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309|回复: 56

[繁简之辩](一)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7 0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长按】:采菊东篱下 兄的这一帖曾在国学湘里妹子现代汉语与方言论坛创下了点击率达780多次的最高纪录,湘里妹子在国学的论坛因故隐藏,好在“国家与社会论坛“转载了此次讨论的所有帖子,现再将此次讨论搬回湘里妹子自己的家,欢迎朋友们继续参与发表自己的高见!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讨论
采菊东篱下
1楼
--------------------------------------------------------------------------------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请看一篇文章:
汉语改革,功在千秋
马克义(湖南湘潭大学管理学院)

     近几年来,在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对“简化汉字”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和文章。当然,简化汉字确有其不足之处。依本人研究的结果来看,简化汉字主要有两点不尽人意之外。第一,从汉字本身的识别和书写要求的角度来说,存在着简化过度的问题。这包括有很多汉字很难从其本身读音和识别——很多汉字的偏旁或部首失去了读音和识别的功能。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第二,如果从尽可能地减少汉字的表意性这一角度来说,汉字简化又存在着简化不足的问题。

    假如时间可以倒转,我们自然可以采用一种能够兼顾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的新的方法来简化汉字。一方面,汉字本身进行较为彻底的简化,使其表意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增加更多的汉字,使一个汉字的含义更少一些。比如,我们现在表示行为和动作的“工作、操作、作秀、作爱”、当名词使用的“作为”、当连接词或介词使用的“作为”这些语词中都有一个“作”字,如果我们把这个“作”字用三个更为简化的汉字来表示,在诸如“工作、操作”之类的语词中使用第一个,在当名词使用的“作为”中使用第二个,在当连接词或介词使用的“作为”中使用第三个。这样,通过增加更多的汉字的数量,简化每一个汉字的笔划,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汉字的表意性,又便于汉字的识读,因为,一个汉字含义越少,越容易识别。我们今天使用的常用汉字,即将汉字的使用频率从最大到最小排列,累计使用频率达过90%的汉字的总量也只有2000余个。据本人粗略估计,若采用本人设想的这种汉字简化方法,常用汉字可能要达到近5000个。不过,这对普通人学习、使用和掌握汉字并不构成太大的困难。因为,累计使用频率超过50%的汉字仍然在1000个左右,任何一个生理正常的中国人,只要能够读写这1000个汉字,就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使用现在的简化汉字,一般能够识别500个汉字就行了。在过去教育还未今天普及的中国,大量的中国人也就是学会了几百个汉字之后自己学会更多的汉字的。)这样,既方便普通人学习、使用和掌握汉字,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汉字的表意性。当然,时过境迁,历史不可能倒转,我们也就只能在这里“说说”而已。至于表意性文字的缺陷及其在对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属本文探讨的内容,也就略而不谈。

    尽管汉字简化存在着这两个难以统一的不足。但是,所谓“汉字改革”并不真的只是一场改革汉字的运动,而是一场改革汉语的革命。为此,本文称这场变革为“汉语改革”而不是“汉字改革”,更不只是什么“简化汉字”。

    我们通常把包括“简化汉字”在内的一些有关文字的变革称为汉字改革。其实,这种说法极不确切。较为确切地说,包括简化汉字、提倡白化文、推广普通话等一系列内容的改革,是中华民族历史是最伟大的一次变革:汉语言改革或汉语改革。这场改革的主要有如下一些内容:变汉字页面书写格式的竖写为横写、为汉语句子增加标点符号、为汉字字符系统引进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减少汉字数量和简化汉字笔划、变汉语书写内容的文言文为白话文、为汉字创建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系统、推广汉语普通话等。所谓“简化汉字”,只是这场伟大的汉语改革中的一项最重要或最主要的措施。

    汉语改革既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通过汉语改革,每一个生理正常的中国人,只要愿意学习,都能够顺利地读和写。汉字再也不是“小人”们学习、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系统的障碍。

    至于所谓“简化汉字,得不偿失”的说法,几乎是毫不根据的。汉语改革失去的无非就是一大堆毫无意义的、除了那些所谓被称为“活字典”的人谁也不认识的“汉字”。汉语改革得到的却是,一个除了少数知识权贵之外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几乎目不视丁的民族正在成为一个识文达理的民族,而这个民族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就不仅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整个人类的整体素质。如果这种“得”还不能偿其“失”,人类历史上再也没有什么得可偿失的事业了。

    任何一场变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由于汉字本身的一些特点,由于简化汉字的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场语言改革自然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场变革,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场功在千秋的革命。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场并不亚于美国革命的革命。美国革命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就是宪政,它为人类提供了建立一种“小人”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相对最好的社会制度。而中国社会二十世纪的汉语革命,却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都变成了“小人”。 并且,美国革命之后,美国的建国精英虽然制定了美国宪法,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的教育普及,美国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其成为今天的美国。要知道,当时从英国到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徒的宗教偏激比今天的恐怖分子也差不了多少。正是教育的迅速普及和美国宪法的双重保证,才使得美国人民成为“识文达理”的人民。一战之前的英国人到了美国,都对美国人个个能说会道,识文达理称赞不已。汉语改革的重要历史作用之一就是扫除了在中国普及教育的文字障碍。并且,在教育迅速普及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正在成为一个识文达理的民族。

    至少从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开始,汉字仅仅只是少数知识权贵们享用的特权,汉字只是“圣人”用来“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言,为万世开太平”的工具,汉字只是官僚统治集团治理“小人”的传媒,汉字只是充当“小人”们在汉字崇拜这种巫术中的道具。汉语革命的结果,汉字再也不是“小人”们通过读与写把握汉文字语言系统的障碍,汉语言文字系统也是就真正成为“小人”们扩展生命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读与写本来是人类用以扩展生命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直接交流能够感知和把握的世界毕竟是有限的。人们时刻面对着无限的世界。人们要与这个无限的世界交往,就只能更多地通过间接的感知来把握这个无限的世界。人们能够感知和把握的世界扩大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能够扩大了。我们今天能够阅读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著作,能够通过阅读知晓我们个人能够感知的“小天地”之外还有一个无限的世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字。一个人能够读和写,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个人生命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握世界,这也就是扩展了个人生命的存在。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历史上能够读和写的只能是少数人。而在中国,除了那些普遍的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之外,汉字这种特殊的文字体系本身却成为人们读与写的障碍,这就更使得通过读和写扩展个人生命的存在始终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

