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豆杰

话说天津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二五眼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56876.htm
----------------------------------------------------------------------------------------------------------
    怎么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么样",上海人说"呀呀唔"。手艺人中,把那种笨手笨脚的"力笨",叫二五眼。过去在工厂劳动,平时总听人说哪位哪位师傅的技术高,可是真遇到技术难题,"呲"了,原来是一个二五眼。后来归队,和艺术家们多了些交往,常听书法家们在背后议论,谁谁的字,别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对一种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就是二五眼。还说做学问,我真见过高人,此中邓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问他老天津卫的事,没有他说不出来的,哪年哪月出过哪当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长是谁,不赛我似的,还得查书,人家一说一个准,学问!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就是对于"二五眼"最准确的描绘。平时还显不出来,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发迹,还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错,可是一到了节骨眼上,露馅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先哲遗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谓之知也。",所以,这做学问一事,是来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学问、耍手艺之外,二五眼就成了一种生存状态。问一个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也二五眼。儿子的功课怎么样?二五眼。单位的效益怎么样?二五眼。结婚了,小俩口的感情如何,嗐,别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为佳境,遇事过得去就行,绝对不和自己犯"拧"。以老朽我自己来说,也是生活上安于二五眼,做学问上,半拉咯叽,凑乎着能讲个课、写篇文章呀什么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语来说吧,在家里也能看个书呀什么的,公众场合,提着一本英文、日文书,也唬人。真出了国门,和英国人说英语,英国人听不懂,和日本人说日本话,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语,行不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拔闯(chuàng)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54238.htm
----------------------------------------------------------------------------------------------------------
    天津卫,八方居民杂处,每时每刻都少不了民间纠纷,马路上两个人吵架,邻里间两户人家闹矛盾,和善的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也有人自称不是省油的灯,不省油怎么办?扩大事态,制造紧张空气,没完没了。当然,只是一方不肯省油,事态也不会闹得太大,怕就怕双方都不省油。

  拔闯,就是一些人为身单力薄的朋友壮威,一个人惹下了事,人家不依不绕,自己还
不甘示弱,于是找一帮哥们儿出来,给自己拔闯,想从精神上把对方压倒,灭对手的威风,壮自己的志气。

  老天津卫,码头上争地盘,动不动地就要请出人来给自己拔闯,当然,拔闯只是拔闯,给你拔闯的人绝对不会为你卖命,真到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时候,还得你自己上阵,惹出祸来,还得你自己抵偿。当然,也有替人拔闯吃了亏的,老天津卫,河霸打群架,动不动地就拉出一伙人来,乱哄哄地打得天昏地暗。其实交手的双方,谁和谁都没有仇恨,就是互不让步。自然也不会白“拔闯”,有人出钱为你治伤,多少还有你一点“好处”。

  “拔闯”是江湖黑话,也是江湖上的无赖行为,有人在前面闹事,有人出来拔闯,还有人在背后当戳儿,算是一套“活”。所以,拔闯是黑社会一种寻衅手段,老百姓对于拔闯一举,深恶痛绝。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大尾(yǐ)巴鹰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54236.htm
----------------------------------------------------------------------------------------------------------
    民间歇后语说:“麻雀落在拖布上——愣充大尾巴鹰。”天津人说得更不客气,屁股后边夹扫帚,愣充大尾巴鹰。

  大尾巴鹰是一种什么“鹰”,鹰的尾巴并不大,鹰的尾巴大了,就飞不动了,所以,鹰只有勇,而没有神,除了带钩的喙和锋利的爪之外,没有吓人的地方。如果是大尾巴鹰呢?那就不一般了,虽然飞不起来,更不能上天捕捉食物,但神态有了,派儿足了,上得了高
台面,自然也就吓人了。

  为什么要充大尾巴鹰?就说吃饭,明明口袋里没有钱,进了饭店也要闹着请客,看见别人吃鸡鸭鱼肉,自己也不能吃白菜豆腐。话剧《茶馆》,本本份份的常四爷对在茶馆里充大尾巴鹰的刘麻子说:“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呀,老刘,就着你说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刘麻子当即就回答说:“洋东西可是真漂亮呀!我若是穿一身土布,像个乡下脑壳,谁还理我呀?”于是,刘麻子为了混事,为了买卖人口,就必得一身洋货在茶馆里充大尾巴鹰。

  大尾巴鹰,变成时代词汇,就是个人形象,再时髦的说法,“包装”,或者叫“扮酷”。某某巨星包装上市,怎么个包装法?老年间,就是充大尾巴鹰。再至于“扮酷”,本来没有这么“酷”,一定要扮出“酷”来,这不明明就是充大尾巴鹰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关门破产"黄"了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41811.htm
---------------------------------------------------------------------------------------------------------
    生意没做好,赔光了本钱,关门破产,说是“黄”了。

  为什么商号关门叫“黄”了呢?

