上讨论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实际上对于简化字与繁体字也有种种不同的观点,我们主张大家结合个人实际来进行研究,深入认识,重在弄清楚这方方面面的观点有没有道理,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对于汉字是否需要进一步简化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争论的,主张简化汉字的就认为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现代汉字也不会例外,而且现代汉字结构复杂,笔画多,难记难写,有必要简化,比如像“爨、罐、齉、齑、冀”等汉字,笔画多,结构还比较怪异,难以掌握,而简化字结构简单,有利于学习掌握,所以汉字有必要进一步简化。   反对汉字进一步简化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认为,为便于运用,文字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不断简化破坏了文字的稳定,不利于应用,比如现在刚推出的字典辞书就得重新编写,电脑的字符集也需要重新编码,这些工作量都是相当大的;而且简化汉字,使汉字失去了字理,不便于学习,也容易割断汉字的历史传承,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繁体字“雲”,上面是“雨”,表示意义,下面的“云”表示读音,两个字符具有理据性,教学十分方便,掌握也不难,而简化字虽然简单,但不象形的象形字就失去了字理,变得不可理喻了;何况,经过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化,汉字结构已经比较简单了,如果继续简化,原来的繁体字没有废除,在一定场合下还要继续使用,汉字总量有增无减,反而增加了学习负担。

  过去有人主张汉字改革、简化,是因为汉字不便于输入机器,而现在汉字输入机器问题解决了,而且输入速度不亚于拼音文字了,因此他们认为汉字就没有必要改革了。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不然,汉字输入机器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汉字输入人脑这一关键问题还是没有很好解决,识字写字至今依然占据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很多时间,影响了其它语文知识的学习。很显然,汉字输入人脑应该是要放在第一位来加以考虑的。   我们认为,汉字简化最符合汉字的实际,而拼音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汉语方言众多,分歧很大,在普通话远远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失去了汉字就失去了沟通方言的有效工具,我们说,汉语方言之所以没有分裂为不同的语言,虽然我国政治上高度统一起了决定作用,但汉字的沟通与限制分化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而且拼音文字恐怕很难解决汉语同音词众多的问题,尤其是汉语语素单音成义的特色是拼音文字无法适应的。在简化的同时,可以对一些部件进一步整理,尽量减少哪些没有构字能力的部件,合并一些易于混淆的部件,例如“脑”和“瑙”,右边偏旁可以统一,“尧”的上面偏旁可以统一为“戈”,“步”的下面可以统一为“少”,这些无伤大局的整理,可以极大地方便汉字的学习与使用,减少错误。因此,汉字的简化与部件的整理,既便于学习使用,又不破坏汉字的本质特点,不影响汉字与汉语的相互适应的关系,汉字照样可以发挥其沟通方言的作用和分化同音字的作用。   当然,汉字要不要简化,怎样简化,不是个人说了算的,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统一组织下进行,在没有新的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自觉维护汉字的规范与统一,让汉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欢迎大家在课程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发表于 2003-11-2 18: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可以使用吗?

来源:http://lhedu.njenet.net.cn/school/romanzj/study/wtjd08.htm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繁体字已经为简化字所取代,属于不规范的汉字(注意不是错别字),因此一般人在一般场合不能随意使用。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当前的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走向简化字的反面,死抱着繁体字不放,不分场合地大肆大量使用繁体字,尤其是现在一些电视剧字幕、商品包装说明等,使用繁体字成风,这是违反我国现行语文政策的,是违反我国公布的语言文字法的,按照有关法规,繁体字只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使用,一般日常使用简化字,繁体字则属于不规范的汉字,当然不能随意乱用。

  1992年12月16日,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工作表彰会开幕式上,当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柳斌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三点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二、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简化字今天已经是取代繁体字成为正体,属于规范汉字之列,而繁体字则是属于不规范的汉字。我们今天日常使用汉字,字形和笔顺要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公布的7千个汉字为依据,而繁体字是不在这7千个汉字之列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繁体字是于法无据的。只有一些特殊场合,可以使用繁体字,例如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历史、考古学、古文献学等课程相关的书籍,书法美术作品,已经注册的商标,老字号,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的涉及汉字的道具,对台港澳的宣传等等。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还要注意二者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有些简化字合并了别的繁体字的意义,代表了几个字,这个时候,如果需要使用繁体字,就要注意不要简单对应,而要查阅字典辞书,不要弄错,闹出笑话来。例如“面”用于表示面颊、面容、方面这样的意义,“麵”用于表示面条、面粉这样的意思。汉字简化后,“麵”废除了,其意义合并到面字中去了,当需要使用繁体字时,在“面颊、面容、面谈、面对面”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面”,在“吃面、面食、面粉”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麵”。可是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繁体字简化字简单对换就完了,所以就利用现在电脑的自动转换功能把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结果闹出不少笑话。例如一盘我国古典音乐的CD唱片,将古曲“十面埋伏”写成“十麵埋伏”,按字面意义解释开来就成了十碗面条的埋伏,令人啼笑皆非。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商品包装和影视剧字幕上,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将“皇后”错为“皇後”,“出發”错为“出髮”,“头髮”错为“头發”等等,本想显示水平,结果弄巧成拙,露了大怯。我们学习简化字和繁体字,一定要注意不犯这样的错误。