    通过这场汉语革命,中国已经或正在成为一个“小人”的世界,知识权贵利用手中把握的文字的特权“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言,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由顺承“天意”的“天子”制定“王法”和“圣德”,由掌握着文字特权的“君子”秉承“天子”的旨意,用“圣德”教化无知的“小人”,用“王法”惩治犯上作乱的“禽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小人”们也会读和写,随着公共传媒的普及,以前只有“秀才”才能做得到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小人”们不出门,也同样能够知天下事了。“秀才”虽然还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但“秀才”们却再也享受不到“教化”小人的特权了。

    虽然我们今天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公正合理的由“小人”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社会公共秩序,但是,既然人们都已经成为“小人”,这种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迟早都会建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波折。而中华民族在面临着最强大的文化挑战的过程中,却完成了奋发图强,自我更新的第一步——汉字再也不是人们掌握汉语言文字系统的障碍。

    不少的对汉语改革持否定态度的人心目中,“简化汉字”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推广的运动,因而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总有一点把这笔“帐”算在中国共产党头上,进而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头上,再进而算在共产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的头上的含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冤枉”。中国共产党在汉语改革这件事情上,功劳不算太大,过失也就谈不上什么。或者说,汉语改革基本上与“主义”无关,而主要是中华民族在面临强大文化的挑战的过程中图生存、图发展的结果。

    整个汉语改革从思考、酝酿到形成改革方案、实施改革方案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当然,主要的变革发生的二十世纪。但汉语改革的很多设想以及对汉字的整理工作,都是在十九世纪开始的,有个别的设想甚至更早。

    如果我们回到十八世纪,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打量当时的知识分子,我们很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文字在纸张上的书写或在书籍的页面中都是竖排的,这与我们的双眼横着看事物的生理过程完全相反。并且,文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间隔,每一个人要阅读文本,需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断句”。数字表示和数字计算使用的是汉字数目字,根本无法使用笔算。没有拉丁字母一类的符号,这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代数之类的现代数学。汉字本身没有发音系统,或者说,即使有也既不标准也不规范,人们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汉字数目极多,人们要使用那些汉字也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则。书上写的内容(文言文)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东西(白话文)完全是两件事。而人们说的却又几乎都是各自的方言。十八世纪的知识分子,使用的就是这样一种语言文字系统。用这样的语言文字系统撰写的文章,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异于九天玄女娘娘授予宋公明的无字天书。

    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大量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根本上了解到中国的虚弱是“体”的虚弱,而并不只是所谓“用”的虚弱。要增强这个“体”,非发展教育不可,而汉字则成为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还有不少的中国知识分子,企望知道中国这个“体”到底虚弱在什么地方,这就要整理“国故”,而汉字在这里也同样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不少的西方传教士也看出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在于提高整个国民的心智。这样,大量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不少西方的传教士,开始思考如何改革汉字,进而改革语言本身。只有改革了汉字,只有使汉字本身不是普通教育的障碍,教育才能真正地普通。

    这是一个极为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既要从繁多的汉字中找出常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又要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耗费了自己毕身的时间和精力。本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能、知、德”一直评价甚低,唯独对这些从事汉语改革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那些从事此类工作的西方传教士)怀着崇敬的心情。正是数代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坚忍不拔的努力,确定了常用汉字的数量、制定的简化汉字的方案、为汉字书面书写引进了标点符号、把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引进了汉字字符体系、为汉字发音制定了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系统、变汉字书写内容的文言文为白话文以及后来的推广汉语普通话。使汉语成为今天这样“平民化”的语言,使汉字为每一个生理正常的普通人都能顺利地读写,使以汉字为主要字符的汉文字语言系统成为每一个“小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普通人阅读的古籍,并不是真正的古籍,而是在前两个多世纪的过程中,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整理“国故”的过程中整理出来之后,再用简化汉字印刷成书的古籍。这样,就把我们象古人阅读古籍时最到的那些困难几乎全部克服了,乘下的只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献时对“字”的含义的理解上的困难。今天很多知识分子以为古代人也象我们这样阅读,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能够如此迅速地阅读是好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耗费他们毕生时间和精力的结果,我们确实应该“感恩”。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或许仍然生活在一个把汉字当作“圣迹”或“巫符”的时代。

    “五四”运动前后,整个中国知识分子主流对“简化汉字”是持肯定态度的。完全反对“简化汉字”和非要汉语文字拉丁化即拼音化的只是人数极少的两个极端。一般来说,在对“简化汉字”持肯定态度中的知识分子中间,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适度简化,一种主张高度简化。但无论如何,这两种意见只是对简化程度上的不一致,但都是要求“简化汉字”的。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只不过是将近两个世纪中国从事汉语言研究的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推广”。如果是国民党执政,也同样会推广。台湾虽然没有使用简化汉字,也同样推广了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也就说明了这一点。台湾没有使用简化字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大陆使用了,台湾就不会使用。

    当然,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主要领导人比起蒋介石等国民党领导人对简化字更持肯定态度。这或许是我们所说的简化字简化过度的主要政治原因。但是,除此之外,即使是国民党在中国执政,即使蒋介石自己不愿意,简化汉字也同样会进行,因为这也不是他能阻挡得了的。这是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中中国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达成的一种社会共识。

    至于“汉字简化、得不偿失”论者提出的其他一些理由,也难以成立。

    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汉字发展的“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汉字既是“字”即字符,又是词。语词的发展一般来说是创造新语词,淘汰旧语词。这个淘汰过程在现代社会中速度更快。现在就有不少的美国学者感觉难以阅读“美国的民族哲学家”杜威的著作,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汉字的特殊性——汉字既是一种字符,同时又是词,新的汉字经常作为“字符”不断创造出来,但旧的汉字又必须作为字符保留下来。这样,在长期的只创造新汉字却不淘汰旧汉字的历史条件下,汉字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障碍,而不是有效的工具。至于由简而繁,这更是一条没有丝毫根据的“规律”。现实中人们书写汉字的时候,经常使用简化词,如将“北京大学”简化为“北大”,用笔划较少的字代替笔划较多的字。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即使在拼音文字中,这也是同样的。我们用“WTO”表示“世界贸易组织”也说明了这一点。喜欢简易方便,或许是人的普遍特点,文字“由简到繁”不可能是一条规律。

