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豆杰

话说天津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肆横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62311.htm
----------------------------------------------------------------------------------------------------------

  一个人不满足于“肆姿”,事事时时一定要活得称心,还得比一般人强,天津人说那是“肆横”。穿鞋,要礼服呢的鞋面儿,穿衣要阴丹士林长衫,饭后要含一粒青果(橄榄),还得闻鼻烟儿,一板一眼都不能有一点差错,讲究,天津人说“肆横”。


  “肆横”一说,原来是指蛮横无理,胡作非为,类似天津地面上的无赖。但天津俗语里的“肆横”,就抽去了蛮横无理的内容,只指一种对于生活的奢求。它与“肆姿”的不同,在于“肆姿”只求舒服,绝无过分的苛求,带有一种自己找乐的色彩。而“肆横”就与“肆姿”大相径庭了,“肆横”一说,指的是远远地超过了正常的生活要求,只求个人享乐,几乎是到了穷奢极移的地步了。

  早年间,天津有几个浪荡公子,去戏院看戏,一个人买3张票,看戏时自己坐在中间的座位上,两旁的座位空着。干什么?“肆横”。他嫌别人挤着他坐在旁边,看戏不舒服。再譬如坐车,老百姓出门坐电车,有钱人出门坐胶皮车,大掌柜出门办事,坐包月车,再有钱的人家,有自家专用的胶皮车。这种胶皮车,车身宽,因为坐这种车的爷们儿大多是胖子,车座窄了,坐不下。脚下要有车铃,坐在车上不时地踏一踏车铃,丁丁当当,听着也是一种享受。而且还要有车篷,冬天更要有棉帘儿,爷们儿坐在车篷里,腿上要盖毛毯。再“肆横”,怀里还要抱着暖炉。

  当然,后来有了小汽车,老“肆横”全黯然失色了。小汽车里怎么一个“肆横”法?看见过那种一辆车有两辆车长的特制汽车,据说里面有电视、冰箱、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座位一拉下来,可以睡觉,那才真是“肆横”得到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挣崴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62300.htm
----------------------------------------------------------------------------------------------------------
    看见过打架的吧?拳脚相加,身强力壮的一方将瘦小枯干的一方按在下边,失败的一方还不甘示弱,使出全力反抗,得胜的一方厉声骂道:“你还挣崴?”那意思明明是说,不服输,没有你的便宜。

  天津俗语“挣崴”(zhèng wei),就是“挣扎”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打架,婴儿不听话,妈妈抱着他,他还在妈妈怀里“挣崴”,妈妈疼爱孩子,把只奶嘴塞在孩子嘴里,不“挣崴”了。前几天在马路上,就听见两个人说话,一个中年人问另一个中年人:“买卖行吗?”那个被问的中年人立即回答说:“这不天天还在挣崴着了吗?”这里的“挣崴”就不是捣乱的意思了。我想那个天天“挣崴”的中年人,一定是生意上不甚得意,似是眼看着已经不行了,可是还没有更好的生意好做,怎么办?只能是“挣崴”了。“挣崴”好了,起死回生,“挣崴”不好,关门大吉,再想别的办法去了。

  天津人为什么把“挣扎”二字说成“挣崴”?语言习惯。天津人齿音重,“挣扎”二字都是卷舌音,天津人说着费劲,说成“挣崴”,上口了,少了一点酸劲儿。也许还有一层原因,天津卫水产丰富,鲜活的大拐子,剥鳞剖腹,下到锅里,还欢蹦乱跳,天津人说:“你瞧,还挣崴呢。”听着就和善。说鲤鱼在锅里“挣扎”,太残酷,自然也就于心不忍了。“挣崴”一说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垂死挣扎,明明已经没有指望了,做最后的努力,天津人就说是“挣崴”,而且只是指负面行为。旧日有一个口号说“小车不倒只管推”,那不是“挣崴”,那是高尚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叠了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62337.htm
---------------------------------------------------------------------------------------------------------
    清人俞樾,俞平伯的祖父,曾经写过一部书,书名叫《右台仙馆笔记》,记载着俞老先生的所见所闻。其中还有几条笔记记下了当时天津的市井人生。