 
发表于 2003-11-2 19: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谈汉字的优点

作者:王若水
来源:http://www.wangruoshui.net/CHINESE/HANZI.HTM
2000 年 3 月


        近读郑敏先生的《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论及汉字问题。作者似乎担心有朝一日会下令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化。我也是反对拉丁化的。记得几十年前,当我一度是一个毛泽东的热烈崇拜者的时候,曾相信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唯独有一点却不能同意,那就是他认为文字改革应当走拼音化的道路。在开始改用横排,推广拼音文字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为过渡到全部改用拼音作准备。我认为这是万万不能的,那将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中断。秦文汉赋,唐诗宋词,一旦改成拼音文字,那还能读吗?再说,中国人的姓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立早章”和“弓长张”没有区别了。当然,后来还听到一种说法,是在采用拼音文字后,方块字也不废除,两者并存并用,叫“双轨制”。我想,一种语言使用两种文字,岂不是更乱了吗?

  不过官方从未正式宣布要用拼音文字代替方块字。现在汉语拼音文字已推广几十年,可是丝毫也看不出代替方块字的趋势。在小学课本和字典中,它只是起注音作用;在商品包装和书籍封面中,它只是起装饰作用;在电脑打字中,它只是输入方式的一种。小学生写信,遇到不会写的字,会用拼音来代替,但仅此而已。用拼音文字来写信或写文章的事,我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废除汉字,多年来已经很少听到这种主张了。 198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许透露了某种信息。所以,对废除汉字的事,我现在倒不担这个心。我认为兹事体大,真要准备做起来,一定全国大哗,党中央通不过,全国人大也通不过。

  郑敏先生对语言文字问题是有研究有素的,她对汉字的优点作了很多论述。但我想还可以作   些补充。因为是门外汉,所以只能说是“试谈”。我有意不说汉字的“优越性”,是因为想避免造成一个印象,好像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我以为,汉族之所以没有采用拼音文字而采用了方块字,这是由汉语的语音决定的。

  

  和西方语言比较,汉语是以单音节音素为主的。   西方语言中也有单音节的词,但为数较少,而且常常可以从发音上加以区别。如 Marx  就只有一个音节,即  mar  ;这个词最后的 x  字母,读作 ks ,  没有母音,所以不构成音节。 Marx  和   英语中的 Mars (火星)   、 marsh (沼泽)、  march  (进行)、 mark (记号)、 smart ( 伶俐)   虽然都是单音节的词,而且这个音节都是 mar  ,但由于加上了不构成音节的子音,无论在字形上或发音上都有明显区别,不发生相混的问题;只有  march  和  March  (三月)是相同的。


  汉语里没有这种情况。 Marx  这个词的发音,最后那个  x ,  本来只是一带而过;音译成中文,就必须把那个尾音  x  加上母音,读成 Ma-Ke-Si  (马克思),变成三个音节,三个汉字了。所以汉字中的同音字就特别多。如果采取拼音文字,就会碰到一个“重码”问题。如 SHI 这个音,可以是“是”,也可以是“诗”、“事”、“市”、“十”……。好像是赵元任作过一篇几十字的游戏文字,全篇用 SHI 音,头一句是:“石室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氏适市市狮……”,底下我记不得了。   如果用拼音,那就是 shi shi shi shi shi...... ,根本没法读。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汉语的同音字确实是很多的。《辞海》中收集的 SHI  音字,我数了一下,计一百二十六个(不包括繁体字);难怪用  SHI  音字写一篇几十字的文章是可能的了。我们在用拼音方式把汉字输入电脑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必须在众多的同音字中选择一个。即使加上四声,也只不过使重码减少一些而已。古语中多单音节词,现在大量的是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这是必然趋势。但重码问题仍不易解决,如 SHI-SHI ,在词库中有:事实、试试、事事、逝世、实事、实施、时事、时势、时时、失实、失事、失势、史诗、誓师、适时、十时、石狮、世事,共十八个词。再如 JI-SHI  ,词库里有:即使、及时、既是、即是、即时、几时、记时、计时、记事、几十、纪实、疾驶、急事、纪事、技师、集市、基石、忌食、机时、鸡埘,共二十个词。到底是哪一个?用拼音是无法分清的。方块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汉语中的同音字区别开来。这些音同而形不同的字就被赋予了个性,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不同的联想,从而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如果把“诗”变成 SHI ,  那就是一个纯粹的、冷冰冰的声音符号,同“狮”“虱”“尸”毫无区别了。