    简化汉字“割断了文化的发展”,“白话文、简化字白化了文化,简化了思想”。这真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什么是文化?文化难道就存在于文字之中吗?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那儿有人,那作就有文化。白话文没有文化,只有文言文才有文化。简体字没有思想,只有繁体字才有思想。这是什么逻辑。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它们都只是起到一种语词的作用。语词的意义存在于句子之中,而不是语词本身。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语句,语词几乎毫无意义。人们用一种语言系统说与听(白话文),用另一种语言写与读(文言文),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这正是利用文字建立一个权贵社会的最好方法。再说,那些古文经典中又有多少“文化”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利用话语霸权强制一些少年只学习《古兰经》,结果是培养出一大批国际恐怖主义者。古代那么多“君子”学习儒家经典,真正有“仁义道德”的君子又有几个呢?大部分不是贪官污吏吗?那么多基本上不识汉字的西方学者使用翻译的中国文献,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作出了出色的研究。托克维尔基本上不懂英语,在美国跑了一趟之后,却写出了世界名著《论美国的民主》。文化也好,思想也好,存在于语词指称的那个对象之中,而不是文字之中。不管汉语语词使用的是繁体字还是汉体字,理解文化、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把语词指称的对象弄清楚。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活字典”也只不过是一部字典,而不是文化的解释者,更不是文化的创造者。

    把简化汉字与秦始皇统一文字相类同更是不可思议。秦始皇统一文字是要把所有的人变成他的奴隶,而汉语改革的目的却是要把奴隶变成自由公民。虽然,我们都还没有完全成为自由公民,但是,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却是成为自由公民不可缺少的条件。并且,正是因为有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个前因,人们才不得不吞下“文字改革”这个后果。为了消除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个前因引起的后果,中国的文字改革必须由政府强制推行,这或许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中国出现的各种“反文化,反传统”的现象,怎么能一起算到“文字改革”头上呢?即使象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红卫兵”运动,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也有类似的现象产生,这也可以说明,反传统,反文化与文字改革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今天的阿富汗并没有什么文字改革,也没有文化断裂,却成为世界恐怖主义的基地。

    文字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能为我们保存“历史”。历史是人类共同的历史,而不仅仅只是掌握了文字特权的少数知识权贵的历史。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历史作出自己的解释。要解释历史,就得“认识”历史,就必须能够阅读文本。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就是每一个生理正常的社会成员至少具有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人拥有解释历史的权利。汉语改革使得文字本身不是每一个中国人具有这种读写能力的障碍,这样,只要社会其他条件许可,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认识”历史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对历史的理解来解释历史,“史家”拥有的解释历史的特权也就彻底丧失,“史家”的“独家之言”也就只是社会中的“一家之言”。 “历史”也就不再只是英雄豪杰、知识权贵证明自己创造了历史的证据,而是普普通通的“小人”们的生活的历史。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处于从贵族社会向“小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贵族们在这一过程中多少有点失落感——即使在今天的法国和俄罗斯,仍然还有不少的知识精英瞧不起美国人,认为他们太“粗野”。汉语改革加上教育的普及,知识精英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权迅速消失,不少人自然会怀恋那个逝去的时代,怀恋那个知识精英拥有文字特权因而拥有“教化”小人的特权的时代。只是,逝去的梦幻虽然美丽,但毕竟还是逝去了。掌握了文字特权的“圣人”利用文字“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言,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电子信箱:wuwei010101@163.net
转载自《中国研究》http://www.nows.com/c

[此贴子已经被湘里妹子于2003-4-8 9:36:53编辑过]
-----------------------------------------------------------------
发贴时间: 2003-4-8 9:36:53
水電工2
2楼
看了這類文章 再也不想談了
語文本身為載體 無價值觀先驗性
其珍貴在於自然流佈由人選擇
大陸所有討論此領域文章都有規範性的影子
語文的演進為什麼要規範?這是域外學子難懂的

建議去除充滿價值觀的論證
強破性要求全面義務教育
才是正途

不管語文好壞
港澳台文盲比例遠低於大陸
它們懶得爭論此類問題

在下以後不再於此討論
厭煩至極
发贴时间: 2003-4-5 23:32:20
有夏
等级:版主
3楼

入境問俗.
何必再意.
多識文字.
可得妙理.
有夏
发贴时间: 2003-4-6 0:42:44

水電工2
4楼
理性求實
发贴时间: 2003-4-6 0:55:16
有夏

5楼
各有其道.
是也,是也.
有夏
发贴时间: 2003-4-6 0:57:37

采菊东篱下
6楼
"港澳台文盲比例遠低於大陸",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鬼话!
我不是没见过香港人和台湾人,素质之低令人无法想象!
发贴时间: 2003-4-6 9:20:33
April 16 2003, 1:02 PM  

:o
 楼主| 发表于 2003-8-27 0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電工2
7楼
--------------------------------------------------------------------------------
"港澳台文盲比例遠低於大陸",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鬼话!
我不是没见过香港人和台湾人,素质之低令人无法想象!
沒話說 多用數據 在下是文盲
--------------------------------------------------------------------------------
发贴时间: 2003-4-6 13:00:42
湘里妹子
等级:版主
8楼
--------------------------------------------------------------------------------
给采菊兄、水电兄提个醒!
采菊兄,
您是俺论坛的常客了,
谢谢您的捧场!
您一定注意到了,
那水电是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
只要有人对他的帖子作出“反应”
他的回复便是“Delete”!

因此,
您得先跟他“约法三章”
他要参与讨论问题
就不准再出现无聊的“Delete”
否则,就是——
对论坛以及对论坛的朋友的极不尊重!
(这也许还是人类与非人类的区别之一吧?)

也请水电兄在想好自己的出路之前
再参与讨论,
不要再在论坛挖洞!
此做法恐怕比“文盲”更文盲吧?

希望水电兄自称的
“在下是文盲”
不要使人误解为:
“文痞+盲鼠=在下是文盲”!

水电兄,
真对不起!
看来湘里妹子又忍不住要“辣”一回了:)
如有得罪您之处,
请海涵!

谁叫您自己老忍不住要在俺的论坛
埋地雷挖洞呢?

