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0-27 0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统一汉字的设想)
作者:李增有
来源:http://www.hpw-wzm.com/YuiceYuXsoxva/Ywxx15/LviZdaygi.htm
说明:为了使全世界使用汉字汉语的中华民族的力量更加坚强, 象国家需要统一一样, 汉字也需要统一, 这个问题已经广泛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它也是两岸统一中的一项很实际的内容,并且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如何对待祖宗遗产的大事,现写出此文呼吁, 并不敢奢望" 一唱雄鸡天下白" , 但愿能够"一石激起千重浪", 引起社会上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解放后, 我国政府已经公布过多次汉字简化方案, 执行以来, 确实大大方便了学生、作家和全国人民,节省了他们无法数计的精力和时间。因此,简化汉字方案已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迅猛扩大,几乎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往来,为了便于交流各种经济和学术信息,我国的文字--汉字,也成为各国人民学习和追求的热门学科,而且,随着我国实力的迅速壮大,汉字也象英语、法语……一样,存在着发展为世界通用语的势头。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使用汉字汉语的国家和地区,除我国大陆本土外,其他还有以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遍布全世界广大地区的华裔人民,而由于我们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没有对这些人宣传我国早已实行了汉字的简化,所以,迄今为止,他们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未简化前的汉字。
不错,我国大陆本土有十二亿人民,是使用汉字汉语的主体,但大陆以外的华裔人民, 在使用汉字汉语的问题上,也有他们的优势,那就是地域辽阔,他们所使用的传统汉字在全球都得到公认。在这种两者都各有其优势的情况下,为了减少交流阻碍,为了表示友好,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便不得不采用了一套并非必要的作法,即:对大陆内仍然使用我们的简化字,对大陆外的许多地域则使用传统的繁体字。不知当局是否注意到, 这样作法至少存在四大不利之处:
1. 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多设置了一道屏障,例如,据说最近台湾当局就作出了规定,把使用“正体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作为大陆出版物进入台湾的必须条件之一;
2. 与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境外华人的相互交往都不方便,削弱了他们对大陆中国的认同感;
3. 降低了想学汉字汉语的外国人的积极性, 因为他们不知汉字是以大陆的简化字为准?还是以海外普遍使用的传统汉字为准?从而影响了汉字的世界化趋势。
4. 最需提及的一点是:对于大陆上年轻一代不了解繁体字来源的人来说,在使用繁体字时,往往将不应繁体化的汉字也机械地写成繁体字,结果造成了文字语意的混乱,或者令人不知所云, 例如姓“范”的范,本来就应该是"范"字, 可是在机械化的繁体化处理时, 竟无例外地改写成了“变三点水为车字旁的'范'”,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此外,头发的“发”和发达的“发”,干部的“干”和乾燥的“干”、里程的“里”和里外的“里”,虽然各自都是使用相同的简体字,但在繁体字上则各有各的专门用字,其他如“系”、“谷”、“制”、“准”……都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在繁体化时将它们转变,反而是“画蛇添足”了;试问,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转变, 才能不闹出“大别字”的笑话?
由此看来, 做为国家统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份, 大陆本土上使用多年的简体字和台湾以及全球都还在沿用的传统繁体字, 也有必要通过适当协商, 使其一致起来。这个问题看起来牵扯面大,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原则问题,但解决起来却并不是很费事,下面,就是我对统一汉字汉语的分析和解决意见。
首先。谈一下统一的原则,原则是:
1) 考虑到几十年来简化字的推行效果及无可比拟的许多优点, 统一后的汉字汉语还是应以现在在大陆本土十二亿人民中业已通用的简化字作为主体;
2) 按照求实精神, 作为对等的协商谈判, 也不应完全否定现仍在全球华裔人民,尤其是港台华人中通用的传统繁体汉字;
3) 文字本身不过是个工具, 与政治无关, 参加汉字统一谈判各方应以现实主义精神,放下政治上你死我活的立场, 着眼使用方便和语义明确,尊重既存事实, 权衡两种字体变动的大小难易,平等协商,以汉字统一为目的, 互谅互让,消除彼此问可能发生的歧见。