  俞老先生在世的时候,老天津卫的耍胳膊根儿正闻名天下。在俞老先生的著作中,就有一条记载着天津卫混星子们的种种行径。这里无妨摘录下来,也让当今的年轻人知道知道老天津卫是个什么模样。俞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天津卫中无赖少年,往往于博场索规例银,诸博徒也乐应之。然其始得也,颇不容易。余离天津时,有粗作人田升日往来于博场,一日见有醉人昂然而至,上不衣,下不裤,止以尺布蔽下体。一入局中,便肆口谩骂,博徒群起,各执白木棍痛打之。然打者自打,骂者自骂。至体无完肤,气息仅属,犹喃喃骂不绝口。于是群汉曰:‘好汉,好汉!’以童便饮之,又以温水涤其血污,负而归之开局者之家,自此月有规例矣。其人也,岂北方谓之强者与?”俞老先生虽然在天津住过,但他对于天津下层社会的生存状况并不了解,更不会使用天津俗语。如俞老先生记载的那种事情,任由众人狠打,不吭声,不喊痛,打过了这边儿,自己再翻过身来让人打那边儿,这种行为,老天津卫,叫“叠了”。

  “叠了”,也是一种规范动作,类如今天跳水运动的空中翻体三周半,一招一式都是有讲究的。“叠了”,任由众人打个够,如何一个“叠”法?我没有见过,只听老人说过,所谓“叠”,是把身体“叠”好,两条胳膊伸上来,挟住脑袋瓜子,双手在脑袋瓜子后边紧紧握牢,让众人打不着脑袋瓜子,然后蜷着双腿,保护好下身的致命部位,这样就算是叠好了,下一步,就由众人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踢蹬罐儿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62292.htm
----------------------------------------------------------------------------------------------------------
    有的俗语,不能在字面上过于较真儿,约定俗成,人人都说,想找出准确的字来,还真不是容易的事。譬如天津人常说的“踢蹬罐儿”,人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何谓“蹬罐儿”,就谁也说不出来了。说是一种东西,一种物件?谁也说不准是什么物件,换一个说法,叫“灯罐儿”,也找不出根据来。


  其实,无论是“蹬罐儿”或者就是“灯罐儿”,可能都不存在,它只是表示了天津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表示了天津人的一种心态。“踢蹬罐儿”,就是被人在屁股上踢了一脚,当然不是友好行为,好朋友能在人家屁股上踢一脚吗?一个人做什么事情惹怒了群众,到一个地方去,不受欢迎,“踢蹬罐儿”,被人家踢出来了,实在也是尴尬。按道理说,被人在屁股上踢一脚,那是要引起纠纷的,少说也要问问你凭什么踢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还得踢你一脚,这就要引发起恶性事件了。

  但一般情况,天津人说的“踢蹬罐儿”,还构不成恶性事件,被踢的一方并不觉得是受了侮辱,说起来还有点嘻嘻哈哈,就像人家请他吃了一只香饽饽一样。怎么被人踢了一脚,反倒不恼火呢?因为这是“踢蹬罐儿”,带有一种玩笑性质,和打架不一样,算不得是人身伤害。“踢蹬罐儿”,常常错在挨踢的一方,爱听开玩笑的人吹牛:“我去什么什么地方吃饭,不花钱,吃完了一抹嘴头就走。”听的一方自然要问:“吃饭不付钱,你让人家踢蹬罐儿啦?”

  你看,原来被踢蹬罐儿,还是他自讨没趣的结果呢。所以,天津俗语就把无理取闹应得的惩罚,说成是被人踢了“蹬罐儿”。旧漫画,反面形象的屁股上总有一个鞋底儿印,就是被正面人物踢了“蹬罐儿”,看着十分开心。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塌秧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48889.htm
----------------------------------------------------------------------------------------------------------
    曾经在农场劳动,种过水稻,种水稻要先育秧,插秧时把秧苗运到田里,一株一株地插到水田里,新育出来的嫩绿秧苗,尽管不茁壮,但植到水田里,随风摇动,甚是生意盎然。自然也有的时候气候突然变化,才插的秧苗遭遇春寒,一夜之间,倒在水田里,刚刚露出水面的嫩绿稻秧,漂在水面上,寒风吹来,左右摆动,景象真是悲凉。

  天津市民没有多少农业知识,许多人连韭菜和麦苗都分辨不清,天津人说“塌秧”,以秧苗“塌秧”的形象比喻一种精神状态,一个人无精打采,打不起精神儿,活得不带劲儿,“塌秧”了,扶不起来了。过度疲倦,超重劳动,累得“塌秧”了,实在是支持不住了。常听人说:“这点活儿,累得我塌秧了。”表示体力难以支持,超过疲劳极限了。也是天津人命苦,劳累事都落到天津人头上了,天津人说起累来,不同等级,不同强度,都有准确的表达,一般的累,说是直不起腰来了。再累些,累得前心贴后心,也不知道前心在哪里?后心又在哪里。再累,累得拾不起个儿来了;还累,累得上不去炕了;最后,“塌秧”了,再累就累死了。