[附]:盲鼠——动物,身体灰色,尾短,眼小,在地下打洞,。。。。。。对农牧业危害性极大。也叫鼢鼠,有的地区叫地羊。

[此贴子已经被湘里妹子于2003-4-6 16:32:33编辑过]
----------------------------------------------
喜欢过自己的日子!走在路上......不在男人的路上,在自己的路上。
--------------------------------------------------------------------------------
发贴时间: 2003-4-6 16:32:33
YUET
9楼
--------------------------------------------------------------------------------
簡化字和馬克思主義一樣
沒的時侯誰都想試
試完留下只是遺憾
--------------------------------------------------------------------------------
发贴时间: 2003-4-6 20:26:25
独行天宠
10楼
-------------------------------------------------------------------------------
关于马克义文章的意见

1、汉字简化,功在千秋。简化字在大陆已经是巨大的压倒一切的既成事实,用不着再吃力不讨好的再证明什么。
2、即使要证明什么,方法有很大缺陷。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普及,跟简化字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关系很小。简化字运动出于对人民智力的担心,恰好和普及运动同时实行,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简化字运动的功劳。如果没有简化字运动,今天中国的文盲也不会多哪去。不要低估劳动人民的智慧。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你教他什么他就认什么。中国人大众和贵族智力结构的差异不在认不认得繁体字。以现代人的进化水平,就是比繁体字复杂十倍的字,他也照认不误。关键是你给他上学的机会。
3、将一个作改为几个笔画简单的字,是一种愚蠢之至的想法。正常人还分辩得出作的几种意思。这种馊主意如果实行,那中国字真的又要由简到烦了。
4、企图消解汉字表意趣味的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人。他们认准一个从西方传来的死理:文字的目的和功用就是为了表音。这个死理西方人早扔了,你们还拿着当宝贝。对于那些成天在表音文字的局限中挣扎的西方人来说,汉字的表意性恰恰是他们无法企及的优点。
不过这点道理对你们这些小人,二十年以后才能人云亦云的知道。
5、最后,你们引以为荣的所谓小人文化,是一种渣滓大众通俗文化。这正是我们未来民族精神的建构中需要努力摈除的东西。
--------------------------------------------------------------------------------
发贴时间: 2003-4-7 11:28:24
湘里妹子
等级:版主
11楼
-------------------------------------------------------------------------------
繁体字可以使用吗?怎样使用? [转帖]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繁体字已经为简化字所取代,属于不规范的汉字(注意不是错别字),因此一般人在一般场合不能随意使用。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当前的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走向简化字的反面,死抱着繁体字不放,不分场合地大肆大量使用繁体字,尤其是现在一些电视剧字幕、商品包装说明等,使用繁体字成风,这是违反我国现行语文政策的,是违反我国公布的语言文字法的,按照有关法规,繁体字只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使用,一般日常使用简化字,繁体字则属于不规范的汉字,当然不能随意乱用。

  1992年12月16日,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工作表彰会开幕式上,当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柳斌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三点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二、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简化字今天已经是取代繁体字成为正体,属于规范汉字之列,而繁体字则是属于不规范的汉字。我们今天日常使用汉字,字形和笔顺要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公布的7千个汉字为依据,而繁体字是不在这7千个汉字之列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繁体字是于法无据的。只有一些特殊场合,可以使用繁体字,例如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历史、考古学、古文献学等课程相关的书籍,书法美术作品,已经注册的商标,老字号,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的涉及汉字的道具,对台港澳的宣传等等。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还要注意二者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有些简化字合并了别的繁体字的意义,代表了几个字,这个时候,如果需要使用繁体字,就要注意不要简单对应,而要查阅字典辞书,不要弄错,闹出笑话来。例如“面”用于表示面颊、面容、方面这样的意义,“麵”用于表示面条、面粉这样的意思。汉字简化后,“麵”废除了,其意义合并到面字中去了,当需要使用繁体字时,在“面颊、面容、面谈、面对面”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面”,在“吃面、面食、面粉”这样的词语中要使用“麵”。可是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繁体字简化字简单对换就完了,所以就利用现在电脑的自动转换功能把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结果闹出不少笑话。例如一盘我国古典音乐的CD唱片,将古曲“十面埋伏”写成“十麵埋伏”,按字面意义解释开来就成了十碗面条的埋伏,令人啼笑皆非。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商品包装和影视剧字幕上,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将“皇后”错为“皇後”,“出發”错为“出髮”,“头髮”错为“头發”等等,本想显示水平,结果弄巧成拙,露了大怯。我们学习简化字和繁体字,一定要注意不犯这样的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湘里妹子于2003-4-8 9:14:59编辑过]
----------------------------------------------
喜欢过自己的日子!走在路上......不在男人的路上,在自己的路上。
--------------------------------------------------------------------------------
发贴时间: 2003-4-8 9:14:59
湘里妹子
等级:版主
12楼
--------------------------------------------------------------------------------
什么是简化字和繁体字

  简化字和和繁体字相对而言的,是互相对待的一组概念,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也无所谓繁体字了。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例如“据、惧、娄、郁、龟、灶、灭”是简化字,而与这些字相应的“據、懼、樓、鬱、龜、竈、滅”是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今天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对象。

  注意简化字不一定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有些汉字,从产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样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它们不能称之为简化字,例如“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等。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就是繁体字,繁体字的内涵不是指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是特指为简化字取代了的,已经停止使用的那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例如“鹪、鹩、蹿、爨、馕、鏊、疆、鼙、鬻、冀”等汉字结构都十分复杂,但不能称之为繁体字。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简化字理解为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也不能简单地把繁体字理解为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


[此贴子已经被湘里妹子于2003-4-8 9:17:26编辑过]
----------------------------------------------
喜欢过自己的日子!走在路上......不在男人的路上,在自己的路上。
--------------------------------------------------------------------------------
发贴时间: 2003-4-8 9:17:26
湘里妹子
等级:版主
13楼
--------------------------------------------------------------------------------
“双文小识” [转帖]

“双文”实际上讲的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所谓“双文”,就是在简化字作为现代汉字规范字的前提下,简化字和繁体字并存。

首先,简化字是现代汉字的规范。我们说过,简化字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推行简化字至今已四十年,取得了很大成绩,简化字已经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在国际上也得到承认。今天在中国,学校里教的,出版物和社会上用的,都是简化字。

另一方面,并不是因为推广简化字,繁体字就完全失去了作用。繁体字是客观存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和直到五十年代推广简化字前的文献,都是繁体字的。不管从事哪方面的研究,都必须认识繁体字。五十年代至今的古籍和历史文献的出版,也都是用繁体字的,保留了原貌。这也是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文”并存的提法反映了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历史和现状,这种并存的状况还会继续下去的。