  西方的多音节语言注定了必须采用拼音,而汉族语言注定了只能用方块字,这不是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英语的 International,  用汉字写起来,就是“英特纳雄纳尔”,别扭之极。演《泰坦尼克》男主角的那个演员 Leonardo DiCaprio  ,中译作雷奥纳多·狄卡普里奥,中译比原文还难记。反过来,我的书架上摆着一本书,封面有一行用拼音文字写的书名: SIBIANDUANJIAN ,   你能猜出它就是王元化的《思辨短简》吗?


  汉字的笔画好似拼音文字的字母。拼音文字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横排,通过字母的不同排列来显示不同的词,这样势必拉长。汉字的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钩)则可以组成汉字的“部件”,组成偏旁部首,再用多种方式组合成一个字。如“林”“储”“谢”等,这都是横向的;也有竖向的,如“二”“雷”“音”“意”“重”等字;还有既有横向又有竖向的,如“品”“森”“姿”“谘”。此外还有框形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如“国”“闯”“司”“厥”“匡”,等等。一个由三横笔构成的“三”字,只要竖起来,就变成“川”字。“上”字倒过来是“下”,“由”字倒过来变成“甲”。此外,字与字还可以组成“合体字”;其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如“烤”“秧”“鞍”。这样,千变万化,都容纳在一个小方块中。


  汉字一共有多少?《康熙字典》收了四万七千多字;台湾出版的《中华大辞典》收了五万字;日本诸桥辙次著的《大汉和辞典》收了五万三千多字。(此外有上海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未说明所收单字的数目;还有《汉字大字典》,我未看到。)一般认为,现在汉字总数已超过六万个,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因此绝大多数都已作废。这六万多字都是在一个小方块内凭着笔画部件的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组合而互相区别的。这还没有穷尽变化的可能;如果需要,人们还可以创造新的汉字。可以说,汉字是最经济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来传达最多的信息。


  中文的“家”字,英文作 family ,两相比较,汉字高些,但短些;英文词扁些,但长些。要是词组,这个差别就更大了。“北京工艺进出口集团公司”在英文里是 Beijing Arts and Crafts Import and Export Group Corporation  ,长多了。阅读时两眼进行横向扫描,其上下宽度通常大于一个字母。这样,在一个长度单位中,汉字比蟹行文字有更大的信息量,因为它利用了后者未能利用的上方空间,相当于“宽带”。一篇中文文章,译成英文,行数就要增加许多,变长了;反过来,英文译成中文,篇幅就变短了。这意味着阅读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版本,前者花的时间较少。


  因为有些名词太长,英语就不得不大量用缩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英语作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缩写作 CPPCC  。可是人们常常弄不清那几个字母代表什么而苦恼。中文简写作“政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指什么。现在英文缩写大量流行,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缩写词汇用得多,常常使人眼花缭乱,不记得它们本来是代表哪几个字了。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象福建话、广东话,北方人就很难听懂。汉字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这有利于统一文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那么首先要解决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而推广普通话并不比扫除文盲容易。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此外,汉字既可横写,又可竖写,这比只能横写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象楹联就只能是竖写。书脊上的书名,也是竖排看起来方便。许多外文书脊上的书名都是和书脊平行的,如果竖放在书架上,就常常要歪着头来看书名。至于汉字书法还是一种艺术,就不必说了。


  汉字因为是方块字,排起版来很整齐,也不用象西方的文字那样,为了转行,有时不得不把一个词分成两截。但汉字的缺点也由此而来,遇到双字词或多字词的情况,不能连写,也没有大写小写的区别   ,有时就会误读。在信息处理方面,汉字恐怕还是不如拼音文字方便(但用汉语拼音文字代替方块字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汉字有难学的一面,尤其对西方人如此。因为不是拼音,就不容易记住读音,书写也麻烦;但汉字也有容易学的一面,它并不要求掌握那么多的词汇。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编辑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列出了 2500 个常用字,占实用文字的 97.97%  ;如果再加上次常用字 1000  个,那么这 3500 字就占实用文字的 99.4%  。也就是说,认识了 3500 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一般的报纸而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了。学英语要掌握多少词汇才大体够用呢? 1995 年新版《 Collins Cobuild  英语字典》把英语中的常用字分成五级,共 14700  字;据它的调查统计,这些字占口语和书面语的 95 %  。若要达到 99.4 %  ,当然还要认识更多的字。两相比较,学中文需要掌握的词汇不是少多了吗?