  过去做生意,开张的那天,门外要贴喜报,大红纸上要写着“开张大吉”四个字。如果一家买卖没经营好,或者是干着干着掌柜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卖着卖着日用杂货,他又要开饭馆去了,老字号关门,也要有一个告示,这时候就要用一张黄纸,写上“收市大吉”,贴在门上,表示这买卖不干了。由此,人们就将一家生意的关门,说是“黄”了。

  久而久之,人们不光是将一家商店的关门说成是“黄”了,人们把凡是没有办成的事情通通说成是“黄”了。这一下,“黄”字的内容就丰富了。走在路上,常常听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别提那件事了,‘黄’了。”

  既然“黄”字不吉利,有时候,人们就要讲点忌讳。一件事情没办成,“黄”了,太刺激了,换个说法,“吹”了,“凉”了,意思虽然一样,避开了那个“黄”字,逢年过节的,说起来就不那么晦气。有时候听老天津人说话:“那件事呀,别指望了,早‘黄花菜’了。”这个“黄花菜”,包括了“黄”、“吹”和“凉”三个字的全部含意,还带有一点黑色幽默,道出了天津人的无奈。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得楞(déleng)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41802.htm
----------------------------------------------------------------------------------------------------------
    骑自行车,常常会遇到些小毛病:螺丝松了、车座歪了——推到摊儿上去修理,没有必要;自己动手吧,又没有工具。这时候没准儿就有能人出来:“我给你‘得楞得楞’吧。”三下两下,车子修好了,既省钱,又省时间,看来“得楞”比“修理”方便多了。

  但是,汽车坏了,就“得楞”不了了,一定要开到修理厂去,请专业的师傅来修。阿猫阿狗之辈,是“得楞”不好汽车的。


  “得楞”一说是地道的天津话,只有天津人明白。到了上海,你的夹克衫坏了,找到一家店铺,你说:“小师傅,你看我衣服拉链坏了,你给我‘得楞得楞’吧?”那小师傅一准儿会冲着你愣半天,闹不明白你到底想做什么。

  “得楞”一词,可能(只是可能)源于“拾掇”一说。“拾掇拾掇”,比“收拾”有更深一层的含意——“收拾”,类如整理。收拾收拾房间,未必就是动土木,打扫也叫收拾,小事修补也叫收拾。可能就是把屋里的东西整理一下,也可能是补补墙壁。再至于说是拾掇房子,那可能就是轻度的修理了。“得楞”房子就比“收拾”和“拾掇”都重了——那就是说到了不“得楞”就没法儿住的程度了。

  说“得楞”源于“拾掇”,也不完全就是附会。古字有一个“裰”字:“裰,补裰破衣也。”“拾掇”的“掇”,也带有“补裰”的含意。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老鼻子&海了去了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41788.htm
---------------------------------------------------------------------------------------------------------
    “老鼻子”,是一个数字概念,一个地方,一种什么东西多得没法儿数,“老鼻子”了,表示已经是多得没法儿再多了。

  譬如天津人认为是稀罕物件的玉石,爱说——“到了新疆北部,宝石矿,‘老鼻子’ 了!要多少有多少。”天津人说一户人家“趁”钱,就说——“人家家里值钱的东西,‘老鼻子’了!”这话是赞叹人家的“阔”,和平民百姓不一样。

  物件的多少,怎么就和鼻子连在一起了呢,为什么不说“老耳朵”呢?说不清楚,也找不到依据,约定俗成——你说“老鼻子”,人家明白和鼻子无关,你说“老耳朵”,人家就真的以为你是说耳朵了。

  天津俗语“老鼻子”,是从北京传过来的,直到现在北京人还常常说“丫的,‘老鼻子’了。”把“老鼻子”和“丫的”连在一起,可能比“老鼻子”还“老鼻子”。

  此外,天津人一说到什么东西还爱说——“海了去了”。那就是说这种东西没法儿用数字计算了。以数字计算,成千上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万万……,都有个极限。可说“海了去了”,意思是比万万万万还多,多到无法以数字计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熬 鳔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41777.htm
----------------------------------------------------------------------------------------------------------
    鳔胶是用鱼肚子里的一个脏器熬制成的一种胶,粘性好,是木匠师傅们离不开的东西,早在唐代,“云中之鹿鳔、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就成了中国的三大名胶。