其次, 谈一谈汉字统一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之一是不论大陆的简体字还是海外的传统繁体字, 都是同源同系, 虽然近几十年来在大陆本土上有了简化汉字的新发展, 但两者的差异并不难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尤其在读音和语言上,更可以说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有利条件之二是在大陆本土推行简化字以前, 人民为了书写方便, 本来就有大量简体字使用, 例如我们的"们"、过往的“过”、学习的“学”……等,而且极为普及,几乎人人都懂,人人都会,大陆本土的几次简化字方案,绝大部份也不过是把这些历史上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东西,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使其规范化而已,变动较大的字并不太多;
有利条件之三是我们的简体汉字一般都简化得很有道理,容易为人们接受,而不是无规律拼配的,例如:“灭”用一张板子压在火上使火熄灭的形像化的简化,“尘土”的“尘”就是小土,用“小”和“土”组合而成,也是很会意的发明,“网”字从字面上看就象一张张开的网,它们的简化,都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
有利条件之四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本土与港台海外华裔人士间的往来日益濒繁,大陆人对传统繁体字或海外华裔人对大陆上的简体字都已不陌生,在相互接受或相互认可上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最后,要谈一谈本文目的之所在,即: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达到统一汉字,便利交流,使汉字通用于全球华裔人民和进一步使汉字走向国际化:
根据以上所述的原则精神,对于汉字的统一,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 谈判各方一致承认汉字统一应以大陆本土的简化字为主体;
2 为了体现平等和求实精神,也应照顾到大陆以外华裔人民的传统和习惯,对现行大陆简体字中容易造成理解错乱或使用矛盾的部份,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动,包括:缩小一些简体字的适用范围、恢复一些传统字、及修改一些简体字等,例如,前述的简化汉字中的“范”、“系”、“谷”、“制”、“准”.“ 发”、“干”、“里”.“并”等,就可以取消其对传统汉字的矛盾部份,恢复各该传统汉字的存在和用法;同时,要作出硬性规定:不许以汉字简化为借口,将不是同一个字的汉字合并为一个简化字;
3 注意考虑“文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主要是要照顾到文字改革对前后左右,即对境外、古文辨认.新字新音和电脑输入的影响;
4 简化整个汉字固然是我们的目的,但汉字多是由各种部件组成的,因此简化部件更是基础,在这方面,我们用“又”取代笔划繁琐的部件,构成“权”、“欢”、“叹”、“圣”、“凤”等字,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又”所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部件,仍让平日接触繁体字的人不好掌握,我们是否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笔划简单、足以在汉字简化中派上用场的部件呢?
另外,“市”固然也是一个单独的汉字,但它也应是“沛”的部件,但按照简化字的规定,两个字的写法却不一致,“市”字的起笔是“点和横”,而“沛”中的“市”字却是完全不同的写法;本来,“市”字就没有必要简化;但其做为部件时已经简化,则其成字就也应同时简化,以避免脱节和混乱;
5 简化汉字的目的之一是便于明快地书写,但我们还有许多笔划繁琐的字没有简化,尤其是一个方框里又加上带许多笔划的字,如“圆.圃等,使人在书写时写完方框后再向里面填写笔划都很不容易写清楚,难道这样的字无法简化吗?
6 在经过协商达成统一认识后,全世界简、繁体汉字的统一事业便告完成,今后不论大陆和海外华裔,对统一后的汉字都有认同的义务,统一后的汉字可称其为“现代汉字”,或称“正体字”也无不可,它将是书面上的正式通用文字。现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虽然仍可以按个人习惯继续使用,政府不予干涉,但只能使用于私人交流,政府也不强行否认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但它的“法定文字”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顺便说一下,在协商统一汉字的过程中,我还希望一并解决汉字的笔顺、横写和竖写、左行和右行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的意见是:
1 除了艺术品或牌匾等特殊情况需要外,今后应规定汉字一律为横写,而且,照顾到人的生理状态及大多数国家习惯,还应该是右行横写。现在,虽然左行横写的情况已经很少很少,但还是做出规定更能起到统一执行,减少混乱,一劳永逸的作用。
2 关于笔顺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大家默认的但是不十分明确的不成文规则,就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可是对于少数笔顺模糊的字还都是随各人的习惯,如果只是孤立的从字形上看,反正写成后大家认识就行了;但考虑到文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字的笔顺可能会影响到它的电脑输入,所以也应该做出统一的规定,即:除了“当、常、学”之类的以“小”字开始的三笔划以中间一笔为第一笔外,其余字是否都要以遵守先上下后左右及由上而下、由左而右不成文规则为好。
作者地址:北京朝外大街吉祥里104号楼4门3层1号, 邮编:100020(E-MAIL:lzy@chn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