  有的时候,累并不只是体力劳动,天津人说“为儿为女累断腰”,这里的累,并不是你要为儿女承担多少家务劳动,从哺养,到教育,再到步入社会,一桩事情一桩事情地操心,腰就累断了。农村人不抱怨累,农村人听天津人喊累,觉得不可理解。其实天津人闹累,也是夸张,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炒做,表示自己肩上的担子多么沉重。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轻钱儿惹重钱儿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48877.htm
---------------------------------------------------------------------------------------------------------
    常听见家长数落孩子,你每天在外面惹是生非,遇见厉害的,你又搪不起,真是“轻钱儿”惹“重钱儿”了。

  “轻钱儿”,是多大的分量?无据可考。旧时代小孩有一种游戏,砸铜钱儿,谁能将对方的铜钱儿砸翻过来,谁就得胜。孩子们都用自己的重钱儿去砸对方的轻钱儿。“轻钱儿惹重钱儿”的现象,自不量力,拿自己的轻钱儿去砸对方的重钱儿,肯定吃亏。应该说,竞技本来是对等的,拿“重钱儿”去砸人家的“轻钱儿”,有点欺侮人了,而拿自己的“轻钱儿”去砸对方的“重钱儿”,输了本钱,只怪自己贪心太重。持“重钱儿”的一方,乐不得你来砸人家的“重钱儿”,送上嘴边来的肥肉,还有不欢迎的吗?将儿童游戏规则,引进到公众社会,“轻钱儿惹重钱儿”说明一种生存状态,邻里间难免有些小摩擦,确实有人“轻钱儿惹重钱儿”,平日闲话闲舌,指桑骂槐,真出来一个坐地炮,抓住把柄“修理”他一家伙,最后自讨苦吃。

  老虎吃小羊的故事寓意极深,老虎要吃小羊,有的是理由,小羊就别琢磨老虎了。小羊以为什么事情总得有个道理,就问老虎,这大河里的水为什么只许你喝?老虎一怒将小羊咬死,吃到肚里,舔舔嘴巴,走了,什么理由也没有,怪就怪你没有生为老虎。到底吃几碗干饭算是“轻钱儿”,而能吃多少干饭才是“重钱儿”,社会上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人吃不了几碗干饭,业务上不值一提,可在社会上是“重钱儿”,他有活动能力,想把谁搞垮就将谁搞垮,你有天大本事,惹了这号人,你也是“轻钱儿”,吃不了兜着走,他跟你没完没了。所以掂量“轻钱儿”、“重钱儿”,绝对不能看吃几碗干饭,你饭量大,力鼎万钧,他身无缚鸡之力,但他有的是时间,跟你没完没了。最后他还是“重钱儿”。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包涵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48864.htm
----------------------------------------------------------------------------------------------------------
    “包涵”就是破绽,拿赝品充真品,到了行家手里,一眼就打量出“包涵”来了。一桩事情和一件东西的美中不足,叫“包涵”。邓友梅先生小说《烟壶》乌世保问对方“看出什么‘包涵’来了?”就是问是否看出“假”来了。天津俗语,说一件什么事情办得地道,说一件东西质地正宗,“没包涵”,就是让你挑不出错来,换成现代话语,“百分百”。

  天津话里的“包涵”,还有一层说不清的含意。譬如办一件什么事情,就说是介绍对
象吧,匆匆忙忙,生米成了熟饭,成家之后,两个人脾气不和,别别扭扭多少年,每想起介绍人来,就念叨他这件事没办好。而介绍人呢?也知道自己对不起男女双方,他们两人本来就不合适。“唉,你瞧,落下‘包涵’了。”

  “请包涵”和“落包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话语。“请包涵”,自信事情本来无可挑剔,但怕对方期望值过高,就说句“包涵”着点吧。譬如老朽我写的小说,自以为很不错的了,但又怕能人之上有能人,就对读者说,“包涵”着看吧。这就和后现代的才女才子们不一样,什么年代以后的小说,我看过,小说女主人公,进了家门就洗澡,而且浴缸是什么形状的,灯光是什么亮度的,泡在水里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读着真让人恶心,可人家不说“包涵”着看,人家说,给你们贡献这样的小说,美去吧。

  “落包涵”则不然,无论有意、无意,反正事情是办砸了,也没有办法补救了,唉。“落包涵”了。马三爷的相声,姑娘想美容,“拉”双眼皮,大包大揽,你就看我的吧,说着就下手了。“拉”成一看,一拍屁股,“落包涵”了,“拉”在下眼皮儿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不觉闷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48857.htm
----------------------------------------------------------------------------------------------------------