  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鳔作胶名鳔胶”的记载,可见鳔胶早就是中国的一大土产。但是,把鱼鳔熬制成胶,很不容易,大家都看见过木匠师傅们做木器活儿的时候,还没有动工,早早地就把一个小铁罐放在炉子上煮着了。这个小铁罐,就是胶罐。时至今天,正宗的鳔胶早就不见了,每到木匠师傅的胶罐儿化开的时候,从罐里冒出来的那股恶臭味儿,能把人呛得喘不上气来。

  鳔胶,粘度大,天津人说两个人好得离不开,就说他们两个人拿鳔胶粘一块儿了。天津人借用熬鳔的过程,形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没完没了。

  熬鳔一说,有正反两个方面含意,正面是说一个人有爱好,专心致志地作一件事情,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没有点“熬鳔”的精神,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负面含意,就是起腻磨缠。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人名与地名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1517.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由名人的姓名(包括姓氏、名字、尊称、官名、职衔等)构成的天津地名最为多见,像“中山路”、“中山公园”、“张自忠路”等。但真正显示天津地方特色的却是“聂公桥”、“严翰林胡同”、“邵公庄”等地名。

  南开区八里台“聂公桥”,是直隶提督聂士成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殉职之处;红桥区文昌宫大街附近的“严翰林胡同”,1924年建,因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住宅在此而得名;红桥区“邵公庄”的“邵公”,传说是清初一位邵姓太监,他受到皇帝的赏赐,在此跑马圈地,故名“邵公庄”。

  南开区白堤路“李纯祠堂”是“两江总督”李纯于1913年,在北京购得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拆运抵达天津,于1923年建成家祠,俗称“李纯祠堂”;和平路“渤海大楼”,1933年由德国洋行买办高星桥投资兴建,建成后由其子高渤海经营管理,故名“渤海大楼”;小白楼著名西餐馆“起士林”,1911年建,由德国人起士林开办,故名。

  名人效应在里巷命名上也有典型体现,例如河北区李公祠大街旧时有一座“状元楼”,是清朝末科状元刘春霖所建宅第。城里二道街有“解元里”,所谓“解元”,即旧时科举乡试第一名得主。该里巷原名“裤裆胡同”,鄙俗无聊,住户对此很无奈。清光绪元年(1875),在巷内居住的张彭龄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乡试第一,街坊四邻十分高兴,在巷口树立一座牌坊,上书“解元里”三个大字。于是,胡同更名获得成功!南马路中段北侧有“林公馆胡同”,清光绪年间建房成巷,因在直隶总督衙门当差的候补道林葆恒居于此而得名。

  普通人的姓名成为街巷名的在天津地名中也不少见,如西门里的“周永顺胡同”,周是卖吊炉烧饼的;西南角的“张志尧胡同”,张是教书的穷秀才;至于河北大街的“粉汤刘胡同”、“银罐王胡同”,鼓楼附近的“孙阴阳胡同”,南马路附近的“帽刘胡同”、“茶房刘胡同”、“茶叶王胡同”等地名,其命名的主角不过都是平民百姓。

  另如红桥区闸桥南路南段东侧的“王春田胡同”、芥园道北侧的“王老保胡同”、北马路西段北侧的“王木作胡同”、三官庙大街西段附近的“王子乔胡同”、大丰路北段东侧的“张克明胡同”、河北区十字街北段的“赵锡九胡同”、西马路北段西侧的“肖鹤舫胡同”、“肖巨川胡同”、南开区西南角的“张志尧胡同”、“周永顺胡同”等,很明显也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口”字地名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1534.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天津各区县都有“口”字地名,如西青区“稍直口”、津南区“北闸口”、武清区“崔黄口”、宝坻区“林亭口”等。

  西青区“稍直口”有大小之分。“小稍直口”在杨柳青镇东10公里,位于南运河南岸。相传元朝末年元人在此设一渡口,村民贬称为骚子口。明初建村时,谐音为稍直口,后因与大稍直口相对,改今名。由小稍直口往西四公里就是“大稍直口”了。