  学习中文需要认识的字较少,这是因为,每个汉字既有本身的意义,又可以用单个的汉字来构成很多的双字词和多字词。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词,也可以凭构成它的单字猜到其意义。英语一般来说就不是这样。英语称牛是 ox  ,这是通称,也称阉过的公牛,如果是没有阉过的就叫 bull ;母牛是  cow  ,小牛是 calf  ,而牛肉叫 beef  。鸡叫做 chicken ,   公鸡叫做 cock  ,母鸡叫做 hen  ,小鸡和鸡肉都叫做 chicken 。还有:羊是 sheep  ,而公羊是  ram ,母羊是 ewe ,小羊是 lamb ,羊肉是  mutton  。 Sheep  是指绵羊;如果是山羊,就叫 goat 。这些相关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发音来说,都不相干,必须硬记,麻烦死了。中文就容易得多。一个“肉”字,适用于一切肉;而不管是什么动物,是雄的就在名字前加“公”字或“雄”字,是母的就加“母”字或“雌”字,是小的就加“小”字,不必另造新字。因此,汉字就不需要那么多字。相形之下,英语的字就多得多。 1928 年的《牛津大字典》(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连同它后来的“补编”,共收词五十万。 1961  年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收词达四十五万。


  当然外文里有“前缀”和“后缀”,还有字根,也可以帮助学者了解其字义,但究竟不如汉字容易。复合造词的方法,德文里用得较多,但因为是蟹行文字,就拉得很长。如食品杂货店 Lebensmittelgeschaeft  是由三个词合成的: Leben (生活)+ Mittel  (手段)+ Geschaeft (店),就比较长。人寿保险公司  Lebensversicherungsgesellschaft ,  也由三个词合成,就更长了。再如“汽车挡风板”的德文是 Kraftwagenwindschutzscheibe  ,中文和德文都是由五个字构成,意义相同,但德文和中文比较,岂不是太长了吗?


  以上写的,是多年在心头积累的一些想法,拉杂写出,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发表于 2003-11-5 18: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问题应该注意逻辑性

下面这段话怎么样?

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汉字发展的“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是“汉字走
向成熟的道路”。汉字既是“字”即字符,又是词。语词的发展一般来说是创造
新语词,淘汰旧语词。这个淘汰过程在现代社会中速度更快。现在就有不少的
美国学者感觉难以阅读“美国的民族哲学家”杜威的著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汉字既是一种字符,同时又是词,新的汉字经常作为“字
符”不断创造出来,但旧的汉字又必须作为字符保留下来。这样,在长期的只
创造新汉字却不淘汰旧汉字的历史条件下,汉字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传播和创
造文化的障碍,而不是有效的工具。至于由简而繁,这更是一条没有丝毫根据
的“规律”。现实中人们书写汉字的时候,经常使用简化词,如将“北京大学”
简化为“北大”,用笔划较少的字代替笔划较多的字。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
惯的。即使在拼音文字中,这也是同样的。我们用“WTO”表示“世界贸易组
织”也说明了这一点。喜欢简易方便,或许是人的普遍特点,文字“由简到繁”
不可能是一条规律。

“现在就有不少的美国学者感觉难以阅读“美国的民族哲学家”杜威的著作”,恐怕无法说明汉字的发展是否越来越少的问题。字和词毕竟不是一回事吧?汉字总量的简化和繁化同个体汉字笔画的简化和繁化也不是一回事。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汉字既是一种字符,同时又是词,新的汉字经常作为“字
符”不断创造出来,但旧的汉字又必须作为字符保留下来。这样,在长期的只
创造新汉字却不淘汰旧汉字的历史条件下,汉字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传播和创
造文化的障碍,而不是有效的工具。至于由简而繁,这更是一条没有丝毫根据
的“规律”。”
这些话不是自打嘴巴吗?

[ 本贴由 独立寒秋 于 2003-11-5  22:23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1:56 , Processed in 0.0714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