既然“双文”并存,那就提出了哪些人、什么时候开始学认繁体字的问题。上面说了,从事任何研究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懂繁体字的,但这也不是死规矩。任何人只要有需要、有兴趣,都可以学。而且,像会繁体字的人学简化字不难一样,会简化字的人学繁体字也不难。不要说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就是初、高中的学生,从简化字学认繁体字,也毫不费力。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时,他就在课余读完了繁体字的《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我问他碰到繁体字怎么办,他说,没什么问题,通过上下文一顺就知道意思了。一个字看不上三遍,就记住了。据我所知,这并不是个别的例子。如果花一点时间,有系统地学习,认繁体字的过程还可以缩短。当然,会认是不是一定要会写,那就更因人而异了。

提出“双文”并存的意义是进一步明确了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地位,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发贴时间: 2003-4-8 9:20:20
[此贴子已经被湘里妹子于2003-4-8 9:20: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3-8-28 12: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Zeichen
14楼
--------------------------------------------------------------------------------
哈哈,这是谁把北大在线上马克义批判我的文章搬到这里来了?我把当时的回复文章贴在这里,挺好玩儿的。
张钊

语文改革与教育的普及——请教马克义先生

针对我在“北大在线·自由思想者网刊”上刊出的《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和《简化汉字到底简化了什么?》两篇拙文,马克义先生撰写了《汉语改革,功在千秋》的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不是作语言、文字工作的,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汉语、汉字改革的看法。这些看法一定很不成熟,也有很多错漏,“抛砖引玉”有时是一句客套话,在我个人确是真诚的心里话。所以,见到陈勇编辑传寄来的马先生的大文,心中就升起了很多的感激之情。对于马先生的大文我不敢草率,而是认真地读了几篇。下边把握的阅读笔记呈给大家,以求继续获得马先生和更多专家的指点。

文化的平均主义

今天,我们知道,语言与人类的思维有着比较明确的关联。至于文字与思维的关联,我们知道得还比较少。简单来说,语言才是对人类文化的变迁一直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那么,文字在我们的文化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想,文字是我们人类文化的记忆。没有记忆的人永远只能生活在生命的瞬间之中。马先生敏锐地指出:“一个人能够读和写,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个人生命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握世界,这也就是扩展了个人生命的存在。”当然,这种“超越”首先是向以往的超越,向已经过去的时代的超越。换句话说,有了文字,我们就掌握了接受先人文化成就、向他们学习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对于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不能想象,假如没有文字,我们会不会有这样多辉煌的文化;同样不能想象,假如每一个时代都使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字,我们将怎样学习与评价先人,怎样考量人类的文化史,怎样知道未来的道路。同时,文字还使得我们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与不能谋面、声音不及的人们进行交流。我们写信、写文章,常常出于这样的目的。

以这个认识为出发点,我就不敢轻易同意马先生的这个观点:“文化难道就存在于文字之中吗?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那儿有人,那作就有文化。”这句话暗示:文字对于文化并不那样重要,而“生活”才是文化的关键。这与马先生文章中很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是,这并非他一时的疏忽,而是继承了一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知识分子中很流行的理念:文化并不是靠文人、史家承传、发展的,目不识丁的劳动人民才是文化的主体。这种看似关怀、歌颂劳动人民的平民主义理念的背后,是一种对知识、文化本身否定的态度。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话说,就是“反智识主义”。反智识主义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反对有文化的人——知识分子,在马先生的文章中称为“知识权贵”。从他文章结尾处所现出来的,对知识分子的深切反感,我们也可以知道:上边的那一句的话绝不是偶然而发,而是马先生思想中的一个主流。这个主流一直贯穿着整篇文章。

这个主流,我们也可以把它换一种方式来表述:劳动人民——马先生称之为“小人”——与知识分子——知识权贵——有着某种对立,而在这种对立中,马先生站在劳动人民一边,一面斥责知识分子利用文字愚弄、统治劳动人民,一面提倡要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准。知识分子并没有刻意利用文字来愚弄、统治人民,这个我们后边再谈。但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准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提高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准,不需要以降低另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准为前提。文化、教育的平等不是要把全社会的水准(或称素质)降到劳动人民的水准,而是要把它提高到知识分子的水准。但是,文化的平均主义常常要把文化的内涵简化到人人都具有同样的文化水准。如果还有人文化更多一些,这个简化就没有完成。这种简化文化内涵的平均主义在白话文运动和汉字简化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这是我说“白话文、简化字,白化了文化,简化了思想”的一个原因。

正体汉字与简化汉字的难易

马先生在文章中对一个论点屡屡重复、强调,下边的这句话也许表述比较明确:“这场变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通过汉语改革,每一个生理正常的中国人,只要愿意学习,都能够顺利地读和写。汉字再也不是‘小人’们学习、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系统的障碍。”言外之意,在汉语、汉字改革之前,即便是生理正常的人,也不能顺利地读写汉语、汉字。特别是劳动人民在学习与掌握这个语言、文字时所遇到的困难就更大了。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掌握它,因此成了具有文化特权的“知识权贵”阶级,并用它来愚弄、统治劳动人民。如果,知识、信息等等文化资源的不公平分布的根本原因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换句话说,是这个语言、文字太难学、难用,那么,造成这种不公道分布的主要原因必须是:知识分子比劳动人民更聪明、更勤奋。我们知道,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文化普及程度主要受到很多别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理念、制度、资金、政策等等。所以,我们并没有理由说,是汉语、汉字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极分布。

但是,马先生坚持认为,汉语、汉字是教育普及的一大障碍,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知识分子都是这样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没有任何道理,它在现代中国却非常流行,马先生的全篇文章的根本前提就是这个看法。可惜的是,马先生对这样一个重要的论点没有一处论证,而是满足于对它坚定的信任,好像这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了。从前边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把古代中国文化的两极分布的责任推给汉语、汉字,并不是最聪明、最成熟的考量。那么,简化汉字是否真的那样好学、好用呢?马先生对此也深信不疑。最可以证实这一点的是,马先生一再说:尽管目前的政治并没有公平、民主,但因语文改革之后,全体人民已经“识文达理”,迟早要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的公平化、民主化。他把文化与教育的普及的功劳完全赠给了语文改革,并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与起点。所以才会得出汉语、汉字改革是比美国革命(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美国革命”到底指的是什么)更伟大的事业,对中国乃至于全人类都有千秋的功绩。只是,简化汉字到底为什么好学、好用,马先生却不肯花费文笔,进行论证,向我们开示大道。