  “大芦北口”位于津港运河东岸,明初建村,因村落四周芦苇丛生环抱,仅村北有一个出入口,初名“芦塘口”,后因村落扩大,遂改今名。“凌口”在丰产河北岸,明洪武年间凌姓来到河口处开荒定居,渐成村落,初名“凌家口”,后简称今名。

  津南区“北闸口”位于咸水沽东南5公里,月牙河两岸。因位于月牙河下游肥兴闸以北,故名。“白塘口”位于津南区洪泥河与双排白河交汇处西南侧,所谓“白塘”就是一篇白茫茫的大水塘,因此处设有官渡口,故名“白塘口”。“双口”在北辰区西北部,原处三角淀东南部。相传明永乐年间吴、刘两姓在此搭铺捕鱼,后建成村落,始称双家铺。此处为叶淀和朱家淀相通之口,故更名为双口。

  北仓镇西北3公里处有“桃口”,位于北运河西岸,明永乐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在河畔广植桃树,当时因北运河常在此处决口,故名桃花口,后简称“桃口”。

  静海县王口镇,位于子牙河西岸,清初王姓在子牙河设渡口,名王家口,后简称为“王口”。另有“东贾口”、“元蒙口”位于黑龙港河东岸。武清区崔黄口,传说元代崔、黄二姓迁此建村,因临近青龙湾河决口处,故名。王庆坨镇有大范口和小范口,传说辽代时范姓在此建村,地处原三角淀西北入口处,形如瓮口,故名“范瓮口”。后因部分居民迁出另居成村称“小范口”,故改称今名。

  宝坻区林亭口位于箭杆河中下游南岸,建于明朝永乐迁都北京时期,一批汉人随迁至此,在一片松林附近安家,临近河边,以捕鱼为生,渐成集镇。传说松林旁边有一个小亭子,故名“林亭口”。宝坻还有曹家口、孙家口、艾家口、高家口、西河口、黑狼口、西老鸦口等“口”字地名。这些村庄无不坐落在河岸河口之处,如:曹家口位于蓟运河右拐弯处,孙家口位于蓟运河西岸,艾家口位于东冯庄排干渠北侧,高家口位于百里河下梢和蓟潮引渠汇合处,西河口位于潮白新河东岸,黑狼口处在潮白新河东岸、导流河西岸,西老鸦口位于青龙河东北岸。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摆平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2219.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在天津俗语中,旧时代的黑话为数不少,譬如“大腕儿”,就是黑话。“大腕儿”盛行于演艺界,殊不知,演艺界历来就是风波不断的地方,君不见如今这个腕儿被刺了,明天那个腕儿遭打了,一个个上得台来忸怩作态,下得台去,拉帮结伙,再有点势力,更自称是老大、老娘,独霸一方,十足一副流氓腔,如此,就有了“摆平”一说。

  本来天津人不知道怎么就是“摆平”。“摆平”是黑道上的话,双方交手,摆油锅,架钉板,你跳下去一条好汉,我跳下去一位豪杰。看着对方出来人跳下油锅,你害怕了,没有人出来跟着跳。知道这算什么吗?这叫没“摆平”。没“摆平”怎么办?不知道,没参与过这类纠纷。但现在“摆平”一说,已经成了生活用语了。两方发生矛盾,他怎么怎么样了,我也得怎么怎么样,再找到领导,“你得给我把事情摆平。”领导也稀里糊涂,当即也以黑话答应,“请你放心,这个问题我一定给你们摆平。”你说说好笑不好笑?黑话变为生活用语,再加上一些影视作品大量使用黑话,确实污染了语言环境,大家应该还记得样板戏时代,如果说样板戏有什么“功劳”的话,那就是样板戏将大量的黑话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了。《智取威虎山》,演得孩子们在一起就喊“带溜子”,要么就喊“你不是溜子,是个空子!”倒也烘托了浩劫年代的生活色彩。天津本来地处九河下梢,又是八方居民杂处,而河坝遗风也必然会留下许多黑话,但建设文明社会,有一些俗语真应该清除了。其实这也是生活进步的必然,前不久到天津港保税区去了一趟,那里的人们相互之间就不称哥们儿,大家都彬彬有礼“先生”“小姐”地唤着,气氛很是和谐。到保税区,开发区,你也说自己是溜子,还带着一帮哥们儿要老板给你摆平,人家一定以为你是刚从威虎山下来的,谁也不敢录用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9 14:36 , Processed in 0.0672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