  闷,是天津人常说的一个字,而“不觉闷”又是一个地道的天津词。怎么就是“不觉闷”?词义上很难说得准确,“不觉闷”就是“不觉闷”,不会给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参与了不应该参与的事,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做下了惹人厌烦的事,说三道四,人们明明不喜欢他,他还偏偏往里面钻,等等等等,总之,天津人说一切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觉闷”。


  天津人为什么将“不觉闷”三个字看得这样重?天津是一个商埠,人际关系极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码头上吃得开。”就必须时时事事调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强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摆阔,不让你上主席台,千万别往台上走,让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边儿坐,说的话不得体,坐的位置太抢眼,摄像机前露了面儿,都是“不觉闷”。就是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是骂你。所以,天津人把觉闷和“不觉闷”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蕴涵着许多非常微妙的问题。

  “不觉闷”是“讨厌”一词的通俗化,三十年代电影,女性角色都是娇滴滴地忸怩作态,遇有男子和她纠缠,便扭着小脸儿说一句“讨厌”,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没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说“讨厌”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纠缠,大多爱说一句“德性”,而旁观者就说那个男子“不觉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玩意儿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29333.htm
----------------------------------------------------------------------------------------------------------
    窝心拳,也叫窝心脚,《红楼梦》三十一回,晴雯姑娘讥讽袭人:“因为你服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气得袭人“又是恼,又是愧”,可见挨窝心脚实在不是好滋味了。

  窝心拳,窝心脚,都是来自对方的伤害;而窝摆,北京话说窝憋,天津人还不说窝摆,说窝巴,就是自己的处境了。怀才不遇,一辈子没有出头,其实只要领导重用,领导个百八十人的小单位,绰绰有余,就是不用你,当了个小差事,窝巴一辈子,活把人窝巴死了, 满身的才干未得施展。也有人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总觉着自己有本事,老天应该降大任于斯人也,于是也总说自己窝巴,还扬言再不得重用就跳槽了。其实你真由他去跳槽,未必就有地方收他,他的窝巴,不过是伸手要官罢了。

  老天津卫,确实有人窝摆死了。咱也别说真实姓名,大家只叫他二太子,他老爹当过北洋政府的大总统,还登极做过几十天皇帝,知道是谁了吧。这位二太子身无一技之长,就是爱唱戏,是天津最最出名的票友,“票”一出戏,要多少银子,他老爹去世之后,不知道多少家产都被他几个兄弟“造”光了,走投无路,最后落到在朋友家寄食,朋友也不行了,就一起喝粥,每逢有名角来津,就看他穿件破袍子跑到戏院来看蹭戏,情景十分可怜。后来呢,后来自然就活活窝摆死了。

  进入新时期,窝摆的事没有了,你说在天津窝摆,自管去闯深圳,深圳的机会多,没有一个人在深圳受窝摆。只是深圳机会再多,就是难得看见一个天津人,天津人常说就是天津好,别处再好也不去,那就别闹受窝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逗闷子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29322.htm
----------------------------------------------------------------------------------------------------------
    “闷”,是一种心理状态,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时闹不明白,就说是“纳闷儿”,常常听见老天津人说:“我就纳这个闷儿,大家伙为嘛就得去听那些星们的演唱会,一张票五百元,就听他哑着嗓子瞎咧咧。”时代不同,靓哥靓女有他们的追求。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学要多少万,他就再不听星们的演唱去了 。

  “纳闷儿”一词,在京津一带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说“纳闷儿”,上海人说“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但书写语言,还是以纳闷儿为通用。《红楼梦》第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儿。”这句话换成上海俗语,就闹笑话了,“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听着该是何等的别扭。有纳闷儿,就有解闷儿,一个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闷得慌,就是不舒畅的意思。这时候好心人就会说个笑话呀什么的,给他解解闷儿。还有人总觉着别人对不起自己,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生闷气儿,这时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几圈麻将,解解闷儿吧。如是,现在一些打麻将成瘾的赌客,每逢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就说是“解解闷儿去”。这样,就是对于解闷儿一说的曲解了。

  纳闷儿,解闷儿,还有一个天津特殊的俗语,逗闷子。那就出了天津卫,哪儿的人也听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说“逗”,真逗,穷逗,如果说现在北京人也说“逗闷子”,那绝对是从天津传过去的。逗闷子,类若开玩笑,新潮词汇,找乐,都属于“逗闷子”行为。闲得没事,找个什么人来磨牙,东拉西扯,没一点正经事,逗闷子,逗够了,一哄而散,谁也别往心里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9 14:33 , Processed in 0.12533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