我的拙文《汉字简化,得不偿失》通过对恢复同音假借和更改、取消偏旁部首两个方面的分析、讨论,推论简化汉字虽然字数减少,每个字的笔划减少,但它的学习、使用都比正体汉字更为困难,因为,它是一个绝对数字的减少,而不是逻辑上的简单。对于这些推论,马先生碰也没碰一下,尽管如此,他还是得出了:这“几乎是毫不根据”的的结论。马先生曾批评我:这是什么逻辑?!大约是我还没有能把握他的逻辑,或是因为那个逻辑难学、难用,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使马先生因此成为“逻辑权贵”也未可知。

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考察

既然马先生不肯屈尊来从文字学的层面讨论简化汉字的优缺点,那么,我们就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语言、文字和文化普及的关系作一些以经验为基础(empirisch)的考察吧。与汉字简化很有关联的是所谓的“扫盲运动”。至今有很多知识分子坚定地相信,简化汉字在扫盲运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正体汉字是造成中国文盲多的根本原因。

鉴于当代中国的特殊情况,通过严谨、可信的社会学调查,来考察汉字简化前后中国文盲比例的变化,以及简化汉字对这个变化的影响,是比较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文盲的比例、全民文化素质等等与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类似,而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大概不会很错。总的来讲,整个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文盲的比例都应该算很大的。另外,在欧洲,两百多年以前,文盲的比例也很大,或许与当今中国的情况很接近。如果这个估计不错的话,使用马先生的逻辑(sorry!),必然是欧洲诸国在两三百年前实行了大规模的语言、文字改革,而发展中国迄今还没有把难学、难用的语言、文字该过来。奇怪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几十年前还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荷兰语、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在那里都是正式官方语言的一种,有的甚至是唯一的语言。发展中国家的情形的正像马克义所批评的:只有少数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多数人没有机会受那么多教育。看起来,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决定教育、文化普及程度的根本原因。

马先生举的另一个例子是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文化普及情况。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人对美国人的“个个能说会道,识文达理称赞不已。”他没有告诉我们资料的来源——就如同在全篇文章中提到的其他的“实事”一样,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报道的代表性与普遍性,更没有提到同时期的相关的报道。不过,我很愿意相信这个报道的真实性与代表性,因为,它把马先生的逻辑搅乱了。马先生的文章讲的是语言、文字改革对全民文化素质的功劳。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国人何以对美国的全民素质那样“称赞不已”呢?他们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么?他们之间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是语言、文字所造成的么?或者,美国在那以前曾经废除维多利亚式的英语,并对英文做过大规模的、成功的简化?

假如我们不能用“是”来回答这些问题,那么,马先生举这个例子意义何在?逻辑何在呢?英语、英文在美国大规模的改变是比较晚近的,特别是消除了种族歧视之后的事情。今天的美语、美文的确与英语、英文有了很大的差异,书面语言更加口语化,书写方式也和发音更接近了,但这是马先生所举的例子之后发生的事情。假如一百年前美国人的平均文化素质已令英国人“称赞不已”,依照马先生的逻辑,今天的英国人在文化素质上对美国人岂不是要“须仰视才见”了?两个月前发表的出名的PISA(Program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调查研究证实,英国的15岁的少年其平均受教育水平总计起来比美国稍微好一点儿。可惜这个调查研究只关心OECD成员国——即发达国家,而未及中国,否则我们讨论的依据会更充分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全民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民族都没有大规模地改变自己的语言、文字,西方诸国都没有这样的历史。可以说,我们完全没有任何以经验与调查为依据的可靠资料可以证明语言、文字的难易对一个社会的文化有什么显著影响。况且,所谓“难易”,本身就很难说。我们并不知道英语是否比汉语更难学、难用。但是,马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暗示: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有“缺陷”,对民族文化有负面的影响。他不肯展开来谈,我们也不能知道他的理由。到16世纪末为止,中国与后来的西方列强相比,无论是文化的普及程度,还是文学的水准,还是科学技术的成就,都没有明显的落后。这是当代国外学术界的共识,论文、著作很多,大家可以去查看。

是观念造成了社会中文化分布的差异

马先生的文章还有一段很有意思,他说:“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大量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根本上了解到中国的虚弱是‘体’的虚弱,而并不只是所谓‘用’的虚弱。要增强这个‘体’,非发展教育不可,而汉字则成为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我们虽然不知道马先生的“体”、“用”指的到底是什么,但其中“救国”的愿望是很明显的。

五四前后,的确有所谓“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说法。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谈论教育问题,也喜欢说: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所有这些,都来自一个观念:教育为国家服务,为救国服务,为强国服务。这个观念在咱们中国有着很深厚的传统。中国的学校,由来已久,周朝据说就有庠、序、乡校等等。兴办学校是历代政治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官办学校,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特点。在唐朝,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令官僚与农民的子弟上学。还有弘文、崇文二馆,专门给大官和皇族子弟。地方还各自有地方的学校,如县学等等。按照两《唐书》的记载,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全国人口约八百多万户,各中央、地方学校在校学生总计约七万三千五百人。这些学校都是我们今天说的大学,而非小、中学。学成毕业,经过考试,就可以作官了。《宋史》记载王安石说:“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兴办学校,乃是治国的根本,所以历朝都非常重视,花费很多资金。马先生所说的“文化权贵”,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时期中是不存在的。特别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农民的子弟都可以上学。到了宋朝,朝廷重臣一半以上来自平民。象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家里都不是高干,不是富裕人。尽管如此,教育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这个观念很重要。

欧洲17、18世纪以来的教育观念与此有些不同。教育不再仅仅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而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重要的不是选拔优秀人才,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基本的教育。与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相联系,这个理念被逐渐落实到社会生活中。而全民受教育的事实又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才辈出,文化、科技高度发展,民富而国强。今天还有很多人提倡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先强国,后富民。一切政治都要服从强国的原则。殊不知这恰恰是南辕北辙,永远不会达到目标。

是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服务,还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上得了学、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为了国家,为了强国,那么一旦国认为其他的地方需要用钱,就常常会压缩教育、文化支出。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教育经费的预算占国家年度总预算的百分之二点四,在全世界有统计的一百五十三个国家、地区中,排位第一百四十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预算平均为百分之六以上,发展中国家则为百分之四以上。与此相比,中国的军费预算占百分之四点七,而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其军费预算占百分之三。强调国家利益,以强国为第一目标,是造成社会全民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的难易。

当前,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远远超过国民的平均线,国家优宠高级知识分子。与此形成强烈对比,在很多内陆乡村,学校残废,师资外流,连九年义务制教育都难以保障。所谓义务,就是不收费用。大家看一看眼前的现实吧。这就是观念所造成的异化与倒悬。

白话文、简化字没有使中国人识文达理

与我不同,马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现状、教育的普及的情况、信息的获得与使用等等抱有异常乐观的看法。他说:“我们今天普通人阅读的古籍,并不是真正的古籍,而是在前两个多世纪的过程中,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整理‘国故’的过程中整理出来之后,再用简化汉字印刷成书的古籍。这样,就把我们象古人阅读古籍时最到的那些困难几乎全部克服了,乘下的只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献时对‘字’的含义的理解上的困难。……我们今天能够如此迅速地阅读是好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耗费他们毕生时间和精力的结果,我们确实应该‘感恩’。”

我不知道马先生阅读古籍是怎样地迅速,看来他读文言文的书是一目十行,毫无滞碍了。但我恐怕这并不是中国广大社会阶层的普遍的现象。以我个人的观察,情形恰好相反。今天小、中学中教授的文言文寥寥无几,而书写正体汉字几乎在禁止之列。经过九年制教育的中国人对于民国以前的文章、书籍,没有翻译、解释,没有师友的指点,恐怕几乎不能通读、理解。原来,文、白并行,有两条腿,现在白而无文,只剩下一条腿了。何况,现代汉语白话文大量采用日语词汇,语法借用法语和德语,与《金瓶梅》、《红楼梦》的白话文又有了很大的差别。我们早已经丧失使用语言、文字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沉积中吸取营养的本领了。而同时,我们也并没有因此学会英语、法语、德语。我们所能获得的文化营养几乎全是经过了翻译、注释的,都是那些人“整理国故”的结果。难道我们不应该有自己独立地选择阅读对象的自由么?人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马先生所能读得那样迅速的那些书,恐怕都是他所感恩戴德的那些的人反复咀嚼、消化彻底的东西。

通过语言、文字直接学习、接受文化营养的本领受到了限制,马先生所心醉神迷的那个生命与精神的超越就要大打折扣了。更有甚者,当一个社会的主要成员除去“生活中的文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来源时,通过对媒体、出版等等的严格控制就可以高度有效地控制思想、文化界,就可以切切实实地牵着人民的鼻子走路。所以,比尔·盖茨说:“掌握了媒体,就掌握了思想。”恢复对文言文的学习,对正体汉字的使用,同时不轻视对各种外语的学习,才是真正帮助人民自我解放的有效措施。

发贴时间: 2003-4-8 9:20:20
 楼主| 发表于 2003-8-28 13: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里妹子
等级:版主
15楼
--------------------------------------------------------------------------------
繁体字,还是简化字? [转帖]
作者:徐 彬

     我得衷心感谢我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因为我发现借助电脑,我又可以使用我喜欢的繁体字了,因为我可以简单地通过设定字体,方便地把简化字转为繁体字。哪天我撞见解决了汉字信息与计算机结合的专家,一定会说声谢谢的。

  本来我是对自己有朝一日还能使用繁体字是不太报什么希望的了。虽然我自小练过一些书法,从字帖上识得一些繁体字,然而从小学开始,就没学过写那些繁体字,何况那时候没有什么脑子,思想也是顺风倒的,也很相信简化字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所幸读过的碑帖对我耳濡目染,常见的繁体字基本上认得,不像我的某些同学,上大学时捧着香港出的繁体字版的《牛津高阶双解词典》,看见汉语解释就发傻,尴尬地发现还不如读英语解释来得便当。我心里想他们是给
坑了。

  我从那时起就开始怀疑简化字真能带给我当初我的许多语文老师所保证的那么多好处。尤其是有一段时间我一门心思想读点历史书,比方说《史记》什么的,才发现学简化字的我也给坑了。即便借着认识一些繁体字的根底,加上顺着上下文意思胡蒙一气,书中仍有许多我本该认识的字惹得我一愣一愣的。这像什么话,好歹我是读过大学了,却读不懂老祖宗写的书。

  我的议论从来没有多少听众,更缺乏附和者。他们总是劝我说简化字可以帮助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也许吧,但能帮助多少呢?从来没有人真正可以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来证明。台湾省至今使用繁体字,民众的文化素质没见得比我们内地的低;有的说简化字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孩子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好别的,这个我更不信,因为照那么说日本国、台湾省等仍使用繁体汉字的地方,人家的小学生应该比同龄的咱这儿的孩子笨一节子去,可我怎么看着他们也是一样的成长,一样地走向社会。

  我找不到知音,我就一意孤行,自己学写繁体字来迎合自己的审美。写日记时这样做没什么问题,写作业与考试就不同了,终于行不通。上大学后我以为可以有更多的使用文字的自由,没想到当时又刮了一场普及推广普通话、简化字的风,甭说我,连我们学校图书馆楼上沙孟海先生的题字都用块布给遮了,代之以标准的简化老宋体字,反差之大让人看上去新牌子要多傻有多傻。这种通过运动来对待语言的方式跟我学的语言学理论格格不入。我想我们的语言学一定得做一点修正,即"约定俗成"的语言有时候也可以是"官定即成"。

  我们的语言学的发展有过一段盲目崇拜拉丁文的倾向。跟拉丁文有渊源的拼音文字千百年来都经过了巨大的变迁,今人即使读几百年前的文字都困难重重。汉字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书写形式的异常稳定。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汉字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得以代代相传。所以我们根本犯不上跟拉丁文字在书写形式上叫真儿,它们爱变变去。尤其是现在,文字处理多通过计算机,繁体字连书写的麻烦都解除了----这不是想改掉它的人的最重要的依据吗----我就更看不出简化字还能有多少优势。

  我一直想,对于改造文字这么大的事情,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当中不可能是高度一致的。然而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关于简化字的"另一种声音"。这对于学术性如此强的语言文字领域,是不正常的。实际上对于任何其他领域都是不正常的。私下里我发现,对于文字的改革,在许多搞语言的圈子里,通常是毁誉参半的。但是,社会上能够听到的,学生们被灌输的,都是其中的"誉"。结果我们现在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简化字推行了几十年,受舆论传媒的影响,人人都很起劲地学了几十年,再回到繁体字我们承受不起;而一代代伴随简化字成长起来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繁体字使他们望而却步。学习了十几年简化字,忽然发现还得学一套繁体字来读古书,也是一种浪费,与其如此,还不如当初直接学繁体字来得便当。有人会说读古书也可以读简化字本的嘛。然而中华几千年的古籍,真正给简化过的实在少之又少;更何况,简化字与繁体字并不是一一对应,繁体字转为简化字,常常有语义的缺失。这也是我通过电脑在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转换时最头疼的事。

  实际上我说上面的话并非是梦想着会有繁体字的复兴。简化字推行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了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海量的信息使用简化字来存储,再抛弃它似乎不可能了,同时也是另一种浪费。我说这些话就是想表达一种声音。这个声音在过去总是被压抑着。我只是希望,在许多类似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能够听到通常我们听得到的声音,也能听到"另一种声音",这样,或许会使我们少一点徘徊于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尴尬。
  1998/8/4

有任何感想与评论,或转载文章,请回信到我的信箱电子邮件:
xu.bin@ynmail.comsimon.x@990.net
【《西湖评论》第128期 】
[此贴子已经被湘里妹子于2003-4-8 9:27:45编辑过]
发表于 2003-10-26 15: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東說西說都在幫老毛擦屁股

目前的電腦發展已經證明老毛說的都是
胡說八道!

政治立干預文化是天下最無聊的方式;
每當我處理繁簡轉換程式時,心中必定
不斷咒罵老毛,彷彿所有的努力都是在
幫他擦屁股;1955-1965年間的文字簡
化運動,逼死了如陳夢家等學術菁英,
數十年後,他們的意見反而被發現是對
的;面子重要,但要知錯能改。

討論的前題是十三億人使用簡體,沒錯
,但目前世界有34%的人亦使用繁體(微
軟調查);問題出在哪兒?

基本上,對我們使用繁體的人來說,簡
化字怎麼改,只會在旁邊冷笑,因為繁
轉簡是100%精確的,沒啥影響。

北京目前發佈的文盲比例是12%(美國方
面認為是24%),我是對簡化字利於掃盲
這個論點懷疑的,重點是在於教育系統
的健全。臺灣在光復時有40%的文盲,
目前只有3%(60歲以上),沒聽說過繁體
字有難學之說,臺灣ㄅㄆㄇ拼音系統也
沒讓我們說英文比大陸朋友不標準。

大陸朋友很要面子,我要說,儘管對蔣
介石有許多歷史批判,但他在1950年代
,在臺灣環境最窮困的時候,毅然實施
全民義務教育,從山上到海濱,不容許
孩子失學。

重點是政府有無良心?北京政府一邊要
我們資助希望小學,我們不知道他們把
錢用在何處?可是我們還是在偏遠的地
方,看到教育官員開著轎車,孩子卻沒
機會讀書,現在中國有錢了,應該自己
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溫家寶上月曾對此
發表意見,希望他能如實執行);要問的
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到哪去了?

北京當局若不務實,受影響的還是大陸
民眾,如:船"只"、"余"餘生這些明顯造
成邏輯不通的用字,若不矯正,後患無窮
;大陸GBK系統已經盲目擴充到56000字
了,繁簡混用的情況將越來越多,一方面
顯示北京不斷的在幫老毛擦屁股,一方面
也看到短視無知將造成的混亂。

大陸這些討論繁簡的文章,都沒抓住重點
,學者似乎也對政府的政策是盲目服從。
发表于 2003-10-26 17: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凑合两句吧

以上水电工先生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从比较多的方面阐述了繁简字改革的方方面面。本人才疏学浅,但生长在内地,也许与水电工先生的看法会有点儿出入,请水电工先生不吝赐教,多谢!

1、科学发展迅猛,任何伟人圣人恐怕也难以预测,老毛那会儿经济状况那么个样子,哪还会想到今天的因特网?马克思那么伟大,《资本论》里也没预见“电脑发展”的问题吧?

2、基本同意“政治不要干预文化”的说法,但是,这么大个国家,没有一定的行政指令也难管好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改革,那咋办好呀?

3、假如当时老毛知道今天这个繁简转换的程式这么方便好用,那还费神去“简”什么“化”呀?问题是,至今,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还用不上电脑哟!那又咋办?

4、台湾人少扫盲容易,国内人多,扫起来会比较困难吧?

5、据说,老蒋在扫盲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得很有成效。历史人物不管正面还是非正面,都来个客观评价的好。

6、边远地区没有文化的素质较低的农民多生多育,很多学者对扶贫和希望工程有所思考和疑惑,会不会是是把钱用到了非优生优育上?其意义何在值得探讨否?

7、至于“教育官員開著轎車,孩子卻沒機會讀書“,据说新一任国家领导人正在加大反腐败力度,也确实在实实在在地行动了。但是这项工程较艰难,能慢慢做总比不做或假做好:)

8、凡历代被百姓称道的好”政府“都是务实的政府:)如果海内外广大学者齐心协力,比如,水电工先生若能加盟湘里妹子论坛,并以此论坛为学术平台,并让更多的学者一起来参与讨论文字改革、繁简字等等学术问题,那也使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哟!

9、学者如果”盲目“,那不能称其为”学者“,只能叫饭桶!:p
发表于 2003-10-26 2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发表于 2003-10-26 22: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历史文物帖出来了?

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57年反右时隔36年了,已经很久远了,再翻出来晾晒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俺想,学术论坛还是不牵涉政治的好:)即使是陈梦家先生本人(不管还健在否),也不希望再在自己伤口上抹盐了吧?

目前国内的学术环境很好,只是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国内真正象水电先生这样扎扎实实潜心做学问的人虽有,但如果更多一些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3-10-26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電工老兄
你這是什麽年代的東西?
大家都在討論簡化漢字的問題
怎麽變了味道了?
嗯?
发表于 2003-10-26 2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國學網上
關於簡化字的討論,或是論戰,還有好多
我的觀點是簡化漢字沒有錯,是完全應該的,完全正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4 05:55 , Processed in 0